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治疗在偏头痛治疗过程中的应用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6-05-15
/ 2

心理治疗在偏头痛治疗过程中的应用

李立

李立(四川省叙永县人民医院646400)

【摘要】目的:观察并探讨心理治疗在偏头痛治疗过程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3年1月到2015年1月于我院接受治疗的偏头痛患者88例,依照入院编号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44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心理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头痛发作持续时间和次数,以及患者的焦虑和抑郁程度。结果:观察组治疗有效率,头痛发作持续时间和次数,以及患者的焦虑和抑郁程度均优于对照组,两组数据比较具有显著差异,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偏头痛患者采取心理治疗能够提高治疗效果,减少头痛发作次数和时间,减轻患者的痛苦,改善患者的不良情绪,促进患者生活质量的提高,具有临床推广的价值。

【关键词】心理治疗;偏头痛;应用效果【中图分类号】R2【文献标号】A【文章编号】2095-9753(2016)5-0227-02

偏头痛是一种神经内科疾病,临床上主要表现为双侧或者单侧搏动性头痛,一般都是偏侧,且头痛持续时间在6h~72h以内,伴恶心呕吐,大部分的偏头痛患者都会产生不同程度的焦虑和抑郁等精神障碍,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1]。目前临床上针对偏头痛患者主要给予药物治疗,但效果不甚理想,本研究基于上述问题,选取2013年1月到2015年1月于我院接受治疗的偏头痛患者88例为研究对象,对心理治疗在偏头痛治疗过程中的应用效果进行探究,其详情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取2013年1月到2015年1月于我院接受治疗的偏头痛患者88例,依照入院编号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44例,观察组男性20例,女性24例。患者年龄16~58岁,平均年龄(38.7±5.2)岁,病程3~42周,平均病程(24.7±1.2)周,对照组男性19例,女性25例。患者年龄15~58岁,平均年龄(38.4±5.0)岁,病程2~44周,平均病程(25.0±1.4)周。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和病程等一般资料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所有患者在接受治疗前均与我院签署《调查研究知情同意书》。

纳入标准:所有患者均符合临床中关于偏头痛的诊断标准,患者头痛持续时间为6h~72h,在头痛过程中至少伴有恶心、呕吐、畏光、畏声中的一项,且符合单侧性、搏动性、中重度头痛、日常活动时头痛加剧或头痛时会主动避免步行、上下楼梯等活动中的至少2项。

排除标准:有精神病史或家族精神病史患者;妊娠期和哺乳期患者;免疫性疾病患者;心肝肺肾器官障碍患者。

1.2治疗方法两组患者均给予常规药物治疗,包括口服阿司匹林、5-HT受体激动剂、乙酰氨基酚等,按药品说明书常规剂量给药,2w为1疗程,持续2疗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包括用药指导和生理护理等。

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心理护理干预,主要包括以下内容:加强与患者的交流与沟通,了解患者的想法,建立和谐的护患关系,提高患者对护理人员的信任度和依从度,使患者能够在治疗过程中积极配合医生和护士,大部分偏头痛患者会有焦虑和紧张等不良情绪,护理人员应耐心对待患者,倾听患者的倾诉,多使用安慰性语言,缓解患者的不良情绪,帮助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自信心。

心理医师必须取得神经内科主治医师资格,每周对患者进行2~3次心理治疗,同时配合药物治疗和生活干预。

1.3观察指标对两组患者随访6个月,比较两组患者的头痛发作次数,头痛发作持续时间并做好记录。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AS)和抑郁自评量表(SDS)对患者的情绪进行评价,并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依据头痛程度分为显效、有效和无效三个标准,患者头痛症状完全消失,且6个月内无复发为显效;患者头痛程度和发作次数均得到显著改善,但偶尔发作时会影响正常生活为有效;患者头痛程度和发作次数无改善,甚至出现加重为无效。总有效率=显效率+有效率。

1.4统计学方法对上述两组患者各项记录数据进行分类和汇总处理,针对上述数据,采用SPSS16.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数据资料采用(±s)来表示,运用t检测计量资料,X2检验计数资料,对比以P<0.05为有显著差异及统计学意义。

