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时间康复护理对产后盆底功能影响的效果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4-12-22
/ 2

不同时间康复护理对产后盆底功能影响的效果研究

庞陆运

庞陆运

(合浦县红十字会医院广西合浦536100)

【摘要】目的:探讨产后不同时间予以康复护理对女性盆底功能的影响效果。方法:将我院产科2012年1月-2014年8月接诊的健康分娩产妇300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表法均分为A、B、C三组,各自100例。其中A组于产后7周实施康复护理、B组于产后9周实施康复护理、C组于产后13周实施康复护理,观察记录三组患者护理后盆底压力分级、盆底肌力及尿失禁发生等情况,并对比分析。结果:3组产妇护理后都出现不同程度盆底肌肉损伤,其中A组患者护理后盆底压力与盆底肌力情况皆明显优于B组与C组(P<0.05);同时A组护理后尿失禁发生率也明显低于B组与C组(P<0.05),组间对比皆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产科妇女产后盆底功能性损伤比较常见,于产后7周实施康复护理,相较于产后≥9周再实施康复护理效果更佳,患者的盆底肌肉损伤与肌力恢复更佳,同时尿失禁发生率更低,值得借鉴。

【关键词】产后不同时间康复护理盆底功能影响效果

【中图分类号】R473.7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1752(2014)25-0072-02

女性产后极易发生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FPFD),而女性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指的是一组由于盆底肌肉损伤、松弛,盆腔支持结构缺陷或者退化等所致的盆底功能障碍所引发的盆腔功能障碍疾病总称[1]。FPFD临床常见疾病包括盆腔脏器脱垂、尿失禁、性功能障碍及粪失禁等,其中多为尿失禁与盆腔脏器脱垂。近几年相关研究显示,FPFD已经成为影响女性健康五大疾病之一,发病因素较多,而高危独立因素主要为妊娠与分娩,为此加强产后患者的护理就显得十分关键[2]。但是,产妇产后早期,发生FPFD的症状并无明显,而且无不适症状,若不加强康复训练,一般在10-15年后患者就会因为疾病加重而影响生存质量。随着国内学者对女性产后康复护理的研究越来越深入,针对产后不同时间实施康复护理进行了研究,大部分认为于产后6-8周实施康复护理对盆底功能恢复效果最佳[3]。为了进一步探讨产后不同时间予以康复护理对女性盆底功能的影响效果,我院展开了相关研究,现将结果作如下报告。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将我院产科2012年1月-2014年8月接诊的健康分娩产妇300例作为研究对象,入选对象经盆底手测肌力显示皆不高于3级,同时伴有或不伴有尿失禁、盆腔脏器脱垂,且伴有者程度均为轻度。所有对象皆签署知情同意书愿意配合本次研究,根据随机数表法均分为A、B、C三组,各自100例。其中,A组:年龄19-40岁,均值28.1±3.2岁;初产妇71例、经产妇29例;自然分娩62例、剖宫产或助产38例。B组:年龄19-41岁,均值28.3±3.1岁;初产妇70例、经产妇30例;自然分娩60例、剖宫产或助产40例。C组:年龄18-43岁,均值28.5±3.3岁;初产妇68例、经产妇32例;自然分娩59例、剖宫产或助产41例。3组患者在年龄、初经产、分娩方式等一般资料上无显著性差异(P>0.05),有可比性。

1.2方法

本次研究中A组产妇于产后7周实施康复护理、B组产妇于产后9周实施康复护理、C组产妇于产后13周实施康复护理,康复护理主要进行盆底肌训练,采取的训练仪法国PHENIX系统的神经肌肉刺激训练仪,具体的操作步骤与方法如下:①将频率设定为8-32Hz、脉宽设定为320-740μs,予以电刺激与生物反馈,训练产妇自主学会Ⅰ类肌纤维收缩,并指导她们学会分开会阴和腹部的收缩。②将频率设定为20-80Hz、脉宽设定为20-320μs,予以电刺激与生物反馈,主要训练产妇自主学会Ⅱ类肌纤维收缩,并主动锻炼Ⅱ类肌纤维肌力。③予以产妇Ⅰ类与Ⅱ类肌纤维生物反馈训练模块,指导她们模仿训练,从而强化她们Ⅰ类与Ⅱ类肌纤维肌力。④给予产妇不同场景下的生物反馈训练,指导她们各种长径时盆底肌肉维持收缩状态。⑤予以A3反射的生物反馈训练,指导并训练她们模拟咳嗽时收缩盆底肌肉。⑥予以会阴-腹部协调收缩生物反馈训练,指导她们模仿训练,避免憋尿、憋呼吸。该康复训练每次时间0.5h,每天进行2-3次,共计训练10-15次,待她们的训练结束后,应叮嘱回家后继续采取家庭康复器训练。

1.3观察指标及评定标准

观察记录三组患者护理后盆底压力分级、盆底肌力及尿失禁发生等情况,并对比分析。其中盆底压力分级根据压力张力器检测结果判断,包括四个等级,Ⅰ级-差、Ⅱ级-一般、Ⅲ级-好、Ⅳ级-非常好;盆底肌力则采取阴道指检评分与SOKO900Ⅲ型低频神经肌肉盆底康复治疗仪测压方式判断,包括手测阴道横断面肌力、盆底Ⅰ类与Ⅱ类肌纤维肌电压/疲劳指数等指标。

