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挥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群众文化建设中的主导作用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7-06-16
/ 3

发挥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群众文化建设中的主导作用

蔡劲笋

深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协会广东深圳518000

【摘要】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群众文化建设紧密相关,互相促进和影响。随着时代的发展,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并发挥其在群众文化建设中的主导作用,有利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本文主要阐述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及群众文化建设的内涵及关系,并例举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群众文化建设中的展现方式。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群众文化建设;展现方式

引言

当今世界,文化与经济和政治相互交融,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中。当前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具有特别重要的战略意义,只有坚定不移的走群众文化路线,保持文化的创新性,确认中国传统文化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系中的重要地位,中国传统非物质文化遗产应当成为当代中国主流意识形态的重要组成部分。充分发挥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群众文化建设中的主导作用,有利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

1.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群众文化的内涵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社会发展过程中,所传承下来的特殊文化形式。它存在不同的类型。是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体系和技能及其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的集合。按照国际公约的定义,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①口头传统和表现形式,包括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媒介的语言;②表演艺术,包括音乐、杂技、舞蹈等多种内容;③社会实践、仪式、节庆活动;④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识和实践;⑤传统手工艺。它随着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发生变化并得到创新,使人类文明多样性的体现[1]。

群众文化则是指人们在职业外,自发组织、参与、完成的社会性文化,它是以人民群众为主体的,并以满足人民群众的需求为目标的现象。它产生于群众之中,发挥着社会的纽带作用,包含在社会各阶层、团体之中,例如农村、社区、家庭等。形式多样且丰富,具有民族、地域特色。

2.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群众文化建设的关系

中国坚定不移的走中国特色主义文化道路,群众文化是特色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载体,它是中国全面实现小康社会建设,并最终实现两个一百年的伟大中国梦的基础。而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中国特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与群众文化建设之间存在紧密联系[2]。首先,非物质文化遗产产生于群众文化之中。所谓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无论发展形态如何,都来源于广大人民群众,是中华民族人民长久以来智慧的凝结和体现,同时体现了民族大融合下的不同民族的生活方式和特点。例如列入我国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的藏戏,就是从藏族人民的歌舞和宗教仪式里分离而来,其中应用了大量的格言、歌谣、谚语,穿插寓言,表达了无上的敬畏,并保有众多的原始风貌。如图1所示为藏戏的基本舞台形式。可以说是群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次,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群众文化相互滋养。既然非物质文化遗产产生于群众文化,在群众中享有重要的地位。那么各地的群众更容易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产生认同感,也愿意按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方式来进行群众文化活动。例如端午节,作为中国首个入选世界非文化遗产的节日,人们始终沿袭传统端午节的风俗习惯,常规地进行赛龙舟,挂艾草、菖蒲,放风筝等群众文化活动。第三,非物质文化遗产丰富群众的文化生活,并发挥群众的非遗传承作用。例如民间秧歌、民间传说、民间戏曲、客家山歌等。是群众文化的根基,群众依托非物质文化遗产生存发展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传承和创新发展。因此要想繁荣群众文化,必须要发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主导作用,吸收并发扬非物质遗产的精髓。

图1藏戏的舞台形式

3.发挥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群众文化建设中的主导作用的展现方式

3.1发挥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群众文化建设中的主导作用的前提

要想发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作用,需要具备基础的前提。首先,政府应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建立健全的政策法规体系,将非遗保护纳入到日常的工作中来,提升资金的支持和组织运作力度,鼓励群众参与到非遗的保护[3]。目前国家已经出台了针对非遗推进的多项利好政策,例如针对地方戏曲,中宣部、文化部、财政部等部委相继出台《关于新形势下加强戏曲教育工作的意见》《关于戏曲进乡村的实施方案》《“十三五”时期繁荣群众文艺发展规划》等文件,破解戏曲教育的“三难问题”,配置戏曲生存土壤,鼓励借助互联网开展线上线下戏曲活动,让戏曲融入群众文化之中;其次,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宣传和推广,使群众充分认识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涵和作用。尤其是在教育阵地中,发挥教育的影响和普及作用,在各地的中小学、高等院校中组织普及非遗知识的讲座,特色传承活动等。第三,把握群众文化建设活动的开展阵地,深入到群众身边,针对不同的群众类型开展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特色活动。最后,加强群众文化基础设施的建设,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活动的开展提供充足的场地和工具,购置相应的器材,并由各地的政府、社区街道、村镇支部组织开展管理,定期进行维护和更新,保障群众文化活动的顺利开展。

3.2发挥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群众文化建设中的主导作用的具体办法

3.2.1建设非物质文化遗产史料馆,浓厚非遗在群众文化建设中的氛围

除了各地政府组织干部或者在校园开展讲座外,建设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史料馆,有助于群众建立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了解。在史料馆中,可以对各种非遗进行宣讲,例如刺绣、书法、宣纸等非遗可以通过实物展示。而戏曲、舞蹈等非遗可以通过影像资料、音频资料,3D立体投影等多种形式进行展示,使得非遗能够深入到群众的身边,深化群众对非遗在群众文化建设中的理解。

