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城镇建设与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8-09-19
/ 2

小城镇建设与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李姣姣

天津市北辰区西堤头镇政府天津300400

摘要:人们为了生活来到城市,为了更好的生活留在城市,城镇化的本质是使人们生活的更美好。作为城镇化过程的更高级阶段,小城镇建设与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已成为新时期社会关注的焦点和热点。本文进一步分析了小城镇建设与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以供同仁参考借鉴。

关键词:小城镇建设;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1小城镇建设的内涵

1.1小城镇建设的形式与内容

从广义来讲,小城镇建设内涵丰富,既包括人口的聚集、区域的扩张,也包括生产要素的聚集、经济社会的繁荣,此外还包括小城镇功能的完善以及人们生活方式的转变。从狭义来看,小城镇建设可以从两个角度来理解,第一,小城镇建设可以看作是小城镇经济发展的空间载体和物质表现形式;第二,小城镇建设也可以理解为一个过程,是一个城镇功能不断发展和完善,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和升级,居民素质和生活质量不断改善和提高,城镇经济不断发展前进的过程。小城镇建设主要从以下方面表现出来:①小城镇人口规模、用地规模和经济规模的扩张;②小城镇工业区与居住区建设;③小城镇的市场建设;④小城镇的基础设施建设;⑤小城镇人文环境建设。

1.2小城镇经济发展的含义

小城镇经济发展包含两方面的含义,一是小城镇经济的增长,二是在经济增长基础上,小城镇基础设施水平的提高、居住环境的改善、人均收入的增长、社会福利水平的提升、居民素质的提高、生活质量的改善、居民幸福指数的增加以及贫富差距的缩小等附加内容。总之,小城镇经济的发展是小城镇经济活动的总体演化过程,是小城镇作为一个整体在经济规模上的扩大与质量上的提高。小城镇经济作为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单元具有与其他经济体相同的共性,但同时由于我国特有的城乡二元结构及小城镇联结城乡的特殊地理位置和经济作用,使得小城镇在经济发展基础条件、人口素质、资源条件、产业状况及在区域经济总体中所起的作用方面都具有独特性。所以,它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经济体系,其经济运动、发展、演化具有独特的规律,正是小城镇经济发展的这种相对独立性决定了小城镇建设在我国城镇化过程中的特殊重要地位。

2小城镇建设存在的问题分析

2.1忽略生态环境和传统文化的保护

有些地方由于经济发展水平不高,一味追求经济利益,对小城镇建设中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置之不理,错误地认为一切等经济发展水平上去了都能够解决,仍然走先污染后治理甚至是光污染不治理的老路子。对于资源消耗高、环境污染大的企业没有加大整治力度,产业结构升级未能有效推进,加上政府在监督、管理上的缺失,导致了生态环境的破坏。在传统文化的保护方面,有些政府完全没有采取实质性的措施,为了旧城改造和新城建设,甚至毫无保留地将文物拆除,这样建设出来的城市毫无历史文化气息,失去了活力。有些地方虽然采取了一些措施,但由于后期管理不善很快传统文化就销声匿迹了。对传统文化的保护没有指定相关的条例措施,没有指定相关的人员,没有明确相关人员的责任,导致该项工作流于形式停留在表面没有取得实质性的进展。由于重视程度不高,政府相关部门在做小城镇规划时没有针对传统文化保护单独规划,这也导致了后期操作中工作难以开展。

2.2政府过多干预,规划缺乏科学性

第一,我国的城镇规划基本上都是由政府顶层设计,自上而下逐步实施。在城镇规划中各级政府占据绝对的话语权,普遍形成了一届政府一个规划,一任领导一个规划的怪象。有的地方甚至出现了领导突然调动规划就戛然而止,“短命”规划,缺乏持续性,不仅浪费了宝贵的行政资源,也给公共利益造成了不可挽回的损失。

第二,政府规划缺乏科学论证,民主反馈及修正,专家、学者及高校教授未能有效地参与进来,民众参与度不高,政府一把手一言堂现象较为普遍,导致规划最终科学性、延续性不强。

