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备成分血离心时分析血袋破损的原因及总结有效措施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7-12-22
/ 2

制备成分血离心时分析血袋破损的原因及总结有效措施

瞿赛

(湖南省血液中心湖南长沙410000)

摘要:目的分析制备成分血离心时分析血袋破损的原因、防控有效措施。方法选择2016年7月-2017年6月作为成分血离心时血袋破损防控措施管理阶段,将品管圈管理方法引入其中,将2014年7月-2015年6月作为未实施阶段,分析两个阶段内血浆报废情况,以及两个阶段内医务人员(35例,无工作变动),对制备成分血离心时分析血袋破损及血浆报废相关知识的了解程度。结果观察阶段共制备血液8544袋,离心时血袋破损血浆报废39袋(0.46%),对照阶段共制备血液8130袋,报废69袋(0.85%);观察阶段血液报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0.05);观察阶段医务人员对制备成分血离心时分析血袋破损及血浆报废相关知识掌握评分(92.34±4.96)分显著高于对照阶段的(83.45±4.77)分(<0.05)。结论掌握制备成分血离心时血袋破损防控措施,并提高医务人员对于制备成分血离心时分析血袋破损及血浆报废相关知识的掌握程度,有助于降低血浆报废率,节约医疗资源。

关键词:成分血;离心;血袋破损;原因;防控措施

近几年来,越来越多人参与献血队伍中,血液保存技术也在不断发展,但仍然不可避免的出现血液报废率。一直以来,血液报废就是临床诸多医疗机构、血液中心需解决的重点、热点课题,而血液报废意味着医疗资源的浪费,这表明提高血液成分制备质量的重要性及必要性[1]。本次研究选择2016年7月-2017年6月作为成分血离心时血袋破损防控措施管理阶段,引入品管圈管理方法,分析成分血离心时血袋破损原因,并使用防控措施,获得一定研究成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次选择2016年7月-2017年6月作为成分血离心时血袋破损防控措施管理阶段,引入品管圈管理方法,将2014年7月-2015年6月作为未实施阶段,两个阶段内参与问卷调查的医务人员共35例;男6例,女29例,医生15例,护士20例,年龄25-56岁,年龄平均(33.58±7.79)岁;工作年限不足3年者13例,4-8年者17例,8年以上者5例;两个阶段内医务人员均未发生任何工作变动。

1.2方法

1.2.1建立品管圈管理小组,确定品管圈活动主题

院内成立品管圈管理小组,组内成员为院内自愿参与品管圈活动的工作人员,总共35人。每周召开1次例会,集思广益,确定我血液中心亟待解决的问题,结合查阅资料,通过多次会议讨论,对问题及会议记录进行分析总结、综合性判断后,确定本次品管圈活动主题为“制定合理干预方案,降低制备成分血离心时血袋破损率”,并按照本次活动主题,按照时间及责任人员制定活动方案,促使组内成员对自身职责,活动细节以及时间安排做到心里有数,促使活动各型项目执行难度降低。

1.2.2培训及问卷调查

1.2.2.1增强圈员对制备成分血离心时血袋破损原因、防控措施了解程度

由圈长组织,圈员参与,利用交接班、业务学习等时间,提高医务工作人员专业素养,了解制备成分血离心时血袋破损原因、防控措施以及成分报废血液相关知识,比如从街头无偿献血、采集血液、统一运送、献血者体格检查、血液成品储存条件及环境、成分制备、离心机设备及使用方法、采血袋质量等,同时关系观察并记录在离心过程中血袋破损情况,并仔细查找原因,并针对高危因素给予干预措施,主要包括以下几点:(1)操作人员工作态度不认真,随意更改离心机工作参数,或在离心机工作过程中随意终止离心,导致血袋受到剧烈震荡,引发破损;(2)血袋产品质量不佳,导致离心过程中热合不牢、宽度不够,故需使用质量过硬产品,避免血袋破裂渗漏率;(3)医务人员在使用血液过程中,加强对细节方面的管理,比如配平不当,技术不规范,离心时未遮盖转头盖等;(4)离心机长时间使用,零件过度老化,导致转速不稳定、吊桶不对称、离心杯无法调平或不光滑,因此需完善实验室检测设备,定期保养离心设备。

