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校学生专业实践平台的设计与实践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2-10-20
/ 4

职校学生专业实践平台的设计与实践

袁伯钊林红华

袁伯钊林红华(广州市电子信息学校广东广州510091)

摘要:面对中职学校学生发展不平衡、参差不齐的情况,根据中职学生自主发展的需要,学校搭建了专业实践平台,以做到尊重学生差异、激励学生参与,尽可能多渠道、多途径开发学生潜能,使每个学生都能自主地选择在专业上自我发展的有利途径。

关键词:校企合作工学结合规范管理自主发展

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转型要求职业学校培养的学生不但要具备在某一个岗位就业的竞争力,而且要具备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具有在职业生涯中就业、转岗、晋升的基础。因此中职学校人才培养要实现经济社会需要与人的需要的统一,要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职业教育培养目标定位的变更,必然引发职业教育的课程与教学方式的深刻变革。为此,学校搭建了学生专业实践平台,以期最终改变长期以来学习与工作两套系统二元割裂的状态,让学生在校期间不但获得必要的专业知识和操作技能,更重要的是要学会“工作”、学会自主发展。

一、学生专业实践平台的设计过程

当前,企业的工种正由单一工种向复合工种转变,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的界限已经模糊。职业学校的毕业生在企业不再是做单一工种的工人,他们的工作已经不是一种简单的技能表现,而是动作技能和心智技能的融合。通过深入用人企业调研,从宏观上了解行业和企业对人才数量、结构、规格的需求,学校根据职业岗位的要求,系统分析各职业岗位的性质、职责、职业资格及相互关系,找出了各专业的培养现状与现实的差距;构建专业核心课程体系和核心课程方案,编写专业核心课程标准,编写具有学校特色以及专业培养特点的专业核心课程校本教材;探索理实一体化的教学模式,把学习目标与职业岗位工作标准相对接,学习内容与职业工作内容相紧扣,教学组织形式与劳动组织形式相统一,切实解决实训基地和校企合作机制等规范管理层面的问题,构建符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要求的新型课程模式,为教学的有效性提供保障;建立动态的、多样性的、多元的学生学业评价方案,使学习成果的检验标准与行业质量标准相一致。为了践行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专业课程教材均以“工作过程系统化”为主线编写,相应的教学方法也密切契合工作过程。教学模式以理实一体化为主线,教学过程既传递技术技能的培训,也涵盖工作过程相关的知识,使学生一出校门即可初步胜任工作岗位。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开发,其课程设计以及教材内容的选取都依赖于学校教学硬件环境的条件。为满足工学结合的教学需要,学校在合作企业的支持下,完成了“汽车电子技术实训室”、“影视与音响实训室”、“电子地图实训室”、“气液电控制室”、“计算机网络技术实训基地”的改造与建设工作。“汽车电子技术实训室”作为广东省卫星应用人才培训基地于2011年10月正式挂牌成立。

二、学生专业实践平台的课程开发思路

1.确定课程开发指导思想。经过反复讨论,确立了课程开发以如下思想作为理念:⑴综合职业能力的人才培养目标;⑵学习领域的课程模式;⑶工作过程系统化的教学原则;⑷行动导向的教学方法。

2.设计课程方案架构。在分析了各专业的典型工作任务的基础上,确定了各专业培养目标和各专业核心课程,并制定了课程方案。各专业的课程方案由下列内容组成:⑴方案设计的指导思想;⑵人才培养的培养目标与规格;⑶与专门化方向有关的核心职业活动描述;⑷与工作过程系统化密切结合的专业核心课程;⑸各课程之间的相互关系,课程结构;⑸指导性教学安排与建议;⑺需要的专业教师任职资格;⑻实践性教学的设备配置要求;⑼有关教学实施的说明。

3.规定核心课程标准架构。参考学习领域的课程模式,结合工作过程系统化这一总体要求,基于课程方案,制定了各核心课程的课程标准。课程标准与实际工作细节密切相关,并相互映射,既来源于工作实际,又有相对的抽取和综合。专业核心课程标准包含如下主要内容:⑴课程计划(工作任务及职业能力、课程目标、学习与工作内容、学习情景、学习组织形式与方法、学业评价建议等);⑵学习情境计划(学习任务:学习情景、学习目标、学习内容、评价建议等);⑶实践性教学的设备配置要求;⑷实施建议(教学建议、教学重点与难点、课程考核、参考资料和参考网站等)。