第三,政府规划过多地追求经济利益最大化,忽视了人民群众的诉求,与初衷背道而驰,这样的规划注定在实践中被历史所淘汰。政府的过多干预阻碍了公众的积极性和参与热情,公众没有话语权,好的建议就不能被采纳进来,操作中出现的问题就不能得到及时有效地解决,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规划的科学性,由于规划本身具有一定的滞后性,政府在当时的发展水平下做出的规划存在着历史的局限性,如果公众没有了话语权,规划在后期的实际操作中也会因为缺乏有效地反馈而出现与建设的不协调,失去了规划应有的功效。规划不能很好地发挥应有的作用不仅不利于小城镇的发展,还会对政府的公信力造成一定的影响,久而久之,政府可能会失去民心不利于其他方面工作的开展。

3小城镇建设与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3.1鼓励制度创新,优化管理机制

进一步加大户籍改革的力度,扩大户籍改革的范围,逐步从小型的小城镇向核心城镇推进。吸收更多的农民也可大大减轻大城市的承载压力。其次,改革土地流转制度。鼓励农民流转土地,对失地农民给予充分的社会福利保障,减少农民的后顾之忧。此外,对流转集中的土地要制定规模经营的发展规划,提高土地的利用效率,提高收益水平。最后,改革社会保障制度。农民进入城镇工作生活,因为知识水平和技能不高,收入水平有限,如果政府给予充足的社会保障,那么大量的农民将涌入城镇,对市场形成巨大的需求,通过消费拉动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逐步改革政府的管理机制,使之成为服务型的政府,减少直接的干预。市场中有“看不见的手”自动调整,政府的宏观调整往往不利于市场的可持续发展。此外,政府应该按照经济区域划分行政区域,避免权力交叠,提高管理效率。

3.2拓宽融资渠道,加快基础设施建设

应该积极寻找拓宽融资渠道的途径,完善农村金融市场,为小城镇建设提供资金保障。培育农村金融市场改革试点,选择有潜力的城镇,鼓励银行等金融机构为其提供融资机会,待城镇发展壮大起来会形成一定的示范效应,为其他城镇向金融机构融资和吸引投资创造更多机会;鼓励民间资本注入小城镇经济,坚持以“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吸引投资;发行政府债券进行融资,政府是比较有公信力的机构,其发行债券可以吸纳大量的社会闲散资金,然后可以采用透明化的机制将资金投入小城镇建设;逐步放宽对土地流转的限制,将小城镇的闲置土地盘活,以土地吸引外界投资。

3.3提升小城镇经济实力,鼓励小城镇联合发展

第一,扶持小城镇内部的企业发展。企业不仅可为区域内的经济总产值做出贡献,还可以带动服务业的发展。目前,小城镇中建立的企业生产经营大都不够规范,生产规模较小,政府可鼓励企业进行改革(如兼并、重组、拍卖等),并对调整后的企业给予优惠政策,扶持其进行扩大再生产。此外,政府还可选择发展潜力较大的企业进行重点扶持,通过提供资金、税收优惠、贸易补贴等措施,鼓励企业扩大规模,最终成为区域内的龙头企业。龙头企业形成后可以辐射带动周围的村镇,周围的村镇继续培育龙头企业,从而形成良性循环,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第二,鼓励小城镇联合发展。在实施的过程中遇到落实困难的问题,政府可通过鼓励城镇间联合互动的方式,而不是改变行政区划的方式,使小城镇间按照经济区域划分的规则来进行经济的联合,避免独立发展、各自竞争的局面。

结束语:

农业的发展、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增加代表着对城镇化的内在需求,对小城镇发展起到正向推动作用;应当着力缩小小城镇与城市的收入差距,增加小城镇的要素收益,在城镇化和经济发展进程中不能单纯追求总量目标,必须重视结构和效率。

参考文献

[1]蒋永才.人口迁移流动和城镇化发展[J].经济视野,2014(17)53-54

[2]新玉言.新型城镇化:理论发展与前景透析[J].基层建设,2015(31)76-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