1.4统计学分析

本次研究相关数据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17.0处理,计数资料用%表示,行卡方检验,计量资料用x-±s表示,行t检验,以P<0.05差异作为统计学有意义的标准。

2结果

2.13组盆底压力分级对比

3组产妇护理后都出现不同程度盆底肌肉损伤,其中A组患者护理后盆底压力分级明显优于B组与C组,详见表1。

表13组产妇护理后盆底压力分级对比[n(%)]

注:与B组、C组相较,*P<0.05

2.33组尿失禁发生率对比

A组护理后尿失禁发生率为5.00%,B组则为16.00%,C组则为20.00%,A组尿失禁发生率明显低于B组与C组(P<0.05),组间对比有统计学意义。

3讨论

妊娠期与分娩期属于女性机体比较特殊的生理时期,此期间女性激素水平会发生明显变化,而这变化会促使盆底结缔组织胶原代谢,从而引发盆底支持结构减弱,极易产生盆腔器官脱垂等,给女性生活质量带来严重影响[4]。笔者从相关文献报告中发现,当前国内已婚育龄女性中有40%左右存有不同程度盆底功能障碍,盆底功能性障碍疾病常表现出尿失禁、子宫脱垂、性功能障碍等,必须加强重视[5]。女性盆底肌肉承托子宫与膀胱等脏器,一旦受损,则会引发盆底功能障碍,除了会影响生活,还会影响婚姻。研究表明,若能加强产科产妇产后康复护理,可改善盆底功能,但对于产后什么时间实施康复护理效果最佳则意见不一,大部分认为在产后6-8周实施效果最佳[6]。

本次研究针对我院产科接诊的健康分娩产妇300例进行对照研究,根据随机数表法均分为A、B、C三组,各自100例,A组于产后7周实施康复护理、B组于产后9周实施康复护理、C组于产后13周实施康复护理,结果显示3组产妇护理后都出现不同程度盆底肌肉损伤,其中A组患者护理后盆底压力与盆底肌力情况皆明显优于B组与C组(P<0.05);同时A组护理后尿失禁发生率也明显低于B组与C组(P<0.05),组间对比皆有统计学意义。本次研究结果与同类研究基本一致,沈国美、刘海燕等学者对600例健康产妇进行研究,随机分为三组,分别于产后42d、2个月、3个月实施康复护理,结果显示产后42d实施康复护理产妇盆底压力分级与综合肌力要明显优于另外两组,同时产后42d实施康复护理发生尿失禁的几率要明显低于其余两组,组间对比差异皆有统计学意义(P<0.05)。

产后康复护理主要指的是产后盆底肌训练,即以非手术方式加强生物反馈的功能恢复性训练,有着无创与无痛的效果。通常情况下一般先对盆底Ⅰ类肌纤维进行康复训练,然后再进行Ⅱ类肌纤维康复训练,从大量的研究中显示产后6周后越早予以康复护理,对盆底肌力恢复效果越佳,同时也表明护理人员予以合理有效措施处理,指导产妇强化盆底肌纤维训练时也要加强强度与收缩持续时间训练[7,8]。可见,产科妇女产后盆底功能性损伤比较常见,于产后7周实施康复护理,相较于产后≥9周再实施康复护理效果更佳,患者的盆底肌肉损伤与肌力恢复更佳,同时尿失禁发生率更低,值得借鉴。

参考文献

[1]李晓霞,夏泳,郑琳.生物反馈电刺激结合盆底肌训练疗法对产后盆底肌功能康复效果观察[J].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2012,28(6):442-444.

[2]林莉,潘云港,吾慧瑛,等.不同时期盆底肌功能锻炼对阴道分娩及产后盆底功能恢复的作用[J].中国实用医药.2011,6(35):101-103.

[3]陈燕,苏园园,龙丽珊,等.孕期开展盆底相关健康教育对分娩及产后盆底功能的影响[J].中国妇幼保健.2011,26(27):4180-4182.

[4]李淑玲,廖惠璇,钟玲.护理干预对孕妇产后盆底肌康复的影响分析[J].临床医学工程.2014,21(1):92-93.

[5]李小萍.康复干预在女性产后盆底功能障碍中的临床应用分析[J].按摩与康复医学.2012,3(35):18.

[6]冼海燕,袁瑷芹,陈丽琼,等.产后妇女500例盆底肌力情况统计及康复治疗效果分析[J].广东医学.2011,32(21):2810-2812.

[7]刘春旺,陈林香,洪莉,等.盆底神经肌肉刺激治疗对产后盆底康复的疗效评价[J].武汉大学学报:医学版.2013,34(5):794-797.

[8]魏秀丽.盆底肌功能锻炼与电刺激联合生物反馈对产后盆底功能障碍的干预效果[J].中国妇幼保健.2011,26(1):26-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