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美术作品形式结构增强视觉感受力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0-05-15
/ 3

探究美术作品形式结构增强视觉感受力

马德林

南京市溧水第二高级中学(211200)马德林

高中美术课程一般将美术作品从整体上分为内在的情感意蕴和外在的具体而形象的形式结构两个层面,即美术作品的内容和形式这两个层面。美术属于视觉艺术,一般情况下,人们在欣赏活动中初步形成的视觉感受是由美术作品的形式结构这一层面而来的,那么视觉感受力的强弱与认知和掌握美术作品形式结构的程度直接相关。本文试从美术作品形式结构对增强学生视觉感受力的重要性,提出对美术作品形式结构规律的探析,意在提高学生美术学习的有效性。

一、把握美术作品的形式结构是增强视觉感受力的有效途径

学生视觉感受力的敏锐度是有差异的,视觉感受力主要是指对“形”和“色”的感觉的敏锐度。艺术家对形和色的关注各有不同,雕刻家摩尔曾说:“我们大家只注意‘色盲’,实际上‘形盲’比‘色盲’要多”。因此,学生感受客观对象的“形”和画面中的“形”的敏感性对艺术实践和审美活动是多么重要,而这一点又恰恰为我们所忽视。

根据视觉感受心理活动的过程,大体上表现为两种类型。第一种类型是学生在美术学习过程中以习惯的目光追随形体轮廓慢慢移动,从局部到局部,轮回一周,合为整体,仿佛视线被滞留在轮廓线上,缺发整体联系,其感受过程缓慢,气韵不惯,形的接应力较弱。当然视觉感受力的敏锐程度不是一层不变的,也不会因视觉生理现象而受限制,它完全可以在有目的、有意识的美术学习中得到调整和发展,进而增强视觉感受力的敏锐度。

第二种类型是学生在美术学习过程中充分发挥视觉想像力,胸有成竹,整体出发,视线上下关联、左右顾盼、呈跳跃运动式,能够快速捕捉客观对象的基本形式和运动趋势:如三角形的稳定、斜三角形的动势、水平线的开阔、垂直线的挺拔、波浪线的起伏运动等。其美术学习过程是通过对形式结构规律的把握和知识的内化,有效地增强了视觉感受力的敏锐度。由此可见,探究美术作品形式结构规律,能够有效增强学生视觉感受力。

二、探究形式结构基本规律,有效增强学生视觉感受力

美术作品的形式结构包括点、线、面、明暗、色彩、构图等综合要素。这里仅从高中美术教材中选取部分传统美术作品为例,试从美术作品在形式结构的构图层面上展开对形式线的变化、几何形的概括、黑白灰分布等总结其规律性,作为学生美术学习参考。

1、平行垂直线构图形式。垂直线一般给人以稳定、挺拔、庄重之感觉,平等垂直线的组合可以利用形象的空间位置、距离不同,高低有别,两端开放与内合不同,形成画面不同的效果。例如,17世纪荷兰画家霍坝玛的油画《林阴道》(见高中美术教材)是一幅优美的乡村风情画。它主要以平行垂直线构图组织画面,村口土路两旁的树木在辽阔的空间成为视觉中心,树木之间疏密有致,由近而远延伸空间,强化了近大远小、近长远短的透视规律。已故画家董希文先生的《开国大典》(见高中美术教材)也是利用这种形式结构表现出了庆典的盛况。天安门城楼上的圆柱、站立的人物、话筒以及右侧菊花前栏杆柱头构成了平行垂直线的构图形式,垂直线主要集中在画面左侧,使得右侧视野开阔、场面宏大,领袖毛泽东竖立其中,取得画面中心的突出地位。

2、平行水平线构图形式。水平线的运用,能够对画面的意境产生开阔而宁静的视觉感受。如五代董源的《潇湘图》(见高中美术教材),画面中山的连绵与山下水面相交的多重水平线表现得比较实,而微微起伏的山峰线沿着水平方向虚化、消失于天空,从而突出了水平线的构图形式。又如法国画家杜比尼的《风景》和英国画家康斯太勃尔的《威文荷公园》(见高中美术教材),画面中河对岸中景的水平线压得很低,扩大了天空面积,河面上的水草也呈水平状飘浮,朦胧的远景沿水平趋势微有起伏,使得画面产生了天高云淡、心旷神怡的视觉感受。

