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心理暗示护理在癔病性呼吸困难发作中的有效作用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7-12-22
/ 1

描述心理暗示护理在癔病性呼吸困难发作中的有效作用

徐宁宁刘宇张翠翠(通讯作者)

大连大学附属中山医院116300

摘要:目的探讨所谓“环境引导描述心理护理”在6例癔病性呼吸困难患者院外发作抢救中的有效作用及心得体会方法疏散围观群众;取舒适体位;诱导患者共同描述一个平静开阔的景像并同时取得患者信任配合;加之以逐渐好转必要时分散其注意力,直至好转结果6例患者均短时间内恢复正常,方法既安全又效果显著。

关键词:癔病;癔病性呼吸困难;心理护理;院外急救

癔症,又称歇斯底里,是hysteria的译音。是一种常见的精神障碍,其临床表现多种多样,故有人称其为“疾病模仿家”。由明显的精神因素,如生活事件、内心冲突或情绪激动、暗示或自我暗示等而引起的一组疾病,表现为急起的短暂的精神障碍、身体障碍(包括感觉、运动和植物神经功能紊乱),这些障碍没有器质性基础。病因主要是心理因素及遗传,但性格多为情感丰富、暗示性强、自我中心、富于幻想等具有癔病性格特点的人是癔病的易患因素。

在内科门诊中,常可见到一些病人诉说胸闷和呼吸困难,但经各方面检查毫无异常发现。但经仔细问诊,病人多有头晕、失眠、记忆力减退等症状。还有一些人,多见于青年女性,自觉呼吸困难,且呼吸频率浅快,甚至长时间憋气,伴之四肢躁动,自咬挣扎,暗示疗法常可使其消失,这称之为癔病性呼吸困难。要诊断病人为癔病性呼吸困难,必须排除心源性、肺源性、中毒性和血源性呼吸困难。因此需要认真询问和全面的体格检查及必要的肺功能检查。癔病性呼吸困难并无器质性疾病,但病人自感气促,这就使病人背上了一个包袱。此时的患者大多有濒死感,极度恐惧,很难使之接受器械性暗示治疗,尤其是在家中或学校等院外场所,常会造成现场混乱,家人朋友手足无措,甚至悲痛欲决,那么我将我亲身实践参与身边6例高中生患者的院外抢救总结体会报告如下。

1病例资料

患者,女,18岁,高中学生,课间活动后发生晕厥,呼之不应,五分钟后清醒并出现呼吸困难,憋喘,面色苍白,四肢躁动,立即送往医院相关系列检查后未见异常,临床诊断为癔病。出院后多次出现上述症状,憋喘时间加长,达一分钟之久,发作频率增加,患者情绪波动日益剧烈,不久,同班级内相继又出现5位女同学患此病,其中一人发病其他5人将都发病,而且发病症状动作十分相似,高峰期一天内达四次发病,并都拒绝入院。班级秩序混乱,学生无法安心学习。

26例患者共性分析

2.1性格特点:情绪波动幅度大,易怒;多愁善感,感情丰富;依赖朋友关心。

2.2环境因素:一位丧父,两位父母离异,其余父母感情不合经常吵架。

3心理护理方法

3.1方法

当患者再次发病,首先趋散围观人群,空间内只有抢救者和患者单独存在,协助其取舒适卧位,多为半坐卧位有利于呼吸顺畅,动作要快而有序,同时向患者交待目的并要取得病人信任,如:某某,我知道你现在很害怕很痛苦,没关系,我可以帮助你,首先你要放松,配合按照我的要求去做,那么你就会很快好起来,我相信你一定能做到......然后,解开其衣领,用手轻轻自上而下顺畅其呼吸,向患者轻轻描述一个平静安定畅通的景象,如平静的湖面,夕阳等等尽力吸引患者注意,适时添加事件转移其注意力,可进行性暗示已经渐渐好转,直至成功,让患者适当休息。

3.2效果

3.2.1成功缩短了6例患者的发病时间,由一小时以上缩短至10分钟以内;

3.2.2减少了发病次数;患者能够逐渐做到自我心理调节;

3.2.3患者病情逐渐好转,陆续在半年、一年、两年后彻底不再发作。

3.3优点

3.3.1确诊情况下,适于院外突发事件。

3.3.2安全无伤害。

3.3.3逐渐让患者学会自我心理调节。

3.3.4贴近的心理护理,患者易接受,有利于消除恐惧。

3.3.5适合大多患者感情丰富的特点。

4讨论

当我看到身边的这些花季女孩的无助恐慌,家人们的一次次伤心难过失望,决心要尽自己的微薄之力帮上一点忙,经过不断的查找和学习,我对癔病有了相当的认识和了解,并认真的重新观察了6例患者发病的过程,总结出心理护理对该病患者的重要性,包括日常心理护理及抢救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在抢救中,患者已经学会了该方法,并信任了其有效性,那么在日常心理护理中,也可帮助其经常运用该法缓解压力和不愉快,多想想生活中积极的一面,善于感受大家的关爱。真正学会自我心理调节。总之,针对该病的环境引导描述法心理护理是运用了环境引导法而引出的一种适用于院外发作的抢救方法,该方法简单并安全,并通过实践取得良好效果,适合于手足无措的患者家属及周边关爱她的朋友,同时也教会了广大群众对癔病患者的心理护理的重视,从根本帮助患者好起来。

参考文献:

[1]田荣中华首席医学网2004年07月24日16:03:00Saturday《中华实用医药志

[2]赵向荣;1例儿童癔病的护理[J];黑龙江护理杂志;1999年10期;62

[3]徐桂芳何玉方鹿道温中西医结合临床耳鼻喉科学1998-384-3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