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高师音乐教育课程改革与基础音乐教育的衔接与适应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8-12-22
/ 2

试析高师音乐教育课程改革与基础音乐教育的衔接与适应

常丽梅

洛阳师范学院音乐学院471934

摘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势在必行,是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实现中国梦所不可或缺的,当然也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必要举措。从1956年教育部颁布《初级中学音乐教学大纲(草案)》和《小学唱歌教学大纲(草案)》至今,中小学音乐教学大纲一直在不断的修订。基础教育的改革就对高等师范院校音乐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高师音乐教育与课程设置如何与中小学音乐教学衔接是高等师范院校音乐教师培养中应特别注重的问题。

关键词:音乐教育师范课程设置综合性

前言

高等音乐教育包括以培养学术型人才为目标的普通高等教育和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的高等职业教育。我国的高师音乐教育又接近于培养既有一定专业理论水平又有较高技术水平的应用型人才的高等职业教育。如何做好高师音乐教育与中小学音乐教育的衔接,使毕业生更好地适应及从事中小学音乐教师工作是当前高等音乐教育工作者不容忽视的问题。

一、音乐课程改革历史回顾

1956年,教育部颁布了《初级中学音乐教学大纲(草案)》和《小学唱歌教学大纲(草案)》。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套完整的中小学音乐教学大纲。这一时期的学校音乐教育注意音乐审美教育和思想品德教育的结合。1979年起,教育部又相继颁布了《全日制十年制学校中小学音乐教学大纲(试行草案)》、《全日制五年制小学音乐教学大纲(试行草案)和《全日制初级中学音乐教学大纲(试行草案)》。但由于教师数量以及设备不足,教学大纲所规定的任务是无法保证完成的。1988年,国家教委又颁发了《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音乐教学大纲(初审稿)》和《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音乐教学大纲(初审稿)》。这两个大纲依然强调美育的重要性。1989年,国家教委颁布《全国学校艺术教育总体规划(1989-2000年)》这是我国学校艺术教育的第一个纲领性文件,意义重大,使我国的学校音乐教育出现了一个新的局面。1995年,国家教委又出台了《普通高中艺术欣赏课教学大纲(初审稿)》,自此,结束了我国高中长期不开设音乐课的历史。

自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以来,教育部出台的有关课程改革的一系列政策明确提出实施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2001年,教育部又颁发了《国家音乐课程标准(试验稿)》,力求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该实验稿仍以音乐审美体验为核心。至2015年中小学音乐教育教学改革依然在不断尝试。国家音乐课程标准(实验试行稿)《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实验稿)》在前言部分就已经明确指出,制订《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实验稿)》,是音乐教育改革的重要环节。《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实验稿)》力求体现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体现以音乐审美体验为核心,在学习中引导学生主动的参与到音乐实践中去,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发展学生创造性思维,形成学生全面良好的人文素养,通过音乐学习,为学生终身喜爱、学习并享受音乐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高等师范音乐教育与基础音乐教育课程对接的必要性

艺术教育是实施美育的最主要途径,在艺术教学改革中应突出审美教育的本质。这就对中小学音乐教师提出了工作中的具体要求,也为中小学音乐教师的培养机构高等师范院校提供了参照,对师范生的培养也应以此为参照。中小学音乐教师的培养教育是贯穿终身的,高等师范院校四年的本科阶段是引领学生学习的关键时期。要以提高音乐教育工作者的审美能力,发展教育工作者的批判性、创新性思维为目的,最终形成中小学教师良好的人文素养、师德以及过硬的师范教学知识技能。

我国的中小学音乐课程在近年来被列为必不可少的教育内容,美育也被列为我国教育方针的内容之一。但随着社会的发展,现行的音乐教育观念、内容、方法、手段和评价体系等各个方面已不能很好地适应我国素质教育发展的要求。因此,音乐教育的审美功能就不能得到有效发挥,这也会成为制约我国中小学音乐教育发展的瓶颈。因此,音乐教育改革的呼声愈来愈高,音乐教育改革也就势在必行,同时也要求高等师范音乐教育不能固步自封,而是要与基础音乐教育课程对接,形成良性互动。1987年国家教委将高师音乐专业改为音乐教育专业。1996年的《高等师范专科二年制(三年制)音乐教育专业学科课程方案(试行)》更为重视师范性。1989年国家教委出台《全国学校艺术教育总体规划》,提出增办研究生层次的硕士以及博士点,以提高培养人才的层次。1995年,国家教委出台《关于发展与改革艺术师范教育的若干意见》,对艺术师范教育教学环节提出改革意见,促进了高师音乐教育教学改革的深入发展。《关于发展与改革艺术师范教育的若干意见》中提出了课程结构和教学内容向综合性及应用性方面发展。可见,高师音乐教育也一直在不断地适应着中小学音乐教育的发展。但是,小学、中学以及大学之间并没有真正从音乐的教学大纲、教材以及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等方面建立起紧密衔接的互动关系。这样的话既不能很好地体现各个阶段自身的教学特点,也不能保持整个音乐教育体系的连贯性。造成的结果是,各阶段教学内容出现重复及雷同,教学资源也会有所浪费。教学的随意性加大势必就使得教学缺乏系统性和规范性。因此,高等师范音乐教育与基础音乐教育课程对接是很有必要的。

三、高等师范音乐教育与基础音乐教育课程对接的可行性

随着音乐教育事业的迅速发展,关于高师音乐教改的科研论文越来越丰富,质量也越来越高。最近几年的特岗教师;各个高校的支教计划,2013到2015年间北京地区公开招聘农村中小学音体美等学科教师计划;洛阳师范学院2016年开始实施的“农村学校教育硕士师资培养计划”等等,不仅使教师的后备力量不断增多,师资队伍不断扩大,同时,也使得高师音乐教育越来越适应各地方中小学音乐发展的实际情况。教师个人素质和教学水平都相应得到提高,更为可喜的是,农村学校教育硕士师资培养会使得农村中小学音乐教师的素质与教学水平获得极大提高。在音乐教育科研方面,也取得了不小进步,涌现出了许多优秀科研成果。随着国际音乐教育交流活动的频繁,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教学手段也逐步得到改善和提高。国外可供借鉴的先进音乐教育思想和教学体系的不断介绍和系统引进,为我国高等音乐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