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军事题材绘画创作的语言转换与时代需求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9-07-17
/ 2

分析军事题材绘画创作的语言转换与时代需求

高学明

高学明

宁夏大学

摘要:随着时代的发展,艺术的真实不再受限于单纯的现实主义写实手法。数字化的战争信息成为了当前时代的主流,影像、装置等多样的艺术语言给绘画创作带来了更多的挑战,传统的军事题材的表示语言以及作品形式渐渐不能满足人们不断增长的审美需求,对此在这个开放的时代,相关人员在传统军事题材绘画创作中加入了新型元素,让传统军事题材的绘画创作也在中国美术史上翻开了新的篇章。

关键词:军事题材;绘画创作;语言转换;时代需求

军事题材的绘画作品更多体现的是英雄主义精神,对战中生命价值、人性本质以及民族命运等方面的思考是军事军事题材绘画创作的发展源泉,每一幅军事题材的画作都包含着一段真挚淳朴的集体记忆,而随着战争时代的远去,观众难以对画作中表达的情感产生共鸣,带着并不意味着军事题材绘画创作的衰退,为适应时代的发展军事题材的绘画作品在形式以及表现语言上也做出了改变,现行军事题材绘画创作形式多样所涉及的范围也更广,主要包括人物、生活、历史、社会等反映战争军事的内容,在立足传统写实手法的基础上,不断吸收来自各方的绘画风格以及方法,为军事题材绘画创作的发展开辟一条新的道路。本文将从军事题材绘画创作语言转换与时代需求的发展现状以及其具体化的表现形式两方面进行分析。

一、中国军事题材绘画创作语言转换与时代需求的发展现状

中国的军事题材绘画创作更多奉行的是革命现实主义风格,在具体的色彩运用方面也多采用的是前苏联的色彩绘画体系,色彩的倾向性并不明确;而西方美术关于色彩对精神情感的诱导早在浪漫主义时期就已开始探索。

1、中国军事题材绘画创作语言转换与时代需求的发展

关于中国军事题材绘画的发展,早于1942年毛泽东提出了“文艺为工农兵服务”的方针,此时解放区的画家成为了毛泽东文艺思想路线最早的实践者;到50年代西方油画的语言造型方式融入到了中国传统绘画中,形成了中国早期的特色油画体系,其具体的表现作品有罗工柳的《地道战》、胡一川的《开镣》、李宗津的《飞夺泸定桥》等;1957年康斯但丁在中央美术学院举办了“马训班”,此后中国美术界出现了“全盘苏化”的趋势,此时的军事画作带有明显的苏联风格,更多强调的是画作所具的文学性,虽让军事化题材绘画增添了生活气息,油画技法上也有所提高,但是也让当时绘画作品的创作手法以及表现形式出现了单一化的问题,其具体的表现作品有王流秋的《转移》、董希文的《红军不怕远征难》;六十年代初,经过不断的学习军事题材绘画创作因吸收了本土油画而得到了不错的发展,此时的军事题材绘画作品更具有感染力,其具体的表现作品有孔德的《出击之前》、钟涵的《延河边上》等;1966年军事题材绘画进去了一个黑暗的时期,此时的军事绘画作品更多为篡党夺权的工具,在构图上采用的是众星捧月式,色彩的选择上也是红光亮为主,画作的整体画面多为虚张声势,使军事题材的画作在人民心中垮台,具体的表现作品有《林彪的扁担》、《林彪与毛泽东在井冈山会师》等;1977年军事题材绘画主题观念有所松动,但是整体还处于观望状态至此没有实质性的突破,但是构图与造型上还是加入了一些新的气息,具体的表现作品有陈逸飞的《黄河颂》、魏景山与陈逸飞合作的《蒋家王朝的覆灭》等;八十年代初,人们的思想得到一定的解放对艺术也有了新的追求,此时军事题材的画作多用来宣传政治服务或是歌颂英雄主义,绘画作品的表现过于形式化与概念化,对人物的刻画缺少个性与思想,更多展示的是表面生活以及历史事件缺乏深入思考,但是随着西方现代化流派表现手法的流入,中国军事题材绘画还是有所发展,具体的表现作品有章仁缘的《星火》、张正刚的《梦的震颤》等;九十年代,艺术创作的方向转为对本民族绘画语言的改革,使得绘画作品的发展趋向多元化,此时军事绘画作品分为两类,一方面是探索类的作品有白展望的《士兵》、唐志冈的《炊事班》等,另一类则是以传统军事题材绘画的写实风格为基准,采用西方古典主义语言表现的作品,具体有周长春的《和平年代》、魏楚予的《求索》等;到二十一世纪,多元化的发展进入深入阶段,军事题材的绘画发展也迎来了变革的气息。

中国军事题材绘画创作语言转换与时代需求的现状

数字化信息的全球发展让网络媒体快速发展,让军事题材绘画创作的发展迎来了新一轮的冲击,中国军事题材绘画作品开始立足传统写实手法,通过吸收不同的风格来探索新的道路,物质材料以及色彩都介入到中国军事题材绘画发展当中。

二、军事题材绘画创作语言转换与时代需求的具体化分析

针对不同的时期军事题材绘画创作的语言表现与时代需求存在差异性,主要可以分为以下几类:一种是浪漫主义,浪漫主义的旗帜是1824年《希阿岛上的屠杀》树立的,1830年具有历史象征性的军事题材绘画作品《自由引导人民》出现,画中的法国姑娘化身自由女神英勇领导武装市民无畏前行,当时的法国绘画线条较为呆板、色彩有点贫乏,于是德拉克罗瓦对画作进行了一定的调整,激情燃烧的色彩与自由民主的精神追求更加融合;一种是立体主义,1937年毕加索用一个月的时间完成的《格尔尼卡》为充分展示出悲壮的死亡气息以及抗争的氛围,采用黑、白、灰三个色调强调内容的真实性,其独特的立体主义风格恰到好处的强调了战争毁灭性这一事实,表达了对正义与和平的追求;一种是新客观主义,出现于第二次世界大战,主要是由达达主义、抽象主义以及表现主义三类画家组成,主张客观不带激情的艺术,代表人物有奥拓迪克斯所作的《战争》、《肉店》等,更多表达的是画家面对战场的真实感受;一种是抽象表象主义,出现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后,主张作品的未完成性强调潜意识、行动化等理念,如罗伯特马瑟威尔钟情于战争、生命、死亡等表现主题,用《西班牙共和国之挽歌》等抽象表现主义作品来呈现其对军事历史事件所存的疑惑,通过强烈的视觉冲击勾起观者对西班牙人民的同情与哀伤。

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这个全球化的时代,为促进中国军事题材绘画创作的多元化发展,不光要延续现实主义,还要不断吸收更多的绘画风格语言表示,高效结合物质元素与色彩语言。

参考文献:

[1]孙如静.综合材料绘画的形式语言转换[J].美术,2018(01):142-143

[2]张燕妮.军事题材绘画创作的语言转换与时代需求[J].解放军艺术学院学报,2012(04):41-43

[3]张燕妮.《军事题材绘画创作的语言转换与时代需求》[D].中央美术学院,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