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患纠纷的预防及处理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1-09-19
/ 1

护患纠纷的预防及处理

黄燕萍

黄燕萍(江苏省无锡市锡山区东亭医院214101)

【中图分类号】R197.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1752(2011)9-0092-02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医疗法制法规的不断建设与完善,患者自我保护意识和维权意识的增强,人们对护理工作的服务质量要求也越来越高。为此,作为护理工作者既要在工作中严于律己、恪尽职守,又要尽可能地避免护患纠纷的发生,力求做到护理服务“零投诉”。

1预防措施

1.1加强法律法规的学习,提高自我保护意识和风险意识2009年9月1日实施的《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及配套文件中明确了护士的职责,患者的权益,以及对护理从业人员的护理活动的行为要求。护理人员要认真学习与护理临床实践有关的法律。如《医疗事故处理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护士管理办法》、《民事诉讼法》、《民法通则》、《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等,法律既保护患者的合法权益,也保护医护人员合法权益,护理人员必须主动运用法律手段维护双方合法权益。所以要组织护理人员认真学习相关的法律法规,明确工作责任与法律责任的关系,平时工作中自觉约束护理行为,保护患者并自我保护,防范护患纠纷。

1.2加强职业道德教育,严格遵守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临床医疗活动中的每个环节都有不确定的因素,存在风险,很多医疗纠纷都是医务人员失职或违反操作常规和规章制度造成的。因此,加强护理人员责任心,严格制度管理是保证护理安全的有效方法。一名合格的护士应该具有良好的职业素质,尽到与自己岗位相适应的义务和职责。培养高尚的职业道德,以“慎独”的精神严格要求自己,以关心、爱心、责任心来护理病人,时刻牢记“病人在心中,质量在手中”,把对病人认真负责、悉心照顾的情感转化为内心的品质。护理工作者应在每天的护理工作中进行自查,对照规章制度,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培养良好的职业素质和责任心,保证护理工作安全有序进行。

1.3加强语言沟通,认真做好解释工作护理人员对患者应态度和蔼、耐心真诚并充满热情,恰当使用亲情称谓,对患者的提问认真做好解释工作。运用语言与非语言的形式与患者充分交流,及时了解患者的需求,耐心倾听、主动疏导,根据患者的文化程度、年龄等因素使用恰当的语言、手势、肢体语言等,并从患者的言辞、表情等反映中捕捉信息,了解患者的真实感受,取得患者的信任,缩短护患距离,提高工作质量,提高患者的满意度。

1.4加强业务学习,提高护理技术水平随着医学科学的发展,各种新设备、新技术层出不穷,要求护理人员在工作中不断进行继续教育,以掌握新知识、新技能。在日常工作中加强技术训练,严格执行各项护理操作常规,定期进行理论和技术考核,不断提高技术水平。通过参加学习班培训、外出进修、操作技术比赛等形式全面提高护理人员的业务水平。

1.5提高护理文件书写质量及护理记录的严谨性《医疗事故处理条例》中第10条明确规定:体温单、医嘱单、护理记录单是医疗诉讼中的法律依据。因此护理记录必须及时、准确、真实、详细地进行书写,不能缺项,禁止涂改、粘贴、刀刮,应使用医学术语,尤其对病情变化、意外事件的发生和处理的相关记录要认真填写,应与医生记录相符,不能随意更改,避免引起护理纠纷。

2护患纠纷的处理

2.1领导重视护患关系是一种特殊的人际关系,护患纠纷的存在也有一定的客观性,它是一种监督、一种制约、一种进步,是推动医院发展的动力;纠纷的发生是以另一种方式来提醒我们工作中的不足和缺陷;也是督促提高医疗护理服务质量的一种方式。因此,领导必须端正态度,积极应对,以合法的程序来处理各类纠纷。

2.2处理得当对患者或家属的投诉,接待人员都应耐心听取他们的反映,并以尊重、理解、同情的心态与投诉者对话,结合具体情况给予解释,缓解、疏导投诉者过激的情绪。尊重事实,对存在的问题应勇于承认,承担应有的责任。即使医务人员有理也不急于为自己辩解,以免激化矛盾。以真诚解决问题的态度与之沟通,在适当的时候指出投诉者的过激并不利于问题的解决,使其能以平静的心态进行沟通、交流,取得相互理解和信任,控制事件的扩大,化干戈为玉帛。

2.3有效沟通对患方的投诉,接待人员通过积极有效的沟通,如能把问题圆满解决,事后要向当事人和相关部门反馈处理情况。对于不能满意解决的问题,立即向分管院长汇报,约定时间安排当事人及相关人员做进一步的沟通,抱着积极主动的态度解决问题。对于医患双方不能进行沟通解决的投诉,建议其向主管部门请求行政处理或法律诉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