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症患者的心理护理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7-09-19
/ 1

重症患者的心理护理

范建萍

太原理工大学医院

疾病改变了一个人生存的正常状态和生活模式,重症这两个字作为一种强烈的信号冲击着患者的内心世界,改变了患者原来的心理状态,使患者的社会适应能力,自我评价能力以及人格特征都有了极大的变化,心理处于高度应激状态。针对重症患者心理特征的复杂多变性,护士在护理过程中必须采用多种方式,通过深入分析了解患者的心理症结所在才能有的放矢地做好心理护理,帮助患者建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和勇气,提高治疗、护理效果。

1.重视护患之间交流,增进沟通

护士是监护环境中的重要调节者,调节患者情绪减轻患者痛苦方面起着重要作用。护士应主动热情接诊,介绍病房及周边环境等,重视与患者的沟通,以利于减轻患者的烦躁、紧张、焦虑及恐惧心理,增加患者的信任及安全感,随时向患者提供高效优质的服务,使患者的心理要求得到最大限度的满足。

2.满足患者需要

根据患者的心理特点,尽量满足患者一切愿望。病房布置要贴近生活,增加生活气息,温湿度计光线可以调整,保持病房相对安静;此外还可为病房提供报纸书刊、电视,摆放自己熟悉喜欢的物件等,最大限度改变病房枯燥无味的生活。

3.给予患者及家属情感上支持

及时与家属沟通患者的病情及治疗效果方面的信息,在不影响治疗情况下尽量让家属陪伴患者,通过家属及亲友的探望和陪伴,给患者带来心理安慰和鼓励,使患者感受温暖,稳定患者情绪,更好配合医疗护理工作。

4.各项护理措施及技术操作均应取得患者合作

在患者清醒状态下,护士要取得患者的理解和合作,采取任何措施和操作前要向患者说明目的、步骤以及可能出现的不适和注意事项,使得患者能够主动积极配合治疗。

5.保证患者的睡眠环境

睡眠不仅可以保证患者的体力恢复,还可以使其放松紧张情绪,对患者的康复尤为重要。病房床铺应整洁、柔软、干净、舒服。室内空气流通,夜间使用光线柔和的灯光,应尽量减少仪器声、说话、走路及开关门等人为的噪音,降低到最低限度,集中进行治疗和护理,减少对患者的睡眠干扰,为患者营造一个良好睡眠环境。

6.做好心理疏导工作

重症患者在住院期间心理变化较大,随着病情变化,情绪也会随之波动,护士一定要善于观察他们的行为和情绪反应,做好心理疏导工作。通过护士的分析和引导,逐步缓解或减轻患者存在的心理问题和压力,使其从不愿意合作,不愿意接受治疗到主动要求治疗,从错误认识到正确认识,从逃避现实到主动面对现实,从不良心理状态转化,消除心理障碍,提高战胜疾病的信心和勇气。

总之,重症患者的心理活动是复杂的、多种多样的。良好的医德和娴熟的医疗操作技术及严谨的工作作风可以使患者产生安全感、信任感和舒适感。这就要求护士必须有良好的心理素质,行为规范,以积极饱满的情绪,优秀的心理品质感染患者,这样有利于提高护理治疗效果,对恢复患者健康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邮编;030024

电话:158034691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