4.制订专业核心课程教材架构。教材内容以工作任务引领,通过完成与实际工作过程相关的真实任务或模拟任务,学生掌握实际工作技能,同时学习相关联的理论知识,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以及自身持续专业发展的能力。教材内容反映实际工作内容,同时,也要考虑学校现有的教学条件和师资水平。专业核心课程教材的标准化格式为:⑴学习目标:学习完本任务后应当掌握些什么,建议学习课时数;⑵内容结构:学习任务内容简介;⑶学习任务描述:简述任务的要求和目的;⑷学习准备:完成本任务所需的知识点;⑸计划与实施:完成本任务的步骤,包括理论知识学习与实际操作过程以及学习拓展;⑹评价反馈。

三、学生专业实践平台课程体系的构建

1.准确定位了六个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工作组进行了大量的社会调研工作,走访了150多家企业,向企业发放了将近200份问卷,通过问卷调查、专家座谈、企业访谈等多种形式,了解企业对我校毕业生的具体需求、岗位要求及企业的工作运作流程;同时,广泛开展了对毕业生的跟踪调查,向毕业生发放了2000多份调查问卷,通过了解毕业生的工作现状、单位对他们的评价,征求在学校课程设置、技能培养、岗位能力培养方面的意见及建议,以此增强学校与企业之间的沟通,更贴切地了解中职学校在人才培养方面的准确定位和不足之处。通过调研和分析,参与课题研究的各专业对就业岗位有了初步认识,形成了各专业的人才岗位调研分析报告,对各专业的课程设置、专业核心课程教材的编写提供了强有力的指引。例如,机电技术应用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是:面向机电技术应用行业自动化生产线保养与维护领域,培养拥护党的基本路线,德、智、体、美全面发展,身心健康,具有与本专业相适应的文化水平和良好的职业道德,掌握本专业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具有较强的实际工作能力和合作沟通能力,了解相关企业生产过程及安全规范,能在自动化生产线的保养与维护工作中解决综合性的专业问题,并具有本专业职业发展基础的中等应用型技能人才。

2.制定了六个专业的课程方案。专业核心课程体系是实现专业培养目标综合职业能力的主要教学载体,它反映了该专业的核心专业能力,从简单到复杂,从单一到综合,从外围到核心,从封闭到开放,遵循职业人的成长规律,呈现不同的专业结构特性。专业课程方案是为实现某一专业培养的目标而制订的整体课程学习计划或学习方案,它具体规定了专业培养目标和规格、核心职业活动描述、专业课程结构、指导性课程教学安排、专业核心课程方案、专业师资要求和教学条件等内容。

3.编写了25门专业核心课程的课程标准。由专业教师、专业指导委员会的专家和企业一线的实践专家组成“课程开发小组”,经过研讨,对专业核心课程选择真实的工作任务,通过合并、整合和提炼,确定为各核心课程的学习任务,逐一确定每一学习任务的学习目标和学习内容,编制核心课程标准。

核心课程标准的内容包括:课程计划(工作任务及职业能力、课程目标、学习与工作内容、学习情景、学习组织形式与方法、学业评价建议等);学习情境计划(学习任务:学习情景、学习目标、学习内容、评价建议等)、实践性教学的设备配置要求、实施建议(教学建议、教学重点与难点、课程考核、参考资料和参考网站等)。

4.编写了25本专业核心课程校本教材。课程开发至今,我校已经完成了25本专业核心课程校本教材的编写并已全部投入使用。校本教材采用主题引导、任务驱动的编排方式,依据课程标准中的教学内容,将各学习情境的知识点分解并归纳为若干个子学习情境,然后以各子学习情境为核心设计出相应的任务实例,再以任务实例为主体、以相关联知识为辅助组织教学过程,使学生掌握实际工作的技能和知识。

系列的校本教材格式包括:学习目标——学习完本任务后你应当掌握些什么,建议学习课时数;内容结构——学习任务内容简介;学习任务描述——简述任务的要求和目的;学习准备——回顾完成本任务以前所学过的知识点;计划与实施——完成本任务的步骤,包括理论知识学习与实际操作过程以及学习拓展;评价反馈,包括个人评价、小组评价和教师评价。

