谈慢性皮肤病患者的心理状态及护理

/ 2

谈慢性皮肤病患者的心理状态及护理

刘志军孙姝

刘志军孙姝(黑龙江省医院150036)

【中图分类号】R47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5085(2010)22-0305-02

【关键词】慢性皮肤病护理

慢性皮肤病是劳动人民的常见病,多发病。由于其病程长,症状反复,迁延不愈等特点,给病人的工作、生活带来诸多不变。这种生理和病理的、身体和环境的因素,精神上和身体上的障碍,长时期的给病人带来痛苦的折磨,造成生活上的困难,经济上的拮据以及活动范围的缩小,导致病人个性变异怪癖固执,忧郁、悲观、绝望心理交织,个别病人甚至产生轻生的念头。因此,护理人员应理解和认识病人的生理和心理的需求,以高度的责任感,同情心和人道主义精神处处体贴和关心病人,解除或减轻病人的痛苦。在对36例慢性反肤病患者的治疗,护理中,我发现心理护理对病人的影响颇大。护理人员在护理中运用心理学的理论和技巧来影响病人的认识,调整其心理状态,进而改善其生理功能,对疾病的治疗。康复起到了积极、促进的作用。因此,本文着重讨论了对慢性皮肤病患者心理护理的点滴体会。

1临床资料

我科收治的36例慢性皮肤病患者,其中。男24例,女l2例。年龄最小19岁,最大62岁。均有七、八年以上的慢性皮肤病史。

2临床特点

观察36例慢性皮肤病患者的心理状态。大致可分为三型;

2.1情绪低落抑郁型:该型患者由于病情长期反复,迁延不愈,往往对治疗缺乏信心。性格孤僻,沉默寡言,拒朋谢友。认为自己得了“不治之症”,引起精神上的不安,绝望,以致产生厌世轻生的念头。

2.2情绪烦恼焦躁型:该型患者往往情绪偏激,冲动易怒。常常误认为别人私下谈话是对他的冷嘲热讽。精神上长期处于紧张、烦恼、焦躁状态之中。有时可表现出敌意和好争议的行为特征。

2.3敏感幼稚疑病型:该型患者共同的性格行为特征是较为关心言己的疾病及健康情况。对自己身体的不适很敏感,对疾病的转归持消极态度。对常规的检查,化验极其敏感,总误认为自己的病情又向前发展。有的情感变得幼稚起来,为不顺的小事哭泣,为某处照顾不周而生气。他们突出的要求是被重视,受尊敬。

3心理护理体会

针对慢性皮肤病患者的心理特点,我科护理人员除了在精神上给他们以同情、安慰、体贴和鼓励外,同时加强对病人的心理护理,通过关心其特殊要求,使他们的心理状态保持稳定,减少紧张、焦虑和不安,树立起治疗的信心。具体措施如下:

3.1入院病人心理特点及护理

每位病人一人病房,面临的是陌生的环境和生疏的集体。此时,他们共同之处是希望得到医护人员的热情尊重,并提供种种方便。护士在初起接待疗养员的表现,对整个疗养生活将起到特别关键的影响。因此,病人入院后,要热情接待,语言亲切,态度和蔼,主动与病人谈心。帮助病人熟悉院内环境、设施。根据病人的主诉和不适,了解病情及思想情况,做好解释,安慰工作,引导患者相信通过治疗,病情可以改善,自觉症状可以减轻,有的可以根治。取得病人的配合。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使病人产生亲切感,安全感。信赖感,为以后的治疗,护理工作的进行奠定基础。

3.2长期疗养过程中的心理护理

护理人员要经常巡视病房,以良好的服务态度和满腔热情尽可能满足他们的各种需求。

3.2.1情绪低落抑郁型病人心理护理

针对此型病人的心理状态,护理人员要主动与病人谈心.针对病情、个性、心理和需要,耐心细致的疏导和满足合理要求。帮助病人掌握有关疾病知识,从而消除消极情绪,减轻思想负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决心。鼓励病人多接触外界.促进人际交往,并给予病人友谊、友爱,建立乐观积极的情绪,配合治疗。

3.2.2情绪烦恼焦躁型瘸人心理护理

护理人员在与此型病人交往中,要理解病人的心理,谅解他们言行上的无礼,调节某些矛盾,对不道德的社会压力公然谴责。组织他们参加喜爱的娱乐活动,如下祺、游泳、舞会等,使其保持轻松愉快的情绪。

3.2.3敏感幼稚疑病型病人心理护理

对此型患者,护理人员的态度应热情、诚恳、耐心、细致。与病人交往中,要认真耐心地倾听病人对疾病的体验的陈述,启发诱导其把压抑的情感倾吐出来,摆脱心理上的疑虑。进行必要的检查,化验时,要耐心做好解释工作,切不可置之不理或含糊其词,使病人凭空猜测,以为病情加重,从而转向消极态度,不配合治疗。

3.2.4出院病人的心理特点及护理

病人出院时往往喜忧参半。既高兴又回到原来工作岗位,与亲人、朋友在一起,又担心没有精心护理,病情复发。针对这种情况,病人出院时,护理人员应该做好卫生宣教工作;关照其生活要有规律。消除心理上的障碍,充分认识自己存在的社会价值,尽可能恢复宫护能力,保持身心的愉快,减轻痛苦,减少家庭和杜会负担。

4小结

慢性皮肤病患者由于长期病痛,心理压力很大,往往情绪低落、消极、烦躁、敏感、绝望。因此要格外注重对他们的心理护理。做到耐心、细致、热情、和蔼。使病人产生亲切感,舒适感,安全感,信任感。促进治疗、护理工作的展开,促进康复。

参考文献

[1]张树森.护理心理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

[2]尤黎明.内科护理学[M].第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

[3]薛景文,薛谦,薛培.新编皮肤科诊疗指南[M].天津:天津科技翻译出版公司,2005.

[4]王长虹,丛中.临床心理治疗学[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