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建筑设计的创新思维和注意问题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5-12-22
/ 2

浅析建筑设计的创新思维和注意问题

赵文婧张兰

淄博市建筑设计研究院

摘要:在建筑设计中,创新思维是设计人员应该具有的思维方式,它是为实现设计者的设计而做的各种方法的探索。建筑设计思维学研究是以创新思维学、创新学以及认知心理学为基础,通过对创新思维学与建筑学的交叉研究,初步建立起来的建筑设计思维主体的软硬结构模型、建筑设计创新思维客体共轭关系模型以及建筑设计创新思维方法的双层结构模型。

关键词:建筑设计;创新

建筑学是一门覆盖了文化、艺术、社会等各方面功能的学科。建筑设计人员以自己的知识、经验和已经掌握的信息为基础,通过各种思维方式和方法,对建筑设计的各个要素进系统性的整合,从而取得具有首创性和一定价值成果的思维活动。建筑设计的创作,要求不断创新,不断改进,才会有更新颖、更独特、更完美的作品产生。同样,建筑学这门艺术学科也要建筑师在设计时有着活跃、大胆的创作思维,这就是所说的建筑创作的最基本的思维方式-----创造性思维。

一、建筑设计中应该包含的创新型思维

1、以绿色思维创新建筑设计

面对能源与环境危机,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成为各国的共同追求。绿色建筑作为建筑领域循环经济的具体体现,如何科学地将其实现,值得我们深思。绿色建筑要以较小的成本最大限度地控制能源消耗。建筑师应当以绿色思维从事每项建筑设计活动。绿色思维是以“创新为魂,平衡为本”的思维模式,从而具有创造性的来进行建筑设计。绿色思维当中最根本的两个原则就是创新和平衡意识。其中,创新主要是指针对于建筑物这一对象,进行的一些革命性的变化,这种变化可以是具体的方法技术上的,也可以是一些建筑观念,建筑意识等内涵上的,现在很多的建筑设计师对于建筑思想和意识上的创新不够重视,确实也正是如此,这些软性创新不会起到很明显的效果,但是一旦积累到一定程度,它所能产生的创新是极其巨大的,甚至会带来建筑体系的全面革新。软性创新受不到重视,建筑设计师们便重点关注了一些可以立马见效的一些新技术、新方法和新材料的创新,而这一点在绿色建筑的推行之中也会大范围的使用到。但是,这些硬性的创新对于绿色建筑来说都是一些表面的内容,建筑设计师应当注重抓住绿色建筑设计的重点,也就是说要提高对于一些软性建筑创新的关注度,只有这样才能达到对于环境和建筑物最完美的结合,创建出真正的绿色建筑。另一方面,绿色建筑的另一个要点,平衡要求我们必须做到两点,一是要尽量做到建筑设计时的精细化,从而在很大程度上减少了对于资源的浪费;另一点就是要做到和周围的环境相匹配,与整体的建筑格局相适宜,关键是针对项目本身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应用的模式和范围,控制和化解风险。

2、充分利用现代科技

工程技术、材料的使用、人工环境控制、信息技术等对建筑设计的创新都会产生重大的影响。例如利用光纤技术将阳光引入室内,一旦这些技术成熟并被大量使用的时候,可以达到内部空间外部化的效果。建筑的组合会变得比较自由,为设计的创新提供技术支持。

3、抽象性新思维

抽象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基础,它与“机械”思维的方式和形象思维作为实现的途径相结合而达到创造思维的目标抽象思维是指“脱离了具体事物的事物关系结构的符号式逻辑表达”。

4、以人为本的思维

人永远是建筑设计的主体,这一点在创新建筑设计中也应当得到体现,在建筑设计中必须做到以人为本,坚持人的主体地位。新建筑关系着居民生活,是聚合力、公众精神以及首创精神的联合体,凝聚着人们对其具有的归属感、心理认知以及人文景观的认可,是对现代主义的人文精神的追求。当前以人为本的思想绝对是一种主流,因此,在建筑设计创新中也必须予以反映。

5、应用数字技术

数字技术越来越多地影响着人们的生活,也给建筑设计带来了的发展,影响着建筑设计的方方面面。数字技术打破以往的简单形体,追求多元的审美情趣。故而在塑造形体时多是打破了以往的单一或是多面几何形体设计,多是倾向于形体的非线性设计。形体塑造方面则反叛了以往现代主义的单一形体和强几何形体,体现为非线性形体的倾向。数字技术在建筑设计领域中的应用更促进了这种多元化的趋向,在电脑中建筑师可以将形体任意扭曲变形,并对形体进行复杂的加减处理。数字技术也影响了建筑的表皮。无所不在的能够快速不断更新信息的电子显示屏或一些广告媒介,闪烁变换的霓虹灯等便自然成了建筑师设计的“新手段”。数字媒介文化的兴起将原来被看成是非建筑的因素推到了前台,在图像文化的影响下,建筑师营造烘托氛围的手段更加宽泛。在对建筑的感知中,各种因素同时起作用,从科技到时尚,信息与媒介都可以成为建筑的设计元素和表达手段。数字技术对建筑设计的创新发挥了不可限量的作用。