3、S形构图形式。画面中艺术形象的主要轮廓线构成S形,在S形中寻求呼应与联系,这种形式产生委婉、回转、流动的美感,较多表现于女性人体的画幅中。例如,法国古典派大师安格尔的《土耳其浴女》画面中以暗色背景衬托出呈S形姿态的女性人体,热情歌颂了生命的价值和青春的美丽。在中国画中按“之”字形布局,也是由S形构图变化而来的,很注重曲折变化关系,讲究起、承、转、合的形式规律的运用。例如北宋郭熙的《早春图》(高中美术教材),视线由画面下方左侧山脚联系到右侧山峰,再由山峰转折至左侧中景山峰,进而向右上方转折到远景山峰,完成“之”字形构图,“之”字形构图在竖幅山水画中比较常见。

4、起伏线构图形式。画面中艺术形象所组合的外轮廓呈现出起伏线变化,产生了画面的节奏感,充分体现了人物情绪的起伏变化。例如、法国浪漫主义画家德拉克罗瓦《自由引导着人民》(见高中教材),起伏线紧贴人群轮廓线的变化,有效地表达了市民们饱满的战斗激情。起伏线最高点置于画面中心人物自由女神手中的三色旗,从而突出了自由女神,她振臂高呼的姿态给观众以强力的艺术感染力,是一幅形式与内容相统一的典范之作。我国著名画家、教育家王式廓在《血衣》(见高中美术教材)中对起伏线的运用也作了精心推敲,那举起血衣,悲痛欲绝的妇女是起伏线的最高点,也是人群中情绪最激昂的顶峰,它与周围相对平缓的地方形成对比,使画面众多人物的情绪在呼应中产生内在的联系,形成浑然一体而又变化丰富的画面效果。

5、三角形构图形式。三角形构图是最常见的一种形式,我们可以给它进行分类,大致可分为三个类型,一是正三角形构图,二是倒置三角形构图,三是倾斜三角形构图。正三角形是最稳定的,倒置的三角形又是最不稳定的,而倾斜三角形的视觉感受在两者之间,既有动荡之势,又有均衡之感。很多的肖像画常采用正三角形构图,在透视上作平视角度,使得艺术形象产生亲切而又温和的视觉感受。例如,文艺复兴大师达芬奇在油画《蒙娜丽莎》(见高中美术教材)中人物形象的基本形是一个大的三角形,这个三角形始于那浓密的头发,沿着两颊引向两肩,这种富有运动感的线条再由两肘沿着水平方向运动,最后以双手的重叠而汇聚。这是一个等腰三角形,它在画面中以显著的中心位置和巨大的面积取得主导地位,使画面产生平稳、端庄的艺术效果。另外,正三角形构图在透视上也釆用仰视角度,犹如纪念塔之式,给人以伟大、崇高的美感。例如当代画家、教育家詹建俊的作品《狼玡山五壮士》,画面中群像的基本形可概括为近似正三角形,这种构图形式充分表现了勇士们视死如归、气壮山河的英雄气概,所创作的艺术形象产生了强力的艺术感染力。

法国浪漫派画家藉里柯的油画《梅杜萨之筏》(见高中美术教材)可以作为倾斜三角形式构图形式的典范之作。大师运用了两个前后交错的倾斜三角形构图,视点以冲出画外的桅杆为起点向画面下方的左右两侧运动,组合成暗调的倾斜三角形。视线又以黑人少年挥舞手中衣衫为顶点沿着受光人群向两侧下方展开而组合成亮调的倾斜三角形。那由处在阴影中的帆、人群、海水组成暗调的倾斜三角形有效地衬托了处在受光下筏子上的人群,犹如舞台上聚光效果,突出了遇难者的求生欲望。