校本教材的学习任务经过精心挑选和组织,体现了实际生产过程的典型应用,强调学生动手操作和主动探究,在实践中学习和总结实际工作的操作方法,领会相关概念。教材的学习任务源于生产实际,相关学习内容都是企业正在使用的最新设备和最新技术,在教材内容编制上力求简练易懂,适应中职学生的学习和认知能力,以实现学校培训和企业需求的零距离对接。

25门核心课程教材都进行了教学试验,并在试验中不断修改、完善,且大多数教材已经进行了第二轮的教学实践。

专业核心课程校本教材

四、学生专业实践平台课程模式的确立

工学结合课程基于工作过程,它以来自生产实际的典型工作任务(又称学习情境)为主线组织教学内容,在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室或生产现场展开教学活动。工学结合的教学过程是学生获得工作过程知识并掌握操作技能、获得工作经验、形成工作思维、培养职业能力的过程。在教学实施时遵循工作过程系统化的教学原则,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以行动为导向的教学理念,体现了理论与实践一体化的学习过程,体现学生在经历完整工作过程中形成职业能力的过程。在实践过程中,教师非常强调学生是学习过程的主体,一般采用小组合作的形式组织学习活动。学习小组中不同的成员担任不同的工作角色,每个人都有自己具体的任务,负责收集信息、制订计划、实施计划、评价质量等,通过合作学习,共同完成学习任务。

近年来,围绕本课题的研究和实施,工作组依托“做中学、学中做”的教学理念,六个专业均积极开展课型研究的探索和实践,取得了丰硕成绩。例如,地图制图与地理信息系统专业《GIS地图与运用》课程,构建了“工学合一课型”,这种课型以真实工作过程为主线,将工作任务转化为多个学习任务。学生扮演“职业人”角色,在任务引导下,通过小组分工和协作,对工作任务进行分析,收集并学习技术资料,编写工作指南,进而完成工作任务。课程中,学生是工作和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工作和学习的指导者,参与对工作、学习过程的控制和对工作成果的评价。为了完成课程中完整的工作任务,除了需要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与技能外,还要求学生自主学习与工作相关的技术知识。这些技术性知识本身,以及获取与综合这些技术知识的过程和方法,构成了课程的教学内容。除此之外,顺利完成工作所需的工作过程知识,也是课程的重要教学内容。钟晓珊老师尝试了这种课型的实践,2010学年第二学期开出了学校公开课《定向图的制作》,获得一致好评;2011年10月参加广州市中职电气类教师说课比赛获得二等奖。

又如,谭丽容老师探讨的“理实一体课型”,即将学科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融为一体的教学模式。在职业教育中,它表现为将专业基础、专业理论和专业实践操作的教学,以及对学生职业意识的培养融为一体,利用先进的教学设施和生产设备,如多媒体、计算机网络、实物教具、实践仪器设备等,实现专业理论知识传授和实践操作技能训练的一体化。“理实一体”的教学模式给学生们营造了一种“职业角色”的情境,符合当代中职学生的学习特点,对他们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的激发等方面起到了很好的效果。开出的公开《SIM卡电路故障初步判别》2010学年第一学期获得学校优秀课例;2011年3月获得广州市中职电气类教师课例评比二等奖。

再如,何曦澜老师探讨的“工学结合课型”,把学校的实训场所模拟成实际工作环境,把生产中实际的工作任务转化为专业教学内容,而工作过程就是知识与技能的有效融合。2010学年第二学期开出了学校公开课《传送带电机控制柜的设计与安装》,得到一致的好评;2011年10月参加广州市中职电气类教师说课比赛获得二等奖。

在教学实践阶段,学校6个专业的教师积极实践和探索,以典型工作任务组织教学,将认知学习过程与职业行动结合在一起,确立了工学结合课程模式,并在工学结合课程模式下积极开展各种课型的研究和实践,极大地丰富了教学内涵,极大限度地调动了学生自觉体验、主动学习的积极性。

五、学生专业实践平台人才培养模式的确立

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由校内学习和顶岗实习两个部分组成。校内学习是指学校给学生提供一个尽量真实的工作环境(同时也是学习环境)和具体的工作任务,以及提供完成工作任务所必需的资源(即学习资源),以工作过程知识的形式呈现理实一体化知识,让学生自主建构知识与技能,学会将与工作情景相关的知识转换为职业能力,在保证了专业能力发展和工作经验的同时,注重职业素养的培养,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校外顶岗实习是学生将“专业知识”由理论到实践系统转化的过程,目的是为学生实现在校期间与企业、与岗位的零距离接触,使学生快速树立起职业理想,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练就过硬的职业技能,从根本上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保证学生拥有辽阔的自主发展空间。

