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与人生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7-07-17
/ 1

文学与人生

冷欢

西华师范大学中文系2015级冷欢

【摘要】文学即“人学”。文学对人生的把握,对人生意蕴的追寻和感悟,是在个体的生命体验中,以感性、直观的方式感受人生的现实。我们在阅读文学作品时,进入了他人的世界,并与之对话,以便丰富我们自己的人生内涵。可以说,作家进行文学创作,是审美地反映人生的,而读者通过阅读作品,是审美地反思与领悟生活。本文将抓住“文学的审美性”,“文学创作与主体的密切关系”,以及“虚构与艺术真实”这三个方面,对“文学与人生”这一主题做进一步阐释。

【关键词】文学与人生;文学的审美性;主体创作个性;虚构与艺术真实

绪论

从概念上讲,文学是指以语言文字为工具,形象化地反映客观现实的艺术,是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以不同的形式(体裁)表现人们内心情感和再现一定时期及一定地域的社会生活。文学可以提升人的精神境界,文学中的智慧、风骨、操守、人生态度、真情实感,会引起我们心底人性的强烈共鸣;文学可以扩展人的想象力,冲击着我们的认识和想象,带给我们丰富的联想和启迪,从而超越现实。所以,文学从情感、思想、想象等各个方面滋润着我们的心灵,对我们的人生产生了很重要的影响。

一、人生体验的审美形式表达

艾布拉姆斯说过“一件艺术品本质上是内心世界的外化,是激情支配下的创造,是诗人的感受、思想、情感的共同体现”。以情感为动力,以想象为核心,以感官为工具的艺术感受力,就不能不成为决定艺术成就的关键因素,而艺术感受力的培养,正离不开艺术家的审美体验。司马迁的“发愤著书”说凝聚了他独特的人生体验和审美理解,逆境中的心理体验有助于司马迁对人生进行深刻反思,从而展现渴望自由的人生理想。痛苦经历是作家创作的内驱力,有助于作家认识社会人生。“发愤著书”的创伤性情感体验给予了司马迁以积极的作用,它是成就《史记》成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这一不朽作品的审美心理根源。中国文论史上“发愤著书说”占有重要地位,而西方文论也有着异曲同工之妙,许多西洋大家都认为诗是人内心痛苦的产物。的确如此,文学创作中的抒情并不意味着毫无节制的感情宣泄,而是作家从人生体验中提炼、升华自己的情感作为普遍的审美意义。

二、文学创作与主体创作个性

文学创作作为一种创造性的审美活动,体现了作家对人生的一种审视、感悟和反省。易卜生就曾说过:“如果生存是灵魂与魔鬼作斗争,那么,写作就是坐下来审判自己”。所以文学创作的过程可以理解为作家表现他的人生感悟而力求超越种种既定文学规范的过程。创作是主体与生活的结合、融合,体现了文学创作的“对象化”特点。作家以体验的方式感受生活,使外在于自己的生活对象,成为主体感觉体验中的对象。生活不仅仅是认识对象,更因为作家切身经验的体认,而成为主体化、情感化和个性化的对象。生活经验不仅是文学创作的源泉和激发创作激情的缘由,而且也是制约和规范作家创作的因素。一个作家在切入生活的角度、观察生活的方式以及对生活材料的理解上,有他自己独特的、与众不同的特点;在艺术形象和作品意蕴的提炼上也具有个性化;艺术表现形式的运用也是个性的显示,比如:用何种体裁样式,语言操作的方式,修辞造句,甚至某种句法某些用词。

所以,文学创作与创作个体是密不可分的。创作个性即是显示了一个作家在感受生活、理解生活和表现生活上的与众不同的个性特点。

三、艺术源于现实又超越现实

文学创作的客体是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相统一的社会生活。社会生活是一切文学艺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唯一源泉。作家体验过的,具有审美价值的整体性社会生活往往会作为文学创作的素材。所以,可以说艺术是源于现实生活。但是,仅仅基于现实并不能完成好的创作,作家在汲取现实材料的基础上,会在某种创作动机的驱动下,通过回忆,想象,情感等心理活动,以各种巧妙的艺术构思方式,孕育出完整的,有生命力的作品。正如加缪所言:“小说世界是按照人的深刻的愿望对现实世界进行的修改“。文学(艺术创造)实质上是用生活材料来表达艺术家对人生的感受和思考。

文学由幻想和理想构成,是对现实人生的展现,也是对人的精神生活和人生理想的展现,它不仅要源于现实,也要超越现实,表现理想。文学的真实性实质上是一种艺术真实,艺术真实不等于生活现实。文学是一种虚构的意识形态,只有通过艺术虚构,文学才能实现对人生的审美把握。

结语

众所周知,文学是关于人生、社会、人的心灵与精神的艺术探索,因此,一部作品,实际上就是一段人生。作家进行文学创作,是审美地反映生活的。作家对生活的高度的审美把握,将生活原型内化为自己的创作源泉,才有可能写出伟大的作品。在具体的文学创作中,作家把审美获得的顿悟与愉悦物化为文学作品。文学与人生之所以能够融为一体,是因为有作家的主体性存在。作家对人生把握的高度,直接决定了作品的深刻度,决定了作品的艺术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