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农村留守儿童思想道德问题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2-12-22
/ 3

浅谈农村留守儿童思想道德问题

罗朝昌

罗朝昌

(德保县马隘中心校广西德保533700)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打工潮的兴起,农村留守儿童逐年增多。现在农村隔代教育的现象特别严重,许多未成年的孩子在爷辈们的教育下成长,这些爷辈们对孙子们爱之有加,忽视了对这些未成年的孩子必要的道德教育;另外,爷辈们本身的教育水平与日益发展的社会有一定的差距。这样他们就给这些未成年农村孩子思想道德教育带来一些负面的影响。在农村引入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道德教育,是农村留守儿童思想道德教育值得思考的问题。

【关键词】道德教育;留守儿童;农村

Ontheleft-behindchildreninruralareasideologicalandmoralissues

LuozhaoChang

【Abstract】Sincethereformandopeningup,withthewageriseofthetide,thechildrenleftbehindinruralareasisincreasingyearbyyear.Particularlyseriousphenomenonofinter-generationaleducationinruralareas,manyunderagechildrengrowintheLordafterhisdaughter'seducation,Yegenerationofgrandchildrenloveofaplus,ignoringthenecessarymoraleducationofminorchildren;another,theLordhisdaughter'sownlevelofeducationandthegrowingsocialgap.Sotheygivetheseideologicalandmoraleducationofminorsruralchildrenbringsomenegativeeffects.Themoraleducationintroducedinruralschools,familiesandsociety,"Trinity"isaquestionworthconsideringtheideologicalandmoraleducationofthechildrenleftbehindinruralareas.

【Keywords】Andmoraleducation;Childrenleftbehind;Rural

就德育工作而言,农村留守小儿童仍处于弱势的位置,存在很多问题。众所周知,学生良好道德的养成要靠家庭、学校、社会三方面的共同努力,只有三方对学生进行共同引导,形成良好环境,才能提高小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任何一方的缺位都会对小学生的道德品质养成造成不良影响。笔者从事德育教育多年,认为农村留守小学生之所以在思想道德发展过程中存在诸多问题,是因为家庭德育工作的缺位、学校德育工作的错位、社会德育工作的移位三个方面原因引起的,具体如下。

1.家庭德育工作的缺位

家庭是每个人的第一所天然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家庭教育对孩子有着直接、持久和潜移默化的作用,他们通过亲子关系、家庭互动,以及所营造的家庭文化氛围影响子女的行为和价值观,通过教养方式、教育期望影响子女的学业成就。家庭德育工作的缺位主要有亲情缺失、孩子没有归属感,养而不教或不能教,隔代教育三个方面。

1.1亲情缺失,孩子没有归属感。大部分农村留守小学生大都处于心理与性格形成的关键时期,在这一时期,他们特别需要长辈尤其是父母的关爱和引导教育,父母的关爱和抚慰是儿童“爱与归属”的重要内容。大部分农村留守小学生的父母外出务工就是为了改善家庭生活,但由于常年累月在外忙于挣钱,一年半载回家一次,有的几年不回家。而且,不少父母只满足于寄钱回家为孩子交学费,并不注意关心孩子的情感需要和受教育情况,与孩子缺乏情感交流,忽视了孩子的精神和情感需求,企图通过满足孩子物质方面的需要来弥补亲情的缺失。

1.2养而不教或不能教。一部分家长他们不具备基本的德育意识,认为读书多少没有多少用处,道德素质高低也不重要,关键是要有钱,有了钱就会过得好。他们很少关注孩子的学习状况和思想状况,家庭德育几乎空白,孩子在家里为所欲为,父母子女缺少基本的思想交流,这部分家长对孩子的要求很低,就是“不要触犯法律,学会赚钱养家”。而另外一部分家长则是由于本身文化水平低,文化知识层次上属于文盲或半文盲,因此,无论是从体力还是智力上都勉为其难地承担起对子女的监护和教育的重任。同时,不知孩子的德育该管些什么该怎么抓,不知该从何入手,把所有的希望都寄托给学校和老师,自己只能辛苦赚钱养家。

1.3缺乏父母的楷模作用,隔代教育与寄养教育力不从心。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对儿童都具有言传身教、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作用。而外出务工的家长整日忙于打工;在家里的父亲或母亲忙于田地劳动和操持家务,往往容易忽视自身的楷模作用。正处于身心迅速发育成长时期的孩子,他们的人格和德性的养成有太多的问题需要解决,但家庭不能充分给予他们以精神上的支持和行为上的示范。另外大部分农村留守小学生多是由祖父母、外祖父母临时监管。虽然这些临时监护人多是中老年人,五六十岁左右,在体力和精力上应该能照顾孩子,但是由于青壮年子女的外出,他们不得不承担繁重的农村劳动和琐碎的家庭事务。而且这些临时监护人和孩子之间存在着一种天然的血缘、亲缘关系,他们大多局限于让孩子吃饱穿暖之类的浅层关怀,而缺少精神上和道德上的管束与引导。

2.学校德育工作的错位

学校教育对儿童思想道德和良好个性的形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长期以来,人们一直把学校作为进行德育培养的主阵地。但由于教育观念、办学条件、师资力量等多方面的影响和制约,农村学校的德育工作存在错位现象,主要表现为德育目的功利、德育内容滞后、德育方式单一、德育评价模式失衡、教学条件落后、教师水平较低等几个方面。

