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小儿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临床特征及治疗方法周诗孝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5-12-22
/ 2

分析小儿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临床特征及治疗方法周诗孝

周诗孝

常德市第一人民医院湖南常德415000

【摘要】目的:分析小儿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临床特征及治疗方法;方法:选择我院2013年1月至2015年1月收治的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患儿40例,回顾性分析患儿的临床表现、治疗转归以及实验室检查资料等;结果:小儿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临床表现主要为发热、咽峡炎、淋巴结肿大、肝脏肿大、脾脏肿大、鼻塞、双眼睑水肿以及皮疹等。实验室检查结果为:外周血常规白细胞数超过10*109/L的患儿35例(87.5%),异性淋巴细胞检查大于10%的患儿34例(85.0%);EBV-IgM检测呈阳性的患儿38例(95.0%),并伴有血小板减少、肺炎、肝功能受损以及贫血等。应用阿昔洛韦治疗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患儿具有比较显著的临床疗效。结论:小儿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临床表现比较复杂,可能伴有多系统、多器官损伤;大部分患儿的临床预后效果都比较理想;EBV-IgM和外周血异形淋巴细胞检测具有一定的特异性,能对小儿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进行早期诊断。阿昔洛韦治疗小儿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具有比较理想的效果。

【关键词】小儿;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临床特征;治疗方法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是由于EB病毒感染导致的一种全身淋巴系统增殖性疾病,该病的发生率近年来也越来越高[1]。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临床体征、症状复杂多变,缺乏特异性,因此临床中常出现漏诊和误诊的情况。本研究主要分析了小儿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临床特征及治疗方法,希望能提高小儿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临床认识。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2013年1月至2015年1月收治的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患儿40例,其中男24例,女16例,年龄5个月-11岁,平均年龄(2.6±1.5)岁。患儿入院后结合临床表现和相关检查诊断为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临床诊断符合诸福棠实用儿科学的临床诊断标准[2]。

1.2临床表现

患者的临床表现主要为:①发热,表现为不规则热型,可能表现为稽留热、弛张热,发热时间为小于7天的患儿26例,7-14天的患儿11例,超过14天的患儿3例。②咽峡炎,具体表现为咽峡充血、扁桃体肿大、充血,隐窝存在白色渗出物,可能形成假膜。③淋巴结肿大,可能累及全身,最常见的则为颈部淋巴结肿大,具体表现为双侧不对称,无压痛,无粘连,质地韧。④肝脏、脾脏肿大,常在发病后1周后发生。⑤皮疹,发病后4-10天发生,表现为多形性,躯干部最为常见,3-7天后消退,不脱屑和遗留痕迹。⑥双眼睑浮肿,具体表现为双眼睑轻度或者中度浮肿,没有分泌物和充血。⑦鼻塞。

1.3实验室检查

全部患儿均给予外周血异形淋巴细胞、血常规、EBV-IgM以及肝功能等检查,部分患儿给予胸片以及心电图等检查。外周血常规白细胞数超过10*109/L的患儿35例(87.5%),异性淋巴细胞检查大于10%的患儿34例(85.0%);EBV-IgM检测呈阳性的患儿38例(95.0%),并伴有血小板减少、肺炎、肝功能受损以及贫血等。

1.4治疗转归

全部患儿均给予阿昔洛韦抗病毒治疗,每次5mg/kg,静脉滴注,连续治疗1-2周。如果患儿合并细菌感染,则应给予青霉素类或头孢类抗生素治疗,如果患儿是过敏体质则应给予阿奇霉素治疗,不能采用羟氨苄青霉素或者氨苄青霉素治疗,避免发生多形性皮疹。另外要给予止咳、止痛、退热、护肝等支持治疗。如果患儿脾脏肿大,则不能进行剧烈运动,防止脾脏破裂。

2.结果

全部患儿经过积极有效的治疗,住院时间为7-16天,大部分患儿经过3-6天的治疗后,体温恢复正常,肝脏、脾脏、淋巴结则慢慢回缩,血象慢慢恢复正常,肝功能显著改善。经过2周时间的治疗,临床治愈率高达95.0%(38/40);本组病例无患儿死亡,但部分患儿的脾脏肿大时间达3个月。

3.讨论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是因为感染EBV病毒而导致的机体内单核巨噬细胞系统急性增生性传染病,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主要是由亲密接触经过唾液传播的。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会累及全身淋巴组织、具有淋巴细胞的组织以及内脏,进而导致淋巴组织发生良性增生。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临床表现主要为发热、咽峡炎、肝脾肿大、颈部淋巴结肿大等。另外鼻塞、眼睑浮肿等也是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主要临床体征。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而且复杂多样,临床诊断时容易出现漏诊和误诊。发病初期患者主要表现为发热、扁桃体肿大,患者扁桃体存在白色伪膜。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会导致多脏器损伤,包括心血管系统、消化系统以及血液系统等,而血液系统和肝脏功能则是最容易受伤的脏器,主要是因为EB病毒感染对B淋巴细胞造成损伤,刺激T淋巴细胞增生。

本研究结果表明,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在实验室检查结果方面主要表现为淋巴细胞增高和外周血白细胞总数增加。临床中针对抗生素治疗发热持续不退的患儿,应给予有效的体检,尤其是肝脾淋巴结检查,同时给予外周血异形淋巴细胞、EBV抗体检测等。临床中对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进行早期诊断时,给予反复外周血异形淋巴细胞检查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本研究中全部患儿均给阿昔洛韦治疗,临床治疗效果显著,并没有发生显著的不良反应。阿昔洛韦是一种核苷酸类抗病毒药物,在病毒裂解期对病毒DNA聚合酶合成进行有效抑制,进而来对病毒复制进行抑制,让病毒从患者口腔排出的情况能有效减少[3]。

综上所述,小儿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临床表现比较复杂,可能伴有多系统、多器官损伤;大部分患儿的临床预后效果都比较理想;EBV-IgM和外周血异形淋巴细胞检测具有一定的特异性,能对小儿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进行早期诊断。阿昔洛韦治疗小儿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具有比较理想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吕洁,金莲花,孙景辉等.儿童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临床特点与发病年龄的关系:附312例分析[J].临床儿科杂志,2011,29(6):518-521.

[2]高立伟,谢正德,幺远等.儿童EB病毒感染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临床特征[J].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10,25(10):725-727.

[3]冉亚林.92例儿童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临床分析[J].重庆医学,2012,41(13):1330-13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