深圳南园街道文化站向来重视非遗文化的推广,抓住地域特色,挖掘辖区内传统文化资源,结合馆站内场地优势,兴办南园文化遗产非遗馆,通过资料图片以及讲座等形式回顾街道历史,引发寻根记忆,让街道内群众对自己居住的地方生出无限感情,极大的丰富了群众的文化生活。并着手建立深圳市第一个非遗艺术团,招募有文艺特长,爱好传统文化的中老年人士组成团队,请专业人士进行培训,教一代影响三代,让更多人放下手机参与到非遗学习,进一步宣传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亲民与易操作性,让大家感同身受的体会到非遗文化的魅力。

3.2.2根据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展特色的群众文化活动

在进行非遗传承及融入群众文化的过程中,应认识到充分的利好政策有利于非遗的发展,但非遗的传承不能依赖于政策,应从增强生命力和内在动力着手,不做“守艺人”依托非遗本身开展特色的群众文化活动,做到可持续发展。在进行活动内容与形式创新时,要立足于本地,以建立有地方特色的群众文化活动为发展目标,提升群众的文化传承意识,不盲目效仿。比如陕北地区特色的民歌、天津地区的快板书、东北的二人转等艺术形式,云南新疆地区的少数民族文化以及延安等革命圣地的革命情节,都可以成为群众文化活动组织开展的艺术形式及文化基础。可以将非遗文化活动作为文艺表演活动的“新常态”,在春节、元宵节、端午节等传统节日开展表演活动。积极招募文化志愿者服务建设,推动“非遗进社区、进校园”特色文化活动展开,让有意愿参与到非遗文化传承中的群众以志愿者的身份参与到文化活动中。另外,也可以开展一些民间特色技艺的宣讲工作,进入学校“第二课堂”培养新人,比如剪纸艺术、皮影戏艺术、川剧变脸艺术等等都非常适宜深入到社区、校园、民间文艺展馆等开展群众文化活动。在群众文化活动的开展中,最重要的就是体现群众的参与性,与群众展开互动,使群众在活动中感到趣味性、娱乐性,从而丰富其业余生活,并能够具有一定的启发、教育的特性。

以皮影戏为例,它在中国地域广阔流传,并在长期的演化中发展成为不同的流派,它是我国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并于2011年被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其文化传承的地位可见一斑[4]。皮影戏在表演时,艺人们在白色幕布后面,一边操纵影人,一边用当地流行的曲调讲述故事,同时配以打击乐器和弦乐,有浓厚的乡土气息。其可表演的内容多样,包括神话传说、历史演义、时装现代戏等,并随着时代的发展,许多民间艺人也创新了多种剧目。2016年3月,笔者所在的皮影社就应邀在博物馆进行皮影戏表演,为了能够让群众充分感染到皮影戏的魅力,奉献了主题为“影子乐园——忆峥嵘岁月,观非遗影戏”的精彩潮俗皮影表演。表演了本土原创爱国主义皮影戏《九龙海战》、新编儿童皮影戏《鱼妈妈的爱》等五个节目。通过皮影和人偶配合、影窗内外的互动,让观众更好地感受中华非遗文化的精妙。尤其是在场观影的有许多学生,不少家长也表示希望能更多的看到这样的表演,并且让孩子对传统文化产生兴趣,更好地传承和弘扬中华非遗文化。

图2潮俗皮影戏《九龙海战》的表演形式

皮影戏、快板、刺绣、剪纸、面塑、草编、绳编等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可以开展丰富的基于校园阵地的特色群众文化活动。在校内创办器乐兴趣班、书法国画兴趣班等,有助于从小培养学生的非遗保护意识,并建立民族自豪感和自尊心。笔者长期受邀担任多家校园皮影社的辅导教师,在传递皮影戏技艺的同时,与孩子面对面交流的过程中,培养其对非遗的热爱。同时,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过程中,培养和发掘非遗传承人,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前,多地举办了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为基础的校园群众文化活动[5]。例如“非遗在福田”“深圳外来青工民间艺术大赛”等,均吸引了诸多参赛者,在比赛期间,不仅体现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还能使其在时代特色下展现出新的姿态,与当代的群众文化活动进行了良好的结合。

4.结束语

文化建设自身承载着发展科学技术提高人民群众的知识水平,通过合理和先进的教育制度培育社会主义一代新人,并用最能反映时代精神的健康的文学艺术和生动活泼的群众文化活动来陶冶人们的情操,丰富人们精神生活的使命。文化建设关系着国家的民生福祉和社会稳定,在当代中国,着力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应科学地解读其内涵,进而思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方向问题。

群众文化活动的顺利开展是促进我国进行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关键。非物质文化遗产是社会发展之中传承下来的文化精髓。创新非遗的传承形式,以时代发展为基础,推动文化志愿者队伍建设,利用街道馆站开展特色活动,发挥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群众文化建设中的主导作用,有利于群众认识历史,促进社会多元群众文化共生发展,是中华民族精神文化的伟大象征和正确的传承方向。

参考文献:

[1]吴群华.试论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群众文化中的重要位置[J].经济管理:全文版,2016(8):00195-00195.

[2]曲英红.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下的群众文化发展[J].戏剧之家,2016(13):264-264.

[3]刘颖雯.浅谈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群众文化的关系——以广东广州市为例[J].传承,2016(2):140-141.

[4]达林太.如何发挥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群众文化建设中的作用[J].知音励志,2016(21).

[5]吴小玉.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背景下群众文化活动开展存在的问题分析及建议[J].文艺生活·文海艺苑,201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