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风劲吹背景下的西学认同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9-08-18
/ 2

西风劲吹背景下的西学认同

韦思

(广西艺术学院)

二十世纪中国美术史的大背景,“西风劲吹”与“西学认同”是对立统一的关系,步入现代的西方与面临选择现代的中国的情形:18世纪中叶欧洲开始工业革命,19世纪末进入并完成现代社会构建,此时中国仍是一个闭关锁国的封建帝国,(航海→市场拓展→工业革命→建立相应的经济、政治、文化体制→从而影响美术史)工业革命的成果随贸易扩张进入中国,带来中西方军事、经济、文化的冲突和交融。面对西风强势,中国以变革图新应对,与西方一道踏上现代之路,现代乃世界大势,中国身处其中,没有拒绝的自由。经历了两次鸦片战争之后,中国变革思想自上而下日趋强烈,体现在从“器物”到“文化”,李鸿章曰:“中国欲自强,则莫如学习西方利器,欲学外国利器,则莫如觅制器之器,师其法而不必尽用其人”,学习西方先进的利器和制度,体现了“中体西用”的初级思想。此时的社会大背景、核心——科学,科举制的废除:是人们对现代性的渴望;在美术创作上:写生、写意、文人画(有别于“院体画”)开始占据主导地位,日本艺术在科学主义的浪潮中迅速嗅到现代化浓郁的气息,中国的陈师曾在激进的风潮中提倡文人画。

从历史材料得知,16世纪中到19世纪末,中国有一个持续不断的由西方传教士主导的“西画东渐”过程。西方传教士(以罗马为中心)进入他国传教之前,在本国都接受过一段时间专门培训,学习西方文明知识,对科技、医学、数学、绘画等均有侧重或专长。就这些知识而言,他们都算不上是专家,但所具有的知识程度,足以构成对西学无知的中国社会的影响。由传教士推动起来的“西画东渐”高潮,在已知的文字记载中,可看出有三个时期:其中一个时期从宫廷传播,另外两个时期从民间传播。

传教士们用西方先进的科技与文化来滋润贫穷的地区,有着无私的奉献精神。西方的起步是在文艺复兴后,迎来科学主义,而中国在20世纪以后才知道“科学”,是由传教士带来的。当时社会高层的态度:反馈不到民间,影响微乎其微;没有感觉到科学主义的进入,会对中国文化有影响。下面例举一些来华传教士:a.意大利的利玛窦,带来圣像画送给明神宗,还送过一套耶稣故事铜版画《宝像图》给程氏书坊,后来用木板刊印成《程氏墨苑》。意大利的罗明坚、意大利的乔凡尼·尼古拉也是明万历初年来华。b.清朝康、乾时期,皇帝禁止基督教在中国传播,唯独崇尚修士们的西学知识和艺术,传教士画家被招入清宫画馆,做宫廷画师。如意大利的郎世宁、潘廷章,法国的王致诚、贺清泰,捷克的艾启蒙。这一时期西画的生效场所只囿于宫廷,特点:洋人洋画没有自主的立场,被宫廷审美趣味所改造,期间输入一些西方技法于中国传统画中,中西勉强结合的早期油画,有些展现在屏风上。c.法国的王致诚,1783年天主教会法国传道部派遣来华,成为宫廷御用画师,颇受乾隆赏识,为其画过多幅油画像,参与《乾隆平定西域战图》的铜版画草图绘制;也为亲王、重臣画像,与郎世宁、艾启蒙在避暑山庄为归附清廷的蒙古族厄鲁特多位首领画像。

民间基督教会中的西画传习,最具代表性的是上海徐家汇的土山湾画馆,它是中国西画的摇篮。清同治至晚晴时期,中国开禁基督教,教士们便以慈善诉求的形式开办学校,传播西方画技,让中国少年学童绘制基督教义的画作,以利教会事业的供需。

