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山湖“端鼓戏”艺术初步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6-06-16
/ 1

微山湖“端鼓戏”艺术初步研究

张娜

张娜山东省德州市陵县第一中学253500

微山湖位于山东省最南部,是中国北方最大的淡水湖,京杭大运河穿湖而过。一种蕴含歌、舞、乐、戏、曲艺、杂技等多种艺术要素的渔民艺术——端鼓戏,便在这片湖区应运而生,几百年间以其独特的魅力深受当地渔民喜爱,余韵缭绕至今。微山湖端鼓戏于2006年申报为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现在正处于申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进程中。希望通过对端鼓戏艺术的挖掘整理、分析研究,让更多的人认识、了解这一传统的、具有湖上特色的民间艺术形式,为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尽一份绵薄之力!

一、端鼓戏概述及产生的历史文化背景

1.端鼓戏的概述

微山湖区流传着这样一种独特的民间说唱艺术形式——表演者手端芭蕉扇状的单面羊皮鼓,鼓把下端的铁圈上套有9个小铁环子(当地人称“九连环)。演奏时,表演者左手端羊皮鼓,右手拿竹制的细鼓签击打鼓点,有时摇动铁环子撞击铁圈发出“哗哗”声响,其他表演者就跟随羊皮鼓的节奏演唱。由于这种鼓敲打时总是端在手里,故名“端鼓”。“端鼓腔”是微山湖渔民社会生产、生活中祈祷祭祀、喜庆丰收的礼仪习俗。渔民的流动使端鼓腔得以传播,并逐渐形成了统一的曲牌调式、统一的舞蹈表现形式和演唱风格,促使这种独具水乡特色的民间演唱艺术走向成熟。

2.端鼓戏产生的历史文化背景

关于端鼓戏的来源,艺人们称其起源于山东,现如今安徽等地会唱端鼓戏的很多艺人祖辈都是山东人。关于“端鼓腔”活动本身和主要祭祀对象的来源,微山湖渔民中流行着一种传说——李世民为了给西宫李娘娘治病,许下三桩愿,其中第三桩愿是:“敬天敬地”。李娘娘痊愈后,李世民在金銮宝殿搭棚还愿,并张灯结彩,杀猪宰羊请“神人”唱戏四天四夜。据说,当时这些“神人”就是从微山湖一带请过去的,所唱腔调经过演变逐渐形成了现在的“端鼓腔”。

经过几百年的洗礼,端鼓戏已与微山湖渔民的生活、文化等融入到了一起,形成了自己独有的风格,也由此成为中华民族较为罕见的具有湖上特色的民间艺术形式。

二、端鼓戏的艺术本体分析

端鼓戏并非严格意义上的戏曲,而是一种集多种艺术形式于一体的民间艺术形式。体现在其演出时行当扮演角色的生、旦、净、末、丑之分及演唱时“一人多角”的曲艺特点;演出时还有许多翻滚、转圈打鼓、转鼓等动作的舞蹈特点。

1.曲牌类型

端鼓戏的绝大部分曲牌是一唱众合,曲调优美,活泼、热烈。距今为止端鼓戏已挖掘了三十余种曲牌。

2.唱腔特点

端鼓戏在唱腔的情感上分为喜、怒、恐、思、忧、悲、哀等不同的情绪。唱腔结构以板腔为基础,多运用五声音阶的“宫、徽”调式。另外,受封建因素的影响,男女不能同台,所以演出的自始至终都是男演员在饰演“一人多角”。

端鼓戏的唱词中最常见的是[七字韵]、[十字韵],这是端鼓戏的基本唱腔。另外还吸取了当地甚至是流经本地域的民歌、小调作为补充,从而使其音乐更加丰富多彩。

3.表演形式

端鼓戏的演出活动是在微山湖渔民中间巡回进行的。演出时在水上用两条大船并连,铺上木板作为舞台,渔民观众乘坐自家的小划子停靠在舞台周围。端鼓戏起初是渔民用来敬“大王”的,后逢年过节请神送君、续家谱、还愿,渔民祈求平安幸福、庆丰收等喜庆日子也都要请端鼓艺人进行演唱。

4.端鼓戏的伴奏乐器

起初端鼓戏的乐器只有端鼓,“端鼓”也叫“羊皮鼓”。新中国成立后,端鼓戏从民间音乐和其他戏曲剧种中吸收了一些管弦和打击乐器,增加了扬琴、笙、二胡、笛子、琵琶、三弦、中阮等乐器。

三、微山湖端鼓戏的现状及发展与保护

新中国成立后,许多文化工作者深入渔村对端鼓戏进行加工改编。但是,如同大部分地区的民间艺术形式一样,端鼓戏的生存现状是非常严峻的。端鼓戏属于家族式的剧目,其成员都是亲戚关系。其剧目纯粹是靠着演员们对其的热爱才一直维持着。音乐单调缺乏时代特色,与现代审美情趣不相符,创新的剧目也少,服装道具及灯光音响设备都比较落后,受经济、文化消费水平低等原因限制了端鼓戏的完善和发展。

在传承与发展的同时,许多前辈和文艺工作者对端鼓戏进行研究并发表了数篇论文。在他们的努力下,2006年微山湖端鼓戏申报成为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现在处于申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过程中,这对于端鼓戏艺术的研究是一个很好的契机。

本文是笔者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微山湖端鼓戏的历史渊源、形式与内容、特征与文化价值等方面进一步的探索,并对唱腔与表演艺术本体进行较为细致的分析和总结。为了能使这种非物质文化更好地传承发展下去,在政府、端鼓戏剧团及热爱这一民间音乐的广大爱好者的共同努力下,将端鼓戏更好地传承下去。笔者也希望通过此次论文的撰写,让更多的人们认识它,了解它,为保护文化多样性,保护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贡献一份绵薄之力。这不仅是一项极为迫切的任务,更是历史赋予我们的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