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实验教学实践探索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8-12-22
/ 1

数学实验教学实践探索

朱辉新

湖北省丹江口市习家店镇青塘小学442706

摘要:数学素质是公民所必须具备的一种基本素质。数学实验在当前教育的教改活动中,数学课堂实施数学实验教学正成为教改实验的一个新动向。本文从什么叫数学实验、数学实验教学的现状、意义、作用和过程等方面进行了简要阐述在新课程标准下实施小学数学实验教学的探索与实践经验。

关键词:数学实验作用过程

一、何为数学实验

数学实验是一种新数学教学和数学学习模式,它是实验者根据实验问题的特点和要求,经反复思考和研究后,作出某些合理的假设,使问题在不致于失真的情况下得到简化,并进行抽象和概括,建立数学模型,然后研究新建立的数学模型的方法与算法,求得结果,并将结果返回到实际问题中去检验和解释。它将数学知识、数学建模与计算机应用三者融为一体,使学生深入理解数学基本概念和基本方法,熟悉常用的数学软件包,培养学生用新学知识建立数学模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而达到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

二、数学实验教学的现状

我们听说过物理、化学、生物、科学等实验,却很少听说过数学实验。其实,在我们每一个人刚刚开始学习数学的时候,实际上就是从实验开始的。比如:对自然数的认识,我们是从一根一根的小棒、一枚一枚的硬币数出数字1、2、3、4等数,开始认识数的;从数学产生和发展的过程来看,是从生产、生活的实践和需要建立发展起来的。然而,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所学数学知识的增多,我们的家长、老师,乃至社会总希望孩子在进入社会以前学到更多的知识,只注重知识的量的积累,忽略了知识的形成过程和能力的培养,更谈不上数学思想、数学方法等数学素质的养成,教师讲解知识的方法多,学生构建的少。在发达国家,数学实验已经成为常见的教学形式,英国的学校教材中有许多数学实验材料,美国的中学里有专门的数学实验室。

三、开展数学实验的意义及作用

开展数学实验活动,让数学实验登堂入室是时代的呼唤,是当前教育的要求,它适应了现代社会对人才的素质要求。它既是对教师的教学观念和能力的挑战,也是培养学生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它立足于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探索、学会发展,有利于培养学生对数学的情感,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信心和克服困难的能力;有利于加强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和合作精神,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同时数学实验活动必将促进教学过程要素关系的转变:

1.教师角色的转变,由教师为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和组织者;

2.学生地位的转变,从被动接受的地位转为主动地参与、发现、探索和知识建构的主体地位;

3.媒体地位的转变,由单一的媒体演示转变为学生的知识工具;

4.教学过程的转变,由讲授说明的进程转变为通过情境创设、问题探索、协作学习、意义建构等以学生为主体的过程。

四、数学实验教学模式的基本环节

1.创设情境。问题情境的创设要注意:(1)合理运用文字与动画组合,情境呈现清晰准确。(2)具有可操作性。(3)有一定的探索性。(4)简明扼要。

2.活动与实验。活动形式最好以2—4人为一组进行,也可个人探索或全班进行。学生应按教师的要求在计算机上完成相应的实验,搜集整理研究问题的相关数据,进行分析、研究,并对实验结果做出清楚的描述。

3.讨论与交流。通过发言、提问和总结等多种机会培养学生对数学做出条理性描述,鼓励学生把自己的数学当作活动来进行整理明确表达出来,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4.归纳与猜想。这一环节和活动与实验、讨论与交流融在一起,甚至是先提出猜想,再通过实验验证。

5.验证与数学化。验证通常有实验法、演绎法和反例法,教师要引导学生证明猜想或举反例否定猜想。让学生明白数学中只有通过理论证明而得出的结论才是可信的。

五、对数学实验教学中的几个问题的思考

1.数学实验教学过程中,应重在学生学习过程的参与和知识的构建,培养学生求真务实的科学精神。

2.由于数学实验教学中学生进行操作、观察、实验等过程,学生的理解、悟性也有差别,有可能影响一节课的教学进度,完不成一节课的教学任务。它要求教师必须进行精心地设计和调控,发挥教师主导地位和作用。

3.数学实验教学过程中,学生比较活跃和开放,有可能与传统的教学要求存在一些差别,需要教师、领导更新观念。

4.数学实验只能提供猜想或假设,也可以发现逻辑证明的方法和途径,但严密的逻辑推理和证明,数学体系的完整构建还需要教师的讲解和演绎来完成。

参考文献

[1]张奠宙王昆扬面向21世纪”高师教学改革计划”数学课题组结题会议纪要[J].数学教学报,2001,(03)。

[2]申大维数学的原理与实践[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

[3]蒋晓云高师院校同步数学实验课的实践与探索.期刊论文,南宁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