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冠心病患者心律失常与动态动脉硬化指数的相关性研究

/ 3

老年冠心病患者心律失常与动态动脉硬化指数的相关性研究

蒋庆渊陆铭

蒋庆渊陆铭

(上海市浦东医院心内科上海200120)

【摘要】目的:通过研究老年冠心病心律失常和动态动脉硬化指数之间的联系,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方法:随机将我院2012年6月~2014年12月收治的老年冠心病伴心律失常的76例患者进行研究,以他们的动态动脉硬化指数作为分组依据,将>中位数0.49的患者作为对照组,共30例;剩余46例≤0.49的患者自动归为观察组。76例患者均进行24h动态血压和24h动态限电图监测,对比两组患者的24h动态血压和心律失常的发生情况。结果:各指标之间进行组间对比发现:对照组的24h的舒张压和24h脉压显著高于观察组,24h收缩压显著低于观察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同时,对照组心律失常的各项指标和观察组对比,发生率显著较高,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老年冠心病患者心律失常的发生和动态动脉硬化指数具有密切联系,二者呈正相关关系,动态动脉硬化指数越高,发生心律失常的概率越高。

【关键词】老年冠心病;心律失常;动态动脉硬化指数;相关性

【中图分类号】R541.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6194(2015)01-0127-02

目前,我国社会老龄化问题日益突出,老年冠心病的发生率也逐年升高。同时,人们生活习惯和生活方式的转变也使得冠心病的发生呈现出年轻化的趋势[1]。作为心血管系统的一种常见慢性疾病,冠心病会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随着病情的发展,动脉硬化的程度越高,对人体的危害也越大。近年来,已有大量的实验研究表明,在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和死亡中,动脉硬化都是一项非常重要的,而且具有独立性的预测指标[2]。所以在冠心病等心血管疾病的诊疗中,对动脉硬化的程度进行检测可以为分析病情提供科学依据,改善预后效果,还有助于尽早发现易患心血管疾病的高危人群。动态动脉硬化指数是利用动态血压来监测动脉弹性的一项新指标,主要的原理就是动脉硬化的程度越高,检测的脉压值越高[3]。再加上动脉硬化还有可能导致患者心律失常,为了明确老年冠心病心律失常和动态动脉硬化指数之间的联系,促进冠心病的治疗,对心律失常进行预防和控制,我院对76例冠心病伴心律失常的患者进行了研究,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1.1.1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在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的基础上,我院参照2009年修订后的《冠心病防治指南》的诊断标准[4],从2012年6月~2014年12月入院的冠心病患者中随机抽取76例进行研究,所有患者均符合以下条件:(1)患者的年龄必须超过或等于60岁;(2)均伴随有不同程度的心律失常;(3)舒张压等于或大于90mmHg,或者收缩压等于或大于140mmHg;(4)知晓研究内容,并签署同意书。同时,将患有其他心血管疾病和严重肝肾功能和肥胖者排除在研究范围之外[5]。

1.1.2基本资料以患者的动脉硬化指数的中位数0.49为界,将大于0.49的30例患者作为对照组研究对象,剩余46例动态动脉指数等于或小于0.49的患者归入观察组。对照组有18例男性患者,12例女性患者;年龄在60~82岁之间,平均为(72.3±5.2)岁;平均BMI指数为(23.4±3.2)kg/m2。观察组有26例男性患者,20例女性患者,年龄从60~80岁不等,平均为(71.9±5.1)岁;平均BMI指数为(23.6±3.4)kg/m2。两组的性别、年龄和BMI指数等基线资料对比,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1.2研究方法

1.2.1监测患者的24h动态血压进行24h动态血压的仪器采用由美国生产的监测系统,从上午6:00至下午10:00这段时间内,对患者日常生活状态下的血压读数进行监测和记录,记录次数为20分钟/次。从下午10:00到上午6:00这段时间内,记录次数为0.5小时/次。记录的时间至少需要22小时,且有4/5的测压次数必须是有效的,符合要求的[6]。

1.2.2监测24h动态心电图在监测24h动态心电图时,仪器为美国惠普的三通道动态心电图分析仪,并提前72小时停止服用会改变心电图的药物。对患者的生活活动进行详细记录,每当患者感到胸闷不适和心悸时,就按下按钮进行1次血压测试[7]。

1.2.3动态动脉硬化指数根据患者的动态血压数值,将收缩压作为横坐标,舒张压作为纵坐标,求出动态动脉硬化指数的斜率,即β。动态动脉硬化指数的计算公式就是1-β[8]。

1.3观察指标

观察和对比两组患者的24h动态血压和心律失常情况。心律失常大致可以分为室性心律失常和房性心律失常两种,两种心律失常的具体判断标准如下:

1.3.1室性心律失常参照Lown分级标准可以分为0~Ⅴ级[9],具体内容为:(1)0级:没有室性期前收缩现象;(2)Ⅰ级:每分钟小于5次,属于偶发室性期前收缩(3)Ⅱ级:每分钟等于或大于5次,为多发室性期前收缩;(4)Ⅲ级:为多源性室性期前收缩;(5)Ⅳ级:为成对室性期前收缩;(6)Ⅴ级:为Ron-T现象室性期前收缩。

1.3.2房性心律失常参照Leiger分级标准可以分为0~Ⅴ级[10],具体内容为:(1)0级:没有房性期前收缩现象;(2)Ⅰ级:每分钟小于10次,属于偶发房前收缩;(3)Ⅱ级:每分钟等于或大于10次,为频发房性期前收缩;(4)Ⅲ级:为多源性房性期前收缩;(5)Ⅳ级:为成对房性期前收缩;(6)Ⅴ级:为短阵心房颤动或心房扑动。

