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论语十则》看文化经典教学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1-12-22
/ 1

由《论语十则》看文化经典教学

郭海鹏

河南商丘市第一高级中学郭海鹏

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散发着智慧的光辉。而这些经典如何才能在热衷流行音乐、电子网络的学生中扎根?如何才能使学生心悦诚服地接受并热爱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这都是一个值得教育工作者用心思考的问题。

笔者看来,一定要贴近学生的现实生活,拉近作品和学生的距离,打消那种久远的年代感。文言文、现代文是一脉相承的,许多的语词、语句、语义是相同的,学生生活中就大量存在耳熟能详的成语、名言警句,学生积累的知识经验、已有的学习方法本身就是文言文学习的重要基础,这些与学生生活、学习息息相关的经验因素一旦得到尊重并被充分调动,文言文与学生的距离就会大大消除。

以《论语十则》来讲,我们就要挖掘那些话语在当今社会的内涵,以及对学生自身的现实指导意义。比如学习“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这一则,就可以让学生反省自身在平日的生活学习中有没有不懂装懂的坏习惯,或者是知其然却不知其所以然。在平时的阅读书报的时候,相当一部分的学生遇到拿不准的字词没有查找工具书的习惯,不能积极主动的去解决自己不知道的知识,反而对此不以为然。到了需要用的时候,比如考场上遇到了这些字词往往目瞪口呆,不知所措!这些亲身的体验能让学生理解透彻,印象深刻。而在学习“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句话的时候,把它与学生平日的学习实践联系起来,使学生结合自身的学习体会进行讨论,学生会分析自己不同的科目因为不同的学习态度而产生不同的学习效果。这样一来,既使学生加深了对这句话的理解,又反思了自己的学习心态。

学生在内心深处其实是非常渴望中国传统经典文化的。但是,由于缺乏必要的文化环境,他们不知道需要的是什么,只要提供机会,引导得法,他们一定会有枯苗逢雨的感觉。比如“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这句话就对学生的为人处事树立了准则。学生在讨论的时候也会说起有的时候因为说了谎话而提心吊胆。那种睡不稳、吃不香的感觉记忆犹新。这样一来,既调动了学生的情感,又强调了对学习体验的关注。语文学习是以认知基础上的体验、感悟、熏陶为主体的。然而在现实中,我们却每每发现学生与文言文文本之间缺乏对话,学生“活生生的体验”及“自我的精神体验”得不到重视和尊重,属于学生自己的、自由的体验被冷漠无趣的所谓翻译所代替,学生学习的诗文似乎是与己无关,与情趣、审美无关的一堆符号。因此,调动经验之后,还需对学生的情感体验予以充分的关注,激起学生的情感体验与想象,让生活帮助他们来理解文本,促使他们的趣味、感情融入教学之中。让学生以感知为基础,以吟诵品味为感情投入和个性理解为切入点,最终达到学生与文本,与作者的“心灵沟通”。

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语文能力是人的心理文化结构表现于语言层面的品位、格局和发展的倾向,其核心是语感,语感的获得说到底则是一种思维方式的形成。我们应该关注文言文的文本特点,凭借“注释”、“文言空白”,工具书等来培养学生的文言思维能力,通过诵读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加入了学生知识与生活经验,融入了学生情感体验的文言文阅读就是融入学生主体和个性见解的过程,从一个更高的层面和更广阔的视角去把握文言文。通过资料的搜集与整理,小组间的交流与探讨等多种途径,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和情感经历“自由的言说”,自主的表达自己观点的过程。

通过这样的教学方式,既加深了学生的理解,又提高了学生对经典文化的学习兴趣。现在的学生处在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随处充斥的各种文字使他们心浮气躁。《中国文化经典研读》恰如春风化雨,滋润了学生的心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