另一方面,通商口岸的开放促进中西贸易往来,推动外销画的发展。早在1757年清政府规定广州为中国唯一对外贸易港,1842年再列入五口通商港,广州与西方人商易往来领先了中国其它沿海地区一百年,出现许多画店,绘画作品多描绘中国南方风情和景致,洋画技法、中国题材,卖给登陆观光、做生意的中、外国人。由于它销售对象的对外性,被现代人冠予:“外销画”。中国政府对外国人携带出关的外销画,按油画(油漆画)和水彩(通纸画)两种形式来收税,外销画具有“国际”市场的繁盛景观和对中国关税的贡献。下面例举几位画家:a.英国的乔治·钱纳利,19世纪初进入广州(1825年从澳门到广州),也在一些南方城市卖画授徒为生,由于身份自由,不会在技法、画风选择上受制于皇帝和其他势力,因此西方油画的面貌应该是由钱氏等人开始带入中国,在澳门、广州传播生效。b.史贝霖/关作霖(可能是同一人),广州最早以油画肖像而闻名的中国画家,活动时间约为1775-1806年。少时贫穷,后学画,随商船漂游欧美,学成归来在广州开画肆谋生,其写实工夫甚佳,在嘉庆中叶实为稀贵,西人都叹服。c.关乔昌,外销画时代,广州开画室的画家中,他有英文名,中文签名“林呱”或“蓝阁”。

两次鸦片战争后,商贸口岸进一步开放,商贸格局由广州扩至上海。依托海上文化背景兴起的海派绘画,借洋人口味对自己进行了初步改造而标新局,对西方文化的价值观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与广州时期外销画源于西学立场而演绎出的中国风截然两个模样与美学功能。任颐、吴昌硕都是借用西法以丰富中国水墨的民粹主义者,最终没有扩大西画在中国的传播市场。

现代美术的起步是晚晴至民国时期,在西学东渐的大背景下,岭南画派受日本影响,对西方经济文化诉求的愿望越来越强烈,海上画派也在经济的影响下扶持起来,受洋文化的影响而调和中西。传统绘画在清末民初至五四运动前后是推进中国绘画改良最有力的画种,因为当时西画远远没有形成与中国变革相匹配的气候。

较早受西方影响的传统绘画是明代绘画。明代画家曾鲸,擅肖像,其成就在明三百年首屈一指,生活于南京、苏州、上海、杭州。姜绍书《无声诗史》赞其肖像:“磅礴写照,如镜取影,妙得神情。”笔端精神的流露,与唐代绘画完全不同,成就极高,写实水平可与西方相媲美。时代所及,绘画由文人主导,文人画繁荣程度相当于西方“后印象派”。明神宗时,利玛窦、罗儒望、汤若望来华,携画居南京,与南京高官、文人、画家均有友好交往,如王忠铭、叶向高、李贽、徐光启、李日华等,其中礼部侍郎叶向高、李贽与曾鲸同是福建人,也许曾鲸通过叶向高、李贽引荐,与传教士交往。陈师曾根据世界文化发展趋势和美术史发展线索,极力保留文人画,与西方写实绘画不谋而合;世界发展势头偏向文人画一方,保留住了传统,体现文化包容。

海上画派契合“现代派”的特点:注重花鸟、兼及人物、弱化山水,比如在吴昌硕全集中,花鸟作品居多;民间趣味、超越传统、雅俗共赏,中国民间艺术与士大夫艺术对立,“俗文化”表露直白,在商业地区直面老百姓;风格鲜明、引人注目,个性十足;在传统与西方之间,中西结合。最具代表性画家:a.任颐,早期海派、前海派,其地位、影响力、成果首屈一指,打开艺术市场。水彩画见笔见性,传统功底扎实,打通花鸟、人物、山水。徐悲鸿处于中国画极度衰退时期、与西方科学主义大潮相距甚远时,推崇任颐。b.吴昌硕,民间趣味与文人画融合,传统与西方融汇,早年受日本青睐,2,艺术超越国界。此时西方艺术已从印象派步入后印象派,风格鲜明的新绘画个性张扬,学院主义早已无法与之相抗衡。艺术作用于人的心灵、深入到人的灵魂深处,使人血液膨胀,手段就是风格,杀手锏是个性,性格、素养融入绘画里,艺术的珍贵之处就是保留自己的性格。c.王一亭,继缶翁之后的海派画家,作品充满了近代人文主义精神。

岭南画派也深受欧洲、日本现代思潮影响,代表人物:高剑父、高奇峰、陈树人,何香凝,黎雄才、关山月、杨善深,当时中国画家与士大夫一样,“国家兴亡,匹夫有责”,而不是独善其身。

作者简介:韦思,女,广西艺术学院,2017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书法与篆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