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唤醒在镇静镇痛治疗中的疗效观察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1-12-22
/ 1

每日唤醒在镇静镇痛治疗中的疗效观察

高映春

高映春

(辽阳中心医院ICU辽宁辽阳111000)【摘要】将辽阳中心医院ICU2010年、2011年收治的96例行有创机械通气治疗超过48h患者的临床资料分为2010年组和2011年组,回顾观察采用每日唤醒疗法的疗效。认为唤醒期间严密监测患者神志变化,患者清醒期间鼓励其肢体运动与自主咳痰。加强气道管理,结合体位,促进痰液引流,保持呼吸道通畅,有利于减少镇静药的剂量、机械通气时间、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发生率和ICU停留时间[1]。

【关键词】镇痛镇静;每日唤醒疗法【中图分类号】R47【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7-8231(2011)12-2220-01

1引文

重症监护病房(ICU)的重症患者常存在各种疼痛及躯体不适感,病情重,各种有创操作,治疗时间长,常使患者焦虑、躁动甚至谵妄,为减少不良刺激对患者的影响,降低交感神经系统的过度兴奋,防止患者发生意外,常需要给予患者镇静镇痛治疗[2],以达到降低患者的氧耗氧需,提高治疗的依从性,诱导遗忘的作用。但长期大剂量使用镇静镇痛药,可由于药物蓄积可能延长患者的苏醒时间,增加机械通气时间,且容易产生药物依赖性和药物戒断症状。自2011年开始,我院ICU开始对镇静患者实施每日唤醒,回顾性分析我院ICU20010年、2011年收治的行有创机械通气治疗超过48h的96例患者,两组入选患者在年龄、性别、入ICU时APACHEⅡ评分、血糖、血浆白蛋白、是否使用肌松剂及基础疾病方面无明显差别,对比2010组,2011组患者镇痛与镇静剂应用剂量减少,机械通气时间及ICU住院天数均缩短,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发生率下降,现将体会报告如下。

2唤醒方法

每日定时停用所有镇静药物输注,一般为上午8时至10时,直至患者意识恢复,并能回答指令问题,必要时可使用氟马西尼催醒。注意监测患者呼吸状态,随时调整呼吸机参数。若患者出现心率、血压上升、呼吸急促、不自主运动增加、或者躁动不安不配合治疗后重新给予镇静,(以原剂量的1.5倍开始),达到理想镇静程度后(Ramsay3-4级)减至原剂量。唤醒期间加强气道管理,鼓励患者咳嗽咳痰,加强肢体运动。同时加强安全护理,防止意外发生,必要时使用约束带、床栏。2011组非计划性拔管1例(拔除气管插管),经积极处理后未给患者造成生命危险。

3临床资料

3.1一般资料

2010组48例,2011组48例,两组均为气管插管机械通气超过48h的患者,无重症颅脑外伤史(GCS评分>8分);无癫痫病史,在年龄、性别、入ICU时APACHEⅡ评分、血糖、血浆白蛋白、是否使用肌松剂及基础疾病方面无明显差别(p<0.01),未镇静前按照Ramsay评分标准评分为1级;应用的镇静药为咪唑安定或丙泊酚,镇痛药为芬太尼,镇静水平为Ramsay评分3~4级[3]。

3.2结果

2010组患者气管插管时间平均(15.6±3.9)d,呼吸机使用时间平均(411±128)h,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发生率(25±6)%,平均ICU停留时间(18.7±5.7)d,2011组患者气管插管时间平均(13.5±2.6)d,呼吸机使用时间平均(326±133)h,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发生率(19±4)%,平均ICU停留时间(12.5±4.6)d,唤醒期间由于患者烦躁不安,出现意外拔管1例(拔除气管插管),经积极处理后未给患者造成生命危险。

4结论

镇痛、镇静治疗是ICU机械通气患者的基本治疗之一。可以减轻患者氧耗,提高治疗的依从性。但镇静过深可抑制患者的吞咽反射和咳嗽反射,增加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发生率,使机械通气时间延长。镇静过浅会使患者疼痛,躯体不适,躁动不安,心率增快,血压增高,氧耗增加。因此要合理运用镇静镇痛治疗,在患者镇痛和镇静治疗期间,实施每日唤醒计划[4]。定时停用镇静药,观察患者神志,鼓励其自主咳嗽咳痰,加强肢体主动运动,同时应加强气道护理,促进痰液引流,必要时吸痰,也可应用纤维支气管镜协助治疗。每日唤醒计划可以有效减少镇静镇痛药的剂量、机械通气时间、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发生率及ICU停留时间。运用得当,可以改善患者的预后,缩短机械通气时间,降低危重病人的死亡率。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重症医学分会(安友仲,邱海波,黄青青,等).中国重症加强治疗病房患者镇痛和镇静治疗指导意见(2006)[J].中华外科杂志,2006,44(17):1158-1166.

[2]许峰.机械通气中镇静镇痛治疗策略.中国实用儿科杂志[J]:2010,2:122

[3]白艳玲;张春兰;刘长波;机械通气联合镇静镇痛36例分析.中国误诊学杂志[J]:2009.30:7476-7477

[4]王艺萍;康焰;每日唤醒在ICU镇静中的价值.华西医学[J]:2007.3:614-616

作者简介:高映春,(1977—),辽宁辽阳人,辽阳中心医院主治医师,主要研究方向:重症医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