当室性心律失常和房性心律失常达到Ⅲ级以上时,就可以称为复杂性心律失常。

1.4统计学分析

采用PASS17.0软件对本组研究数据进行分析,计数资料用%表示,进行x2检验,计量资料用±标准差(±s)表示,进行t检验。当P<0.05时,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24h动态血压经对比,对照组的24h的舒张压和24h脉压显著高于观察组,24h收缩压显著低于观察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具体的数据对比如表1所示。

3讨论

在冠心病等各类心血管疾病的发生率和死亡率中,动脉硬化都是一项非常重要的预测指标,还具有独立性。动态动脉硬化指数最早是由LI等学者在2006年提出来的,对动脉硬化的检测来说是一项全新的评价指标,主要的原理就是利用24h动态血压的监测数据来反映冠心病患者动脉硬化的程度。

通常情况下,动态动脉硬化指数越低,越接近0,患者的动脉弹性就越高;反之,动态动脉硬化指数越高,越接近1,则表示患者动脉硬化的程度越高。而且从近几年来国外的研究报道来看,动态动脉硬化指数对血管病变的预测能比脉压更早,是预测动脉硬化的新指标。

从国内的研究成果来看,有学者的研究显示,冠心病伴随心律失常患者的舒张压、收缩压的变化和他们自身疾病的动脉硬化指数具有非常紧密的联系,呈正相关。换句话说,就是患者的收缩压和脉压值越低,动脉硬化指数就越低,反之就越高。还有学者的研究成果显示,和正常组的对象比较,脉压值明显增大患者的房性心律失常的发生率明显较高,且组间的差异都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与简单的室性心律失常和简单的房性心律失常相比,脉压值增大患者的复杂性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率和复杂性房性心律失常的发生率明显较高,差异同样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在本次研究中,我们首先将可能影响动态动脉硬化指数和心律失常的因素排除在外,包括三酰甘油(TG)、总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空腹血糖(Glu)、血清肌酐(Scr)、血清尿素氮、尿酸等。结果发现对照组的24h的舒张压和24h脉压显著高于观察组,24h收缩压显著低于观察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同时,对照组心律失常的各项指标,室性期前收缩、复杂性室性心律失常、房性期前收缩、复杂性房性心律失常、左室高电压等和观察组对比,发生率显著较高,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上述结果反映出动态动脉硬化指数较大的冠心病患者的心肌很容易发生心律失常,且易感性极强,其中发生房性心律失常和复杂性房性心律失常的风险性是最高的。

在冠心病中,心律失常是一种比较常见的病变类型。经过本次对心律失常和动态动脉硬化指数之间相关性的研究,我们进一步了解了动态动脉硬化指数和冠心病之间的联系,动态动脉硬化指数的数值越接近1,心律失常的发生率也会明显增高,也能够反映出患者动脉硬化的程度。如果继续进行更深入的研究,采取多种积极措施予以干预,就可以有效预防心血管事件。

有学者的研究成果显示,动态动脉硬化指数可以对冠心病患者的动脉硬化程度和发生其他心血管疾病都具有一定的预测价值,并且和患者的年龄、收缩压、舒张压、血脂异常、糖尿病等具有非常紧密的联系。还有的学者的研究显示,动态动脉硬化指数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和脉压呈正相关关系,和昼夜血压的数值呈负相关关系,可以作为预测心血管疾病的重要指标[11]。

综上所述,老年冠心病患者心律失常的发生和动态动脉硬化指数具有密切联系,二者呈正相关关系,动态动脉硬化指数越高,发生心律失常的概率越高。因此对老年冠心病患者进行同步动态心电图和动态血压检测,关注血压和心律失常的类型和严重程度,早期作出诊断和治疗,对减少心律失常和疾病的治疗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贾彦青.动态动脉硬化指数、颈动脉超声与冠心病的相关性研究[D].天津医科大学,2012.

[2]宋媛媛.动态动脉硬化指数及血浆致动脉硬化指数与冠心病的相关性[D].河北医科大学,2013.

[3]游梅.用动态心电图和常规心电图诊断冠心病心律失常的效果对比[J].求医问药(下半月),2013,12(06):152-153.

[4]郑慧雅,周万先.老年冠心病心律失常的动态心电图分析[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3,27(05):3050-3051.

[5]杨粉.AASI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相关性分析[D].延安大学,2013.

[6]徐莲花.徐贵成主任医师辨治冠心病心律失常的经验总结[D].北京中医药大学,2010.

[7]吴秸,陈鲁原,黎励文,等.冠心病心力衰竭患者动态血压、动态动脉硬化指数的相关性[J].广东医学,2010,15(02):1978-1981.

[8]陈柏兴.动态动脉硬化指数对高血压病患者冠心病的预测价值[J].海南医学,2009,06(23):91-92+109.

[9]贾钰华,周凤华,孙学刚,等.冠心病心律失常的研究现状和中西医结合防治策略[A].广东省中西医结合学会心血管病专业委员会、广东省江门市人民政府、广东省科学技术协会.中国(江门)国际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广东省中西医结合学会心血管病专业委员会、广东省江门市人民政府、广东省科学技术协会:2010:9.

[10]韩芬,戴国华,赵晨,等.386例冠心病心律失常住院患者中医药治疗情况调查分析[J].西部中医药,2015,03(12):86-89.

[11]吴秸,陈鲁原,黎励文,等.冠心病心力衰竭患者动态血压、动态动脉硬化指数的相关性[J].广东医学,2010,31(15):78-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