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utar深静脉血栓风险评估表在心脏专科医院中的应用和效果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5-12-22
/ 2

Autar深静脉血栓风险评估表在心脏专科医院中的应用和效果

陈雪娟

湖北省武汉亚洲心脏病医院心外科430022

摘要:目的探讨Autar深静脉血栓形成风险评估表在预防深静脉血栓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400例患者按时间先后顺序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每组各200例,对照组采用传统的护理方法,干预组应用深静脉血栓评估表对患者进行深静脉血栓危险因素评估,根据评估结果实施针对性预防护理措施。结果干预组患者深静脉血栓发生率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应用深静脉血栓评估表能有效预测发生深静脉血栓的高危人群,从而实施有效的护理干预进而降低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

关键词:Autar量表;深静脉血栓;风险评估

深静脉血栓是指血液在静脉腔内不正常的凝结,阻塞静脉腔,导致静脉回流阻碍【1】,1856年Virehow提出,静脉内壁损伤,血液高凝状态和血流缓慢为静脉血栓形成的三大原因,经过百余年的进展并得到临床验证【2】。深静脉血栓可以在没有任何症状、体征的情况下继发致死性的肺栓塞【3】。由于深静脉血栓所造成的肺栓塞及后遗症,不仅影响病人生活质量、增加住院天数及治疗费用,甚至威胁病人生命安全。因此,正确认识深静脉血栓的危险因素,对住院病人进行风险预测,并采取积极有效的预防、护理措施,从而保障病人安全、减少住院费用至关重要。对深静脉血栓形成预防的第一步就是对住院病人进行风险评估,预测其发生该病的风险,而护理人员无法通过临床经验来判断病人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风险,因为病人的家族史和治疗史会增加患该病的风险。

为了帮助临床医务人员认识深静脉血栓发生的风险,本院于2014年9月成立了深静脉血栓管理专项小组,针对深静脉血栓危险因素的评估手段和防治措施,设计心脏专科医院患者深静脉血栓评估表,并用于临床实践,取得较好效果,现将方法和结果报道如下。

Autar量表由英国学者Autar通过文献回顾深静脉血栓的危险因素,并经一系列的研究而设计的适合临床护理人员评估住院病人发生深静脉血栓的风险量表。此量表由7个危险因素组成,危险因素分别是年龄、体重指数、活动度、特殊危险因素、创伤、外科手术以及高风险疾病,每种危险因素下设条目并赋值,危险程度分为4级:无风险(≤6分)、低危(7分~10分)、中危(11分~14分)和高危(≥15分)。该表是唯一一个由护理人员设计、在护理工作中应用较广泛的量表。

1.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选取2014年9月-2015年8月我科病人400例,房颤患者79例,冠心病患者86例,脑梗塞患者24例,起搏器术后患者45例,心动过速射频消融术后90例,主动脉夹层支架术后76例,选取2014年9月-2014年12月在本院住院的患者200例患者为对照组,男130例,女70例,年龄56-78岁,平均(65.61±5.01)岁;住院天数10-17d,平均(15.22±3.48)d;手术时间2-5h,平均(3.62±1.29)h。选择2015年1-3月200例患者为干预组,男116例,女84例,年龄41-81岁,平均(63.48±4.87)岁;住院天数13-18d,平均(15.34±2.76)d;手术时间2-5h,平均(3.68±1.36)岁。排除标准:①严重凝血障碍患者;②下肢深部血栓性静脉炎患者;③髋、骨盆或腿骨折患者;④中风患者;⑤瘫痪患者。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均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1.2方法:对照组200例患者应用传统护理措施。(1)对患者进行健康教育,提高其对深静脉血栓栓塞的认知;(2)输液管理:应用刺激性强、浓度高或血管活性药物时,尽量不经表浅静脉或下肢静脉输入,并适当稀释浓度,合理安排液体输入的速度和顺序;(3)患侧肢体护理:观察患侧肢体皮肤的温度、颜色和肿胀程度;患侧肢体抬高30—35cm;50%硫酸镁溶液湿热敷,20~30min/次,每次间隔6h,4次/d,膝下避免垫枕以免影响小静脉回流;为缓解对髂静脉和下腔静脉的压迫,昏迷患者每2小时翻身侧卧1次,增强肢体的被动运动。观察组200例患者在传统护理措施的基础上应用Autar量表,评估方法于患者人院后24h内.收集患者的基本资料、临床症状、体征、查阅实验室和影像检查结果、诊断,计算出BMI(体质指数),根据Aurar量表项目逐项评估计分,并将各项分数累加得出首次评估结果。评估时段为:a:存在栓塞风险的患者;b:转科的外科术后患者;c:病情变化时;d:评分≥15分者每日评估.评分≥15分即为深静脉血栓高风险人群,评估表上报至护理部深静脉血栓小组。深静脉血栓小组人员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审核评估内容的准确性,检查拟采取的防护措施的针对性、有效性和全面性,最后作出结论或提出指导意见、反馈给科室。科室再结合反馈意见进行护理干预的总结,班班交接,每天白班复评。护理措施有:肢体按摩,每日3次,每次10min;足踝关节主动或被动功能锻炼,每日3次,每次10min;卧床休息时抬高下肢15°-30°;密切观察下肢周径及皮肤颜色温度。以达到降低或杜绝深静脉血栓发生.见表1

1.3护士培训组织全院护士培训,科室建立Autar深静脉血栓评估表,确定评估时段、确定评估流程以及制定评分后相关护理措施实施标准。科室护士长每日跟踪检查及护理部不定期检查护士Autar评分落实情况。对于评估工作中存在的疑点、难点进行汇总并与小组核心成员进行分析、讨论,解决评估工作中出现的问题。护理质量控制小组每月定时进行质量追踪,了解护士对评估表使用情况及采取的护理干预方法,及时对于工作中存在的问题给予指导。

1.4采用SPSS13.0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卡方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且P<0.05

为有统计学意义.