静物画中的花卉题材常采用倒置三角形构图形式。插在瓶中的花束及花冠在视觉上可概括为近似倒置的三角形,它以较大的面积居于画面中心或略偏上些,又因为倒置的三角形最不稳定,常以水果、杯盘等置于桌面一侧,借以平衡构图,丰富画面视觉效果。

6、辐射线构图形式。辐射线的运用既可以突出画面中心人物,又具有放射、向外扩展的视觉心理。在表现从中心向外扩展的画幅中经常运用这种形式。意大利文艺复兴大师达芬奇的《最后的晚餐》(见高中美术教材)在构图形式的综合运用上辐射线是主要的构成因素。在画面中辐射线主要是教堂内部建筑结构透视线,处在轴心位置的基督,头部正好受到窗外投射过来的光线所衬托,非常地突出,成为所有门徒情绪活动和联系的中心。基督的提问迅速波及全场,全场门徒的各式表情又与画面中心的基督紧密联系,产生了特殊的视觉运动方式。

7、圆形构图形式。圆形的视觉特征是圆周张力的均衡,圆周上每一点在视觉引力上具有均衡地流动、旋转的心理感受,这种感受无疑是饱满而完整的。当然画面构图之圆形并非是规则的,但又符合于变化与统一的艺术规律。例如,法国野兽派画家马蒂斯的油画《舞蹈》(见高中美术教材)就属于这样的的构图形式,画面中那牵手舞蹈的女孩们随着音乐的节奏与旋律,围着圆圈、踏着轻快的舞步,尽情欢乐,由此打破了静态艺术的局限性,产生了旋转与流动的视觉感受。

8、楔形构图形式。楔形构图的形式是将人们的视线引向收缩的一端,具有强大的视觉冲击力。例如浪漫主义画家德拉克罗瓦油画《阿拉伯幻想曲》(见高中教材),画面中将驰骋在战场上的骑兵组合在整体的楔形框架内,视线由画面后方一侧骑兵引向左下方受伤伏地的骑兵,使两方产生呼应关系,再由此引向冲锋在前、惊恐竖立的战马头部,从而产生了巨大的向前冲突的视觉感受,也是一幅静中求动的优秀作品。

9、形式线的综合运用。事实上在创作与审美过程中,单纯运用某一种构图形式是很少的,经常需要综合运用,在综合运用的同时,又总要以其中某一种构图形式为主,这就形成一件作品基本的形式感。例如当代画家、美术教育家侯一民的油画《刘少奇同志和安源矿工》(见高中美术教材),图中描绘了大革命时期我党杰出领导人刘少奇同志去安源煤矿唤起民众,领导革命的情节。画面视线以左下方赤膊的小矿工为起点,沿着画面中心人物刘少奇同志再向后上方回旋,矿工队伍层层向外呈弧线展开,形成冲出画面的圆形。圆形构图运用不是单一的,画中人物组合是向左右扩展的,矿工队伍高高低低、有疏有密统一于起伏线的结构形式中,起伏线的节奏感衬托出觉醒的矿工们群情激愤的心境与神态。再看通向矿井的轨道、推翻的煤车以及向前俯冲的人群形成了高低参差、疏密有致的平行倾斜线,从而使画面纵深感也得到了加强。以深色调组成的矿工队伍还可以在视线上联系成幅射线构图,党的领导人刘少奇同志置身于左右与前(轨道)后相交的矿工队伍之中,在暗色的衬托下,十分的醒目与突出。所有形式线在画面中的综合运用浑然一体、恰到好处,显示了画家在经营位置、构图布局方面的出色才能。

关于形式结构各要素完全可以举一反三,有更多的探讨。另外形式结构中其它要素如:黑白灰层次组织与分布,色调、色块的运用等,在此就不一一展开,也许有的老师会认为这些老掉牙的基本问题早已过时了,不值一提,不能体现新课程、新理念。本文认为,这些基本问题对于农村高中学生来说,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实用性和可操作性。我承认艺术贵在创新,教研当随时代,但对视觉艺术规律的重视和探究却永不过时。

主要参考

《美术课程标准研修》高等教育出版社

《普通高中美术鉴赏》湖南美术出版社

《普通高中美术鉴赏》人民美术出版社

《艺术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

《绘画构图法基础》文国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