迄今为止,我校一共和10多家企业建立了校企合作关系,使学校到企业的调研工作常态化、制度化。例如,企业参与学校的教学活动,学校按照实际的工作岗位构建实训室的工作环境,使专业建设对接了产业链;由企业对专业教师进行技术培训,教师到企业参加生产学习;直接邀请企业人员为学生上课,授课内容来自生产一线,同时分批分组安排学生到企业参加一线实习,实现就业的零距离。不仅如此,学校也参与企业的生产活动。例如,在广东省卫星应用协会的组织和带动下,我校“现代汽车电子技术实训室”作为广东省卫星应用人才培训基地,安排部分企业的数字电子地图制作的工作任务到学校,由任课教师指导学生完成任务。

目前,我校已建立了多个校企合作校外专业实训基地,把学生的实训安排到校外,真正实现了深层次的校企合作,实现了技能型人才的有效培养。

六、学生专业实践平台实训场所的建立

由于学习任务直接来自于工作的实际过程,只有在接近真实的工作情境中,与工作任务相关的因素如工作条件、工作对象、工作方法、质量要求、劳动组织等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才能直观地呈现出来。为了呈现真实的工作情境,为工学结合的教学实施提供保障条件,在行业、企业的大力支持下,学校建立了理实一体化的实训场所,建设了与工作环境相一致的学习环境,使用了真实的生产设备和资料。例如,“现代汽车电子技术实训室”和“电子地图实训室”,所有的实训都采用真实的设备,创设了真实的工作环境,让学生完成真实的、具体的工作任务,形成了真正意义的“在做中学,在学中做”。又如,“影视技术与专业音响实训室”、“计算机网络技术实训中心”和“气液电控制技术实训室”,进行了一体化学习场所的改造,实训室的布局分为理论教学区、实训区和工作区,教学场所模仿企业的生产环境,形成了真实的工作情境,实现了“教、学、做”合而为一。

七、学生专业实践平台学业评价方式的改革

既然课程是以学生职业能力形成的程度为依据,学生学业评价的内容就必须作出相应的改革,包括收集信息的质量、计划的可行性、完成任务的质量、操作的技能水平、工作的态度、工作的习惯、基础理论知识的记忆、思考和提问的深度、发现问题的敏锐性和处理问题的及时性、学生的表达合作等能力,涉及情感、态度、方式、知识、技能等多方面。每个学习任务都要求学生对学习过程进行自评和互评,通过自我学习、反馈和总结,不断地掌握理论和实践知识,形成专业能力,培养关键能力,同时也培养了学生高度的责任心,促使学生对自己做出客观正确的评价。

此外,学生到企业顶岗实习,采用了校企“双主体”评价模式。企业根据员工标准分别对学生的工作表现、工作能力和工作效果进行评价,学校实习指导老师则对学生进行常规的考核评价,通过“双主体”评价,对学生的职业能力、职业素养、专业水平、社会适应能力以及职业发展能力等作出全面的评价。

八、学生专业实践平台的实践成果

得益于该专业实践平台的构建,学生专业技能和职业素养得到了全面提高。三年来,学生在市、省乃至全国的技能竞赛中取得了骄人的成绩,统计如下:

获市赛一等奖22项,二等奖28项,三等奖23项;

获省赛一等奖5项,二等奖10项,三等奖9项;

获全国赛一等奖3项,二等奖1项。

近年来,我校学生就业渠道畅通,升学渠道畅顺。2009届毕业生525人,升学就业率98.7%;2010届毕业生508,升学就业率99.6%;2011届毕业生539,升学就业率达到99.1%。毕业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得到用人单位和高职院校的认可,用人单位对我校的毕业生给予了高度的评价。与此同时,考取高职院校的毕业生也以出色的动手能力在同龄的大学生中受到热捧,成为高职院校教师的得力助手。近年来,不少高职院校主动和我校联系,愿意和我校进行三二分段中高职对口衔接学习。事实证明,学生专业实践平台的设计与实践在更高的境界上、更深的程度上建构了学生丰富充盈的学习生活,使学生在该平台上获得了发展空间并在其中培植自我的内在品性和职业美德,从而更好地实现了学校的育人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