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腔镜胆总管切开取石术后并发胆瘘的观察及护理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6-10-20
/ 2

腹腔镜胆总管切开取石术后并发胆瘘的观察及护理

曹冬元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169医院普外肝胆二科湖南衡阳421000

【摘要】目的对腹腔镜胆总管切开取石术后并发胆瘘进行临床观察,并探讨护理措施。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经腹腔镜胆总管切开取石术患者426例,并发胆瘘42例,将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21例,采用全方位护理干预,对照组21例,采用常规护理,比较两组患者护理的临床效果。结果观察组护理有效率为92.3%,对照组为81.2%,两组比较差异明显,P<0.05;观察组患者满意度为94.2%,对照组为83.2%,两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1。结论腹腔镜胆总管切开取石术创伤小,术后患者恢复快,但仍会并发胆瘘,护理过程中应密切观察病情,采取全方位的护理干预,确保手术效果,降低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

【关键词】腹腔镜;胆总管切开取石术;胆瘘

目前临床治疗胆总管结石最常用的方法是腹腔镜胆总管切开取石术,其具有创伤小,术后恢复快等优势,患者易于接受,但腹腔镜胆总管切开取石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较高,其中最常见的为胆瘘。胆瘘发病部位一般在胆道及胆道邻近器官。此病一般发病急,病情严重,若处理不及时,会导致严重后果,威胁患者生命安全[1]。本研究对我院收治的腹腔镜胆总管切开取石术后并发胆瘘患者进行观察,分析胆瘘发生的原因,并总结了有效的护理措施,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于2014年4月-2015年6月间收治的经腹腔镜胆总管切开取石术患者426例,并发胆瘘42例,胆瘘发生率为9.9%,将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21例,男12例,女9例,年龄42-66岁,平均(53.2±2.1)岁;其中合并糖尿病和高血压患者7例,占33.3%;伴有肝功能受损及低蛋白血症5例,占23.8%;对照组21例,男11例,女10例,年龄45-67岁,平均(53.9±2.4)岁;其中合并糖尿病和高血压患者6例,占28.6%;伴有肝功能受损及低蛋白血症5例,占23.8%。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及并发症等方面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具有临床可比性。

1.2胆瘘发生的原因分析

原因分析如下:(1)患者大多年老体质较弱,术后瘘道形成不良;(2)T管选择及放置方法不正确;(3)缝合时采用粗针大号线;(4)胆管结石未取净,胆管引流不畅通,导致胆管梗塞,胆道压力提高,缝合处胆汁渗漏;(5)术后末对T管进行固定,患者运动或睡眠导致T管脱落,导致胆瘘。

1.3方法

对照组:患者并发胆瘘后,给予半卧位或右侧卧位,肠道减压、禁食、静滴抗生素、补充血浆、白蛋白、补充营养等常规治疗。

观察组:(1)饮食护理:给予早期禁食,并胃肠持续减压,给予微量生长抑素泵匀速注入,禁食期间静脉滴注高营养。胆瘘好转后恢复患者饮食,少量多餐,均衡饮食。(2)活动护理:胆瘘早期卧床休息,给予半卧位或右侧卧位,可适当进行一些床上活动,在护理人员帮助下定期翻身,适当坐起,避免剧烈运动加重病情。胆瘘好转后,护理人员积极鼓励患者进行适当床下活动,负责床沿或在家属搀扶下轻度走动,降低压疮和肺部感染发生。(3)病情观察:护理人员增加巡视的次数,与患者积极沟通,密切观察患者呼吸、脉搏、体温、血压等生命体征,并观察引流液的颜色和量。仔细观察患者的腹部体征,查看有无腹胀、腹痛、压痛等症状。观察敷料中有无胆汁样的内容物,若发现异常,及时通知主治医师,尽快处理。(4)用药指导:1抗生素:遵医嘱,给予三联抗生素,3g头孢哌酮钠或2g氨曲南+1.2g克林霉素磷酸酯或10ml依诺沙星+100ml奥硝唑注射液,每日2次,连续使用5-7d。2静脉高营养:操作均在无菌环境下进行,由于液体浓度较高,输注过程中,加强巡视,密切观察患者有无高热、寒战等症状。对导管接头进行仔细检查,避免发生空气栓塞。静脉高营养每日1次。(3)生长抑素:给予3ml和宁+50ml生理盐水,12h/次,微泵匀速注入。主要副作用有呕吐、头晕、过敏、恶心等。(4)补充胶体:患者术后易伴有低蛋白血症,给予400ml新鲜血液、20g人血蛋白,每日1次,连续使用3-5d。(5)肝护理:腹腔镜胆总管切开取石术后并发胆瘘患者易出现肝损害,给予1.2g还原型谷胱甘肽,每日2次,连续治疗5-7d。(6)引流管护理:保持引流管通畅,护理人员仔细检查引流管,对引流管进行固定,嘱咐患者在运动及睡眠时多注意,避免引流管脱落。(7)心理护理:术后患者因高热、腹痛等症状易导致患者出现紧张、压抑心理,术后并发症的出现又加重患者心理负担,此时护理人员要耐心讲解胆瘘发生的原因及治疗,使患者对病情充分了解,减轻心理负担,提高治疗依从性,和谐护患关系。

1.4统计学方法

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处理,计数资料采用X2验,检验水准为σ=0.05。

2结果

观察组护理有效率为90.5%,对照组为61.9%,两组比较差异明显,P<0.05;观察组患者满意度为95.2%,对照组为57.1%,两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1,具体见下表1。

3讨论

腹腔镜胆总管切开取石术临床效果明显,已得到多项研究证实,其具有创伤小、术后恢复快、患者痛苦小等优势,患者满意度较高。但胆道有其自身解剖特点,加上腹腔镜手术的局限性及术者的技术水平,腹腔镜胆总管切开取石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较高[2]。相关文献表明,腹腔镜胆总管切开取石术后胆瘘的发生率约为1.3-8.3%[3],本研究胆瘘发生率为9.9%,略高于文献。胆瘘的发生率虽较低,但发病迅速,病情严重,若治疗不及时,对患者生命安全产生严重威胁,因此,降低腹腔镜胆总管切开取石术后胆瘘的发生有重要意义。术后胆瘘的发生率除了与术者的技术水平和临床经验密切相关外,还与护理力度有重要联系[4],术后进行全面的护理,密切关注患者病情变化,患者一旦出现胆瘘,及时告知主治医师,立即给予针对性处理,能有效改善预后。早期胆瘘的处理对于后期治疗效果有重要影响,护理人员做好患者饮食、活动、用药、引流管、心理等方面护理,能有效提高护理有效率,提高手术效果。

本研究中观察组护理有效率为90.5%,对照组为61.9%,两组比较差异明显,P<0.05;观察组患者满意度为95.2%,对照组为57.1%,两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1。由此说明,全面的护理干预对于降低腹腔镜胆总管切开取石术后胆瘘的发生率有重要作用,效果要优于常规护理,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范淑君.腹腔镜胆总管切开取石术后并发胆瘘的观察及护理[J].护士进修杂志,2012,27(l):27.

[2]赵洪强,李为民,郑方,等.腹腔镜胆囊切除术胆瘘16例分析[J].中国误诊学杂志,2011,4(31):112.

[3]孙志远袁李凯袁尚红刚.腹腔镜胆总管切开取石术临床疗效分析[J].中国实用医药,2012,7(31):90-91.

[4]郑宝峨.胆总管切开取石术后并发胆瘘的观察及护理[J].中国医药指南,2013,11(2):307-3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