1.2.2.2问卷调查

参与研究的圈员均为医务人员,共35例,在培训前后分别接受制备成分血离心时血袋破损原因、防控措施相关知识理论及技术操作掌握程度,总分100分,约束越高,提示分数越高,说明圈员对制备成分血离心时血袋破损原因、防控措施掌握程度更高。

1.3统计学分析

本次研究选择SPSS18.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使用率(%)及()表示计数资料及计量资料,采用检验及检验,当<0.05,数据差异明显,能够获得统计学意义。

2.结果

观察阶段共制备血液8544袋,离心时血袋破损血浆报废39袋(0.46%),对照阶段共制备血液8130袋,报废69袋(0.85%);观察阶段血液报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数据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9.9603,=0.0016;观察阶段医务人员对制备成分血离心时分析血袋破损及血浆报废相关知识掌握评分(92.34±4.96)分显著高于对照阶段的(83.45±4.77)分,数据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7.6428,=0.0000。

3.讨论

品管圈主要是目的一致,工作场所相近、工作性质相近,且自愿参与的人们聚在一起组成的团体,针对一定的活动主题,开展头脑风暴,集思广益,确定活动计划及流程,反复确认,保证无纰漏、具有一定合理性、科学性,多用来解决团体内部所面临的问题,通过对员工主动性的积极开发,可促使内部合作更具默契,进而不断优化工作流程,促使工作高效化、流程合理化。将品管圈应用于医疗机构日常工作中,不仅有利于提高医疗服务质量,还有利于服务品牌,具有良好的管理意义。血液是临床上常用的重要无法替代的生物资源,对于大量失血、贫血,以及凝血障碍等在短时间内无法保证充足血液循环血量、足够血液成分的患者而言是极其重要的救治资源与手段[2]。

随着现代医学的不断发展,血小板等成分血的需求量逐年上升,这对本院血液成分制备工作提出了挑战,意味着工作人员需提高自身专业素养,引进品管圈等先进工作管理方法,在加大成分血相关宣传力度的同时,加大对血液成分制备质量的重视程度,同时针对血液报废原因,结合实际情况,给予针对性防控措施,尽可能将血液报废风险降至最低,有助于节约血液资源、减少不足量血发生率、改善临床血液供需矛盾[3]。以离心过程中血袋破损为例,分析血袋破损原因及防控措施;其中破损原因、防控措施主要包括:(1)导管热合不佳,封闭不完全,离心时,血袋热合点开裂,导致血液外溢,需完善热融设备,并定期保养,加强操作水平,并仔细观察,一旦发现热融缺陷,需立即停止热融处理,或改用其他热融设备;(2)塑料血袋受到压迫或与刚性离心杯贴合不够紧密,导致血袋因血液被推移引发形变,一旦塑料血袋无法承受形变压力,则很容易导致血袋开裂,血液外溢,血液报废[4];而且若与离心杯导管对接不当,则可导致血袋被甩出,或被挤压,造成血袋破损,或血袋断裂,引发血液外溢,血液报废;建议正确掌握装填办法,注意对离心罐,尤其是罐底进行正确装填,同时加水充填血袋与离心罐之间的空隙;在执行上述操作的前提是保证血液质量,规避离心时血袋破损风险;(3)工作人员技术不熟练,工作态度不佳,故需组织工作人员积极开展相关知识培训,促使离心操作规范化、流程合理化,并对离心设备定期保养,保障其能够正常工作[5]。本次研究中,观察阶段采用针对性离心时血袋破损防控措施,血液报废率均显著低于对照阶段(<0.05);观察阶段医务人员对相关知识掌握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阶段(<0.05)。

总之,掌握制备成分血离心时血袋破损防控措施,并提高医务人员对于制备成分血离心时分析血袋破损及血浆报废相关知识的掌握程度,有助于降低血浆报废率,提高工作效率,节约医疗资源。

参考文献

[1]王庆敏,朱红芹.血液报废原因分析及控制效果评价[J].临床血液学杂志,2016,29(6):501-503.

[2]任蓉,谭渭萍,毛学锋.2011年-2014年玉林市中心血站非正常血液报废分析及对策[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6,16(39):292-293.

[3]林松峰.制备成分血时血袋破损的原因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7,15(8):292.

[4]刘英.成分制备血液报废原因分析及预防对策[J].河南医学研究,2014,23(7):106-107.

[5]涂娟,韩玲,何华庆,等.血袋破损因素分析及对策[J].实验与检验医学,2012,30(4):3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