6、建筑设计中蕴含的联想式思维

联想式思维方法是通过事物的相似性类比,从某一事物想到建筑设计创新的某些方面的建筑设计创新思维方法过程。联想不是胡思乱想,而是以事物之间的一定的可比性为前提的,它能够克服两个事物及概念在意义上的差距,把它们联系起来。联想式方法能够找到建筑设计针对的内容和其他丰富的联想。

二、建筑设计需要注意的问题

1、设备系统设计问题

建筑的建造技术方面是没有问题的,相关的成果以及经验都证明了这一点,但是设备系统方面就不是那么简单的,因为建筑一旦进行高层设计就不是简单地进行层加或是拉伸,所以在设计时要格外注意,而且高层建筑的侧向风力也是应该注意的重点。

2、防排烟系统设计

防排烟系统可分为防烟系统和排烟系统。防烟系统采用机械加压送风方式或自然通风方式,防止烟气进入疏散通道的系统;排烟系统采用机械排烟方式或自然通风方式,将烟气排至建筑物外的系统。

(1)机械防排烟系统

机械防排烟系统,都是由送排风管道、管井、防火阀、门开关设备、送、排风机等设备组成。防烟系统设置形式楼梯间正压。机械排烟系统的排烟量与防烟分区有着直接的关系。

(2)自然防排烟系统

防烟楼梯间前室或合用前室,利用敞开的阳台、凹廊或前室内不同朝向的可开启外窗自然排烟时,该楼梯间可不设排烟设施。利用建筑的阳台、凹廊或在外墙上设置便于开启的外窗或排烟进行无组织的自然排烟方式。

自然排烟应设于房间的上方,宜设在距顶棚或顶板下800mm以内,其间距以排烟口的下边缘计。自然进风应设于房间的下方,设于房间净高的1/2以下。其间距以进风口的上边缘计。内走道和房间的自然排烟口,至该防烟分区最远点应在30m以内。自然排烟窗、排烟口中、送风口应设开启方便、灵活的装置。

3、电梯设计也是建筑设计中的重点

消防电梯的一些构造要求不满足。特别突出的问题是消防电梯井、机房与相邻其它电梯井、机房之间未采用耐火极限不低于2.00h的墙隔开,当在隔墙上开门时未按规定开设甲级防火门。

4、消防问题

疏通设计一定要满足规范要求;从近年各地发生的火灾事故来看,由于疏通要求不能满足而发生人员伤亡的事故较为常见。首先应保证有足够的疏散出口,疏散门的开启方向、疏散走道宽度和室外的消防车通道应符合规范要求。其次,疏散走向要尽量简洁,考虑同时提供室内任何位置向两个方向疏散的可能性,在保障疏散距离符合规范的前提下,尽量减少通道的转折次数,让使用者在紧急情况下达到最快撤离的目的。在走廊及拐角处应辅助有应急照明及疏散指示标志。另外发生可能的危险时,要注意对于灭火的设计,比方说场地设计和登高高度设计等,所以在设计时增设对于设备的区域。高层建筑设计中,要考虑对于消防的设计才能达到目的,使建筑的实用性和安全性得到保障。

5、抗震设计

(1)采用隔震加固法。结构刚度和地震作用成正比。当结构周期变大时,刚度随之减小,进而降低了地震作用。目前工程实践中,以增大周期为目的的加固技术方法多为隔震技术,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就是铅芯橡胶隔震。该方法充分利用了橡胶、铅芯两种材料阻尼值相对较高、水平变形比较大,且能大量吸收并散耗地震动能量的特点,将铅芯橡胶隔震布置在地基基础和上部结构之间,使二者完全脱开。地震中,隔震垫产生较大的水平变形,吸收并消耗大量的能量,增加上部结构的周期,使得上部结构的地面水平加速度大幅降低,实现减小上部结构地震力的目的。

(2)消能减震加固法。在工程抗震原理中,结构阻尼与地震作用为反比关系。在工程实践中,增加结构阻尼主要通过在结构变形较大的部位设置阻尼器的消能减震方法来实现。利用阻尼器来控制结构在地震作用下的预期变形,通过降低建筑结构在水平、竖直两个方向的地震作用,确保建筑物在罕遇地震作用下不出现严重的破坏。

三、结束语

随着社会发展和科学的进步,建筑设计所包括的内容和所遇到的难题越来越复杂,材料上和技术上千变万化,如果单凭经验的积累已经不能满足各种客观要求。要想创造出别具一格的建筑形象,不仅仅需要理论的引导,更加重要的是设计师个人的建筑理论和思维,在建筑中融合丰富的想象力,从其他的事物中获得灵感,并且将其应用建筑的语言和形式表达出来,具有技巧而且有艺术价值。

参考文献:

[1]王清友,李志锋.浅谈建筑设计上的协调与创新[j].民营科技,2009(5)

[2]郁文平.建筑设计创新方法的相关研究[J].建筑设计管理.2010(14)

[3]徐海滢.浅谈现代建筑设计方法的创新[J].长沙铁道学院学报.2010(03)

[4]魏志敏.现代建筑设计创新构思论述[j].四川建材,200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