2.1德育目的功利。在当前的教育中,学校受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影响,在教师年终考核的压力下,很多学校和老师片面追求教学成绩,将德育工作放置一边,注重“育分”忽视“育人”,很少像关注学生成绩那样关注品德教育,注重智育忽视德育,学科教育中没有渗透德育内容,学校德育工作效果差。

2.2德育内容滞后。一般来说,农村小学的德育内容仅仅局限于小学思想品德课等教材中,德育内容与农村小学生实际及现实结合得还不够紧密,内容比较陈旧、枯燥,没有顺应时代发展所需,时代性不强,给学生“假、大、空”的感觉。

2.3德育方式单一。德育唯有促进学生的觉悟,才能取得好的效果。传统的德育形式相对单一,缺少活力,往往就理说理的说教多,居高临下的灌输多,对有缺点的学生一贯采用批评、惩罚、请家长等简单粗暴的教育方式,忽视学生的个性特点和心理感受,把德育工作简单化为政治、道德的说教和偏差的纠正,忽视学生个体差异,不能很好地满足小学生个性发展的多样性需求,学生往往被动接受,久而久之,不仅未能有效地实现内化,反而产生一种厌倦、排斥的情绪。不少农村小学班主任反映,传统的“我讲你听、我说你服”的生硬方法,效果很差,教师和学生关系僵化。

2.4德育评价模式失衡。但受传统德育思想的影响,加之学校德育工作成效的体现具有潜在性、滞后性,农村小学德育工作评价模式存在失衡现象。不论是教育部门对学校德育工作的考核,还是学校对班主任以及任课教师德育工作的考核,还是教师对学生思想品德的考核,很多时候都是用数量去说明质量,用统一标准去衡量不同个体,往往用学生成绩好不好、听不听话、参与活动是否积极,来作为衡量一个学生思想品德好不好的主要依据;用活动开展得多不多、德育队伍配备齐不齐、制订计划全不全、学生违法犯罪有没有等一些现象性的元素,来涵盖德育实效好不好这个本质性的结果。这些做法,固然有较强的操作性,但却没有反映德育工作的实效性。

2.5教学条件落后,教师综合素质较低。在农村小学,教学设施陈旧,没有现代的多媒体教育工具,获取信息的渠道和方式少,有些学校甚至连少先队都没有建设好,没有广播室,这些特殊的环境给农村小学的德育工作开展带来了种种挑战。另外,学校教师素质也是不可忽视的因素,很多老师的意识结构老化、思想观念陈旧、学历与综合素质参差不齐、为此出现教育方法不当、教学水平不高、职业道德不强等现象。在我国农村的大部分小学中,虽然从一年级开始就发了思想品德的课本,但是,由于师资的缺乏等种种原因,没有担任德育课的专职教师,多数情况下是由语文老师同时兼任思想品德课老师,有的老师把上思想品德课的时间拿来上语文、数学课了,这也让德育工作难以取得实质性的发展。

3.社会教育的移位

学生良好道德的养成要靠家庭、学校、社会三方面的共同努力,社会教育从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随着社会的发展,传递信息的媒体越来越多,广播、电视、网络使人们能够摄取的信息量之大、之快、之广泛是无法估计也无可阻挡的。但是,对于还没有树立自己正确的价值观和正确分辨能力的中小学生来说,这些社会环境中存在的“病菌”也在伺机侵蚀他们的灵魂。社会教育移位给农村留守小学生德育工作带来挑战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3.1社会传媒的负面误导。现在的大众传媒及影视文学作品中充斥着大量的暴力、颓废、色情和其他低级不健康的内容,在影视文化中不断涌现的暴力、色情等消极、负面因素严重影响着儿童的思想、行为方式,孩子们的自控力较差,在临时监护人无暇监督和管束的情况下极易陷入其中而深受其害。

3.2多元价值观冲击原本的乡风民俗。随着社会改革的逐步深化城乡交流逐步加强,农村受到各种价值观念的冲击,传统的乡风民俗影响力开始逐步萎缩。农村留守小学生处在这样一个环境中,缺乏及时的引导教育,极易受到错误价值观人生观的误导。一些打工回乡的人通过种种言行举止将一些不正确的价值观潜移默化传递给孩子们,父母外出打工前后家庭经济状况出现反差,特别是自己在零用钱上的自由度、宽裕度增加,也会对农村留守小学生价值观、人生观的树立产生错位。

3.3农村留守小学生德育的社会环境薄弱。社会上缺乏与农村留守儿童相符的社会文化供农村留守小学生学习和参考,这不利于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行为规范和生活方式。此外,同龄群体对留守儿童的歧视和孤立,严重伤害到留守儿童的自尊,加剧了他们的心理障碍和对社会的恐惧与敌对。

总之,农村留守小学生的道德素质状况直接影响了他们的健康成长,关系到一代人或几代人的发展,影响到农村教育事业的长远发展与农村人才的培养,甚至影响到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与和谐社会的构建。因此,必须加强农村留守小学生的德育工作,协调家庭、学校与社会的教育影响,构建家庭、学校、社会三位一体的德育网络模式,使家庭、学校和社会三者紧密结合形成整体合力,共同做好农村留守小学生的德育工作,保证真正实现德育目标。

收稿日期:2012-1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