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型肝炎后肝硬化伴发糖代谢异常临床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7-01-11
/ 2

乙型肝炎后肝硬化伴发糖代谢异常临床分析

和洪栋

(河南省沁阳市崇义镇计划生育计术服务中心河南沁阳454550)

【摘要】目的:探究乙型肝炎后肝硬化伴发糖代谢异常情况。方法:选取我院2013年1月-2015年11月收治的99例乙型肝炎后肝硬化患者(肝硬化组),实施葡萄让耐量试验,并结合试验的结果将肝硬化组患者分成糖耐量减退组、糖耐量正常组、糖尿病组,各33例。将同期健康体检的33例人员作为正常组,观察、对比四组患者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情况、胰岛素和C肽指标、β细胞功能(HBCI)的水平。结果:正常组和其他几组空腹、餐后2h血糖情况、胰岛素和C肽指标、HBCI进行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乙型肝炎后肝硬化伴发糖代谢异常,应实行及早的诊断,并通过有效的方式对患者的血糖情况进行控制,进而从根本上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关键词】乙型肝炎后肝硬化;糖代谢异常;临床效果

【中图分类号】R512.6+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1752(2017)03-0153-02

肝脏,能够确保人体血糖保持稳定性,并保证其各器官的正常代谢。人体的肝脏功能受到损伤,会直接对糖代谢的情况产生较大影响,亦为导致患者出现糖代谢紊乱的基本原因[1]。当前,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使得乙肝病症的发病率也在提高。而及早对这类病症的患者实行血糖指标的检测,并严格对其血糖进行控制。本次研究,选取近年来我院收治的99例乙型肝炎后肝硬化患者,探究乙型肝炎后肝硬化伴发糖代谢异常情况,现进行具体的报道。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3年1月-2015年11月收治的99例乙型肝炎后肝硬化患者,其中包括男性65例,女性34例;年龄为30~56岁,平均年龄(43.4±4.5)岁;病程为2~8年,平均病程(5.5±0.6)年。所有患者均给予葡萄糖耐量试验,并结合试验的结果将其分成糖耐量正常组,餐后血糖高峰值低于7.8mmol/L;糖耐量减退组餐后血糖高峰值大于7.8mmol/L,且小于11.1mmol/L;糖尿病足餐后血糖高峰值高于11.1mmo/L;各33例。同期实行健康体检的人员作为正常组,四组患者一般资料进行比较,差异没有统计学的意义,P>0.05,但具有一定的可比性。

1.2方法

所有患者均通过葡萄糖氧化酶的方式对其血糖进行检测,利用放射免疫的方式对患者胰岛素、C肽指标情况,进行严格的检测。空腹胰岛素×20/(空腹血糖-3.5)=HBCI。

1.3观察指标

观察比较各组患者空腹血糖、胰岛素、C肽指标及HBCI水平,并比较各组患者餐后2h血糖情况、胰岛素、C肽指标及HBCI水平。

1.4统计学的处理

通过SPSS18.0,实行统计学方面的处理,计量资料采取均数±表示,标准差应用(x-±s)代表,P<0.05即为差异有统计学的意义。

2.结果

正常组和糖耐量正常组空腹血糖、餐后2h胰岛素水平进行对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患者其他各项指标进行比较,差异均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正常组和其他两组各项指标进行对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肝脏,是对于人体内部代谢功能最主要的器官之一,其可对人体的内部发挥去氧化、合成分泌性蛋白质等功效[2]。对于人体的各项生命体征来啊经,同时可达到较好的功效。如果患者的肝细胞被侵袭,很容易产生肝病毒感染的情况,从而使得患者的肝脏代谢功能受损,代谢功能紊乱,血糖升高。肝炎后肝硬化,为临床严重肝损害病症,发病的原因非常多,易于诱发肝脏慢性和持续性、弥漫性等病变症状。肝硬化发病的原因与病毒性肝炎有较大的联系[3]。医学认为这类病症因为乙型肝炎病毒(HBV)和丙型肝炎病毒(HCV)等长时间的感染诱发。肝炎后肝硬化临床方面的主要症状为:乏力、体重下降、发热,以及食欲不振和腹胀腹泻等,患者的皮肤同时会产生水肿和肝脏面容、蜘蛛痣等症状。肝脏,对于人体内部的血糖和脂肪情况、蛋白质代谢方面的功能等,均会发挥较大的影响,进而使得肝炎后肝硬化出现糖代谢异常情况。

临床方面需针对糖代谢异常情况加以严格的分析,并对患者肝损害的程度、糖尿病的指标情况进行观察,以有效控制患者的糖代谢异常情况,促使患者及早得以肝脏功能恢复。临床方面,对患者实行检测的阶段,应对患者血糖情况进行合理的检测,若发现异常应及时通过有效的措施,改善患者的肝功能,并促进其获得正常的糖代谢。胰岛素于正常的状况下,主要通过门静脉进入于患者的肝脏部位,肝脏的摄取量大概为50%。产生肝硬化的时候,胰岛素分泌会在患者门体分流部位,直接进到有机体进行循环[4]。这就使得人体肝脏不能正常吸收胰岛素,并对其肝脏功能造成直接的损害。由此可见,胰岛素对患者实行糖代谢异常的检测,非常重要。

相关研究显示,以的96例乙型肝炎后肝硬化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并选择健康对照人群共同分成正常组、糖耐量正常组、糖尿病组及糖耐量减退组,对各组检测胰岛素、血糖、HBCI及C肽等指标,并对检测结果进行分析,通过研究发现,胰岛素水平比较中,糖耐量减退组、糖尿病组与糖耐量正常组与正常组相比,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HBCI比较中,糖耐量正常组与正常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糖尿病组与正常组比较,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研究结果与本次研究结果相似,说明各个检测指标对于及早诊断乙型肝炎后肝硬化具有一定的作用,能通过各个指标情况分析患者糖代谢异常情况,并及早采取治疗措施,促进患者恢复。

综上所述,异型肝炎后硬化定期对患者的血糖情况进行检测,能够及早发现患者是否存在糖代谢的异常情况,通过合理的诊断和治疗降低糖代谢异常情况,促使患者肝脏功能恢复正常。

【参考文献】

[1]张国柄.乙型肝炎后肝硬化伴发糖代谢异常临床分析[J].基层医学论坛,2013(31):4147-4148.

[2]李清芬.乙型肝炎后肝硬化伴发糖代谢异常临床分析[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5(9):37-38.

[3]张淑娥.乙型肝炎后肝硬化并糖代谢异常临床分析[J].中国实用医药,2013(29):44-45.

[4]刘玉玲.乙型肝炎后肝硬化伴糖代谢异常临床分析[J].中国实用医药,2015(19):88-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