2结果2.1两组患者头痛发作次数,头痛发作持续时间比较观察组头痛发作次数,头痛发作持续时间均优于对照组,两组数据比较具有显著差异,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具体情况见表1。

3.讨论偏头痛是一种常见的神经内科疾病,目前,临床中尚未明确偏头痛的发病机制,主要有3种说法:①血管学说,血管学说认为偏头痛的主要原因是患者颅内血管发生收缩导致患者出现偏头痛,是一种先兆症状,会扩散至颅内血管的周边,其周围组织产生的血管活性多肽引发患者感染无菌性炎症,最终导致患者搏动性头痛[2]。

②神经学说,神经学说认为偏头痛的发病机制是患者的神经功能变化导致的搏动性疼痛,患者神经发生变化继而引发患者血流量的变化,扩展至皮质导致患者偏头痛。除此之外,患者偏头痛发作时,体内的血小板会释放出5-HT,导致患者颅内血管收缩,并粘附于血管壁上,当5-HT浓度下降,患者大动脉的张力或者收缩就会无法维持,导致血管壁扩张,患者出现偏头痛的症状[3]。③三叉神经血管说,三叉神经血管说认为患者出现偏头痛的原因是患者的三叉神经被损害,释放出过多的降钙素基因相关肽,还会释放出更多的P物质和其他的神经肽,影响患者的脑血管壁,导致患者血管扩张,最终引发搏动性头痛[4]。

近年来,很多临床研究还表明,心理因素也会引发偏头痛,患者长期处于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时都可能会诱发偏头痛,长期头痛也会加重患者焦虑、抑郁情绪。也有研究发现,因心理因素导致的偏头痛发作次数频繁,患者长期处于紧张、焦虑状态下时会导致精神压力过大,出现情绪紊乱状况,导致患者头颈部位血管和肌肉处于收缩状态下,且肌肉收缩时,疼痛会超头部扩散,对患者正常工作生活造成不良影响。在偏头痛的临床治疗过程中,通常以对症药物治疗为主,例如口服阿司匹林、乙酰氨基酚等药物,但单纯药物治疗存在一定的局限性,药效时间短,且会产生副作用,此外,患者若长期使用止痛剂来患者头痛症状,可能因对止痛剂产生耐药性导致偏头痛。现代医学认为,治疗偏头痛应从传统的单纯治疗向社会-心理-生理等综合治疗模式转变。本研究中,观察组治疗有效率,头痛发作持续时间和次数,以及患者的焦虑和抑郁程度均优于对照组,两组数据比较具有显著差异,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原因分析为:①心理因素是导致患者偏头痛的重要因素,患者偏头痛容易导致患者感到焦虑和抑郁等不良情绪,不良情绪会加剧患者偏头痛症状,最终形成恶性循环[5]。②针对患者心理问题进行心理治疗能够有效提高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传统中主要采用药物治疗,但是治疗效果不甚理想,且患者复发率高,而药物治疗配合心理干预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改善患者的情绪,减少患者的发病次数和头痛发作持续时间,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有助于患者病情的尽快康复[6]。

综上所述,对偏头痛患者采取心理治疗能够提高治疗效果,减少头痛发作次数和时间,减轻患者的痛苦,改善患者的不良情绪,促进患者生活质量的提高,具有临床推广的价值。

参考文献:[1]吴杰贤,梁颖茵.心理治疗在偏头痛治疗中的应用研究[J].当代医学,2011,17(18):16-17.[2]王峥,李翠萍,安朝旺.心理治疗在偏头痛治疗过程中的应用[J].中国医药指南,2013,11(30):369-370.[3]梁青.心理治疗在偏头痛治疗过程中的应用[J].中国医药指南,2014,12(19):276-277.[4]鲁细红.护理干预在偏头痛治疗中的应用分析[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5,07(13):243-244.[5]毛尚平,佟春廷.星状神经节阻滞疗法在偏头痛治疗中的应用[J].江苏医药,2010,36(16):1954-1955.[6]赵岩.头风汤对偏头痛大鼠模型中脑导水管周围灰质c-fos、c-jun基因表达影响[D].山东中医药大学,2013.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