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阅读文本,提升阅读能力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8-06-16
/ 1

立足阅读文本,提升阅读能力

李国伟

四川省盐亭县两河镇初级中学

摘要:在教学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时,我采取了让学生体悟苏轼“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中所体现的作者的豁达胸襟,让学生明白什么是坦荡,并学会坦然面对挫折,在困难面前保持一份豁达的心境等。我记得有一位语文老师曾经这样说道:“人文性,从感性的层次来讲,是对人的理解,对人的容忍,对人的接纳,对人的尊重,对人的爱护和关怀。

关键词:初中,阅读,教学,能力

阅读是初中文本教材中一个重要的内容,也是学生阅读能力提升的重要一环。作为一名初中语文教师,一方面要遵循教学规律,引导学生走进阅读,学会自我阅读,另一方面,我们要鼓励学生自我阅读,在阅读中得到属于自己的情深体验。只有这样,学生才不至于成为阅读的附属品,而成为真正主人。

一、立足教学文本,提高阅读效率

语文教材是我们阅读教学的主要范本。选入教材中的文章都是经过专家精选,经过全方位科学考量,各单元选用多篇同主题、同体裁而风格各具的文本作为教学的范本。语文阅读教学在教材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怎样开展对课文文本的创造性阅读教学,提高阅读教学效率,把教学效果最大化就是我们应当慎重考虑的问题。例如,在进行莫泊桑的《项链》一文教学时,为了让学生明白虚荣心的危害,过分虚荣必然要付出惨痛的代价,在这节课的阅读教学中,可以采取角色扮演的方法,让学生做到设身处地地感受马蒂尔德内心的痛苦,并安排学生发挥想象写出马蒂尔德在丢失项链之后的懊恼愧疚,以及为了还债所经历的种种磨难痛苦。在这类教学中,我们都可以采取角色表演,让学生在表演的过程中深入理解人物的内心世界,进而了解文章的主题。同时,还可以对比《我的叔叔于勒》一文,谈一谈虚荣心对人类情感的危害,以此教育学生,树立摒弃虚荣、真实做人、脚踏实地的生活态度。学习的目的在于使受教育者得到心灵的洗礼,从而端正自己未来的人生之路。因此,在对比中深入挖掘人物内心世界,走进人物的内心。另外,为了让学生了解小说构思的妙处,还可以推荐莫泊桑、欧亨利、杰克·伦敦、契科夫等小说作家的优秀短篇给学生来读,进而扩大学生的阅读面与知识面。

二、扩展阅读外延,营造阅读氛围

长期以来,很多语文教师的阅读教学课存在着放不开的问题,一直处于一种以传授基础知识为主,紧跟教学参考,唯知识、唯抽象理论的误区,教师总喜欢将一篇文章咬碎嚼烂了“喂给”学生。在这种教学模式下,阅读的内容往往是支离破碎的,时之日久,学生的咀嚼功能一步步丧失,他们自行阅读文章的能力大大搅退,甚至不知道如何阅读,怎样阅读,为何而阅读。在这种教学模式的影响下,学生再以体会不到文章真正的美,尤其是通过自己的再次加工而创造的美。

学生被枯燥的知识讲解围绕着,很难生发出对语文美感的体验,更谈不上对语文阅读的兴趣了。学生为了应付考试中的阅读题而被动地接受学习,是不会从根本上学会阅读的。因此,扩大语文阅读教学外延,营造开放式阅读课堂氛围,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成了语文阅读教学的重中之重。例如在学习朱自清的《背影》一文时,教会学生去感受父爱的深沉与伟大,让学生谈谈自己与父亲的故事,进而唤醒学生对父爱的感恩与珍惜。例如,在教学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时,我采取了让学生体悟苏轼“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中所体现的作者的豁达胸襟,让学生明白什么是坦荡,并学会坦然面对挫折,在困难面前保持一份豁达的心境等。我记得有一位语文老师曾经这样说道:“人文性,从感性的层次来讲,是对人的理解,对人的容忍,对人的接纳,对人的尊重,对人的爱护和关怀。从理性的层面来讲,是对人终极价值的追寻,对人类命运的忧患。”文艺理论中也谈到“文学即人学”。培养学生的阅读创新能力,对学生进行人文关怀教育,在课堂进行高尚道德情操、审美情趣等方面的高层次渗透,也是我们语文阅读教学创新的一项重要任务。而这样的教育,对于语文老师来说,那就是要通过文本本身的阅读来间接地影响,决不能如同政治教师那样空洞说教。

三、尊重学生阅读体验,培养阅读创新能力

语文新课标明确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而我们的阅读教学现状是,教师依据应试模式,充满功利性地针对答题得高分的模式化教学,大大地抑制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这与新课标的精神是完全背道而驰的。作为一名初中语文教师,我们要学会放手让学生自己去阅读,让学生谈自己阅读后的不同感受,尤其是要对有着不同意见或建议的人给予表彰和鼓励。阅读,实际上是第二次创作,是第二次体验。只有当学生真正进入阅读境界之中后,他的阅读能力才可能得到提高,他才可能一步一步走出教师固有的阴影,成为阅读的独立人。

总之,具有创新精神的阅读教学,教师在其间扮演的是“助手”的角色,帮助学生掌握阅读方法,帮助学生制定阅读计划,根据学生的阅读爱好和阅读需求对初中阶段学生的阅读范围给予指导,尊重学生的阅读体验,培养学生的阅读创新能力。要相信,“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学生的独特阅读感受、体验和理解都应得到尊重,决不能由老师包办代替。不管学生理解对错,教师都应该通过探讨,通过具有科学的学术精神态度的认真交流,来帮助学生认真思考,对所阅读的内容做出正确客观评价。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鼓励他们创造性地阅读,比把他们生硬地推到为适应应试而设置的阅读套路中去所收到的教学效果要好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