2.干预措施

2.1护理干预

对于大手术后及长期卧床患者应提高警惕,≥15分即为深静脉血栓高风险人群,采取以下护理措施:①术前对血栓栓塞事件发生的危险因素进行评估,对患者发生血栓的危险程度做到心中有数,能够早期预防,减少血栓栓塞的发生。②抬高患肢,禁止腘窝及小腿下单独垫枕;加强观察;③避免下肢静脉穿刺,特别是反复穿刺、尤其是左侧;④避免脱水⑤戒烟戒酒控制血糖血脂⑥多作深呼吸及咳嗽动作⑦鼓励患者主动活动尽早下床.⑧术后伤口换药,解除制动后,患者一般状况良好、生命体征平稳时,护士开始协助患者早期下床活动。由管床护士与助理护士一起帮助患者床边坐起,评估其耐受程度,观察有无心率加快、头晕、切口痛等情况,采用坐起一床边站立一床旁行走一病室活动一室外散步的流程,循序渐进地进行锻炼。患者在护士的搀扶下走动,时间和距离以患者能耐受为宜。

2.2药物干预

术后应用肝素或低分子肝素皮下注射可以预防和治疗深静脉血栓及肺栓塞的发生。低分子肝素已成为预防和治疗深静脉血栓的国际推荐应用药物,并且不增加出血的发生。术后鼓励患者早期下床活动,可以防止血液在下肢的淤积,改善下肢血液循环,减少血栓栓塞的发生率。配合医生做好预防性治疗低分子肝素有明确的预防DVT的作用,但使用中必须注意方法并密切观察其副作用的发生;深静脉血栓形成是一种致死率、致残率都很高的疾病,所以早期识别危险因素并及早预防最为关键,而各种危重患者是发生DVT的高危人群,护士必需了解血栓形成的发生机理及高危因素,从而对每位危重患者进行风险评估,尽早采取各种针对性的预防措施,控制危重患者DVT的发生。

3结果

3.1两组患者深静脉发生风险级别情况200例干预组患者中,低危风险28,中危风险43例,高危风险66例,超高危风险63例;200例对照组患者中,低危风险23例,中危风险40例,高危风险58例,超高危风险79例。

3.2患者住院期间(10d一4个月),对照组发生有临床症状的深静脉血栓27例(8.4%),发生肺栓塞3例(0.93%),其中2例(0.6%)死亡,1例经抢救治愈。观察组中发生有临床症状体征的深静脉血栓栓塞2例(2.1%),无1例PE发生。两组深静脉血栓栓塞和肺栓塞发生率有显著性差异(P<0.01)。见表2

组别n(例)性别男/女平均年龄发生深静脉血栓数

4讨论

本研究结果显示应用评估表后深静脉血栓发生率较应用前明显降低,提示评估表对预测深静脉血栓的高危人群,降低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非常重要。评估表的设计能直观地反映出患者是否存在或潜在的深静脉血栓。通过责任护士和深静脉血栓组专业人员的评估,提高了患者对深静脉血栓的认知.积极配合治疗和护理:同时协助医生在接诊患者过程中积极预防深静脉血栓的发生,保证患者安全,减少医疗纠纷的发生。

临床工作中,管理者在对深静脉血栓流程记录进行检查评价时,要逐渐转变检查的方法和权重,从重格式、形式等,将重点放在护士能否及时准确地按流程对患者实施护理上.给护士提供良好的导向,培养护士真正的专科护理能力。有利于专科护理质量的控制和提高。

评估是个动态的过程,尤其是心脏专科医院老年高危患者,需要根据病情变化随时评估,再制订出相应的护理措施。在深静脉血栓预防护理中.此表只是一种评估工具。具体还要靠护理人员去执行,所以加强护士的责任心教育,明确岗位职责,严格交接班制度。完善并落实检查措施是预防深静脉血栓的关键。

因此,运用护理程序,增加对肺栓塞危险因素的评估,加强对肺栓塞的防范意识,可以扩大观察病情的眼界,开阔分析病情的思路,能更全面地了解病情发展,有效地制定护理计划,采取积极的护理干预,减少引起肺栓塞的诱因,从而降低并发症的发生。

参考文献:

[1]许建芬,邓小岚,沈小芳等.老年科预防深静脉血栓评估表的设计及应用[J].中华护理杂志,2012,11(47):997-998.

[2]王美堂,霍正禄,周彬,等.483例静脉血栓栓塞症I临床资料分析[J].中国急救医学杂志,2005,25(12):331.

[3]刘杰,费蕾,周乐红,黄光庆,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并发肺栓塞的相关危险因素分析[J],临床外科杂志,2013,3,21(3):169-1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