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鼻喉专科护理技术操作的潜在风险与防范措施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9-04-14
/ 2

耳鼻喉专科护理技术操作的潜在风险与防范措施

杨枚娟

湖南省永州市中心医院北院耳鼻喉科湖南永州425000

摘要:目的:探讨耳鼻喉手术应用基于风险预防的循证护理价值探讨。方法:选取108例来我院进行耳鼻喉疾病诊断与治疗患者进行研究,待疾病确诊均行手术治疗期间给予所有患者常规手术室护理,之后随机分组对于其中的观察组患者进行循证护理,评价两种预防手术风险护理方法的应用效果。结果:经过常规+循证护理的观察组患者护理效果理想,大部分患者对护理方法持满意态度,护理质量评分高,各项护理数据较之于对照组差异大,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循证护理应用于耳鼻喉科手术,可以显著降低手术室风险,给予患者满意、舒适的护理服务,优化护理工作流程,促进患者身体的尽快康复。

关键词:耳鼻喉专科;护理技术;风险;防范措施

耳鼻喉专科护理技术操作较为精细,患者以中老年人及幼儿居多,增加了护理难度。此外耳鼻喉科的各项护理操作均具有较强的专科性,对护理人员的护理技术操作水平要求相对较高,如护理人员在进行耵聍冲洗或外耳道异物取出等护理操作时,操作不当或专业性不强,极易导致外耳道或鼓膜损伤;在行鼻腔负压置换时,护理操作不当可能增加鼻出血、负压性头痛等并发症发生的风险等。为保证护理安全,本文分析了耳鼻喉专科护理技术操作中存在的潜在风险,并提出了防范措施,现报告如下。

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耳鼻喉科在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收治耳鼻喉患者共计108例来研究,患者中男79例,女29例;年龄在15-60岁,平均(39.7±1.3)岁;经检查54例患者进行耳部异物取出术,32例患者行鼻旁窦手术,其余患者行咽喉手术。按照护理方法差异将患者分为对照组、观察组,对上述临床基本资料做以组间对比结果可知差异小,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对照组-常规护理:术中身体体征观察、身体保暖等护理。观察组-循证护理:该组患者接受常规护理后再次接受循证护理。患者术后康复出院时应用护理满意度问卷评价是否对护理方法满意;科室护士长通过手术时出现的护理风险(恶心呕吐、水肿、感染等)、护理人员护理质量,评价手术风险预防、控制效果。

2结果

观察组三项护理数据与对照组比较具有明显优势,表明循证护理可以有效规避手术风险,两组之间数据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的差异性P<0.05,详细数据参见表1。

3讨论

3.1耳鼻喉专科护理技术操作存在的潜在风险如下:

3.1.1护理操作技术不规范

护理人员未完全掌握护理操作流程,未遵守操作流程实施护理操作等,均可能增加医疗风险。在行上颌窦穿刺冲洗过程中,需在下鼻甲前1.5-2.0cm位置,将上颌窦穿刺针刺入,连接注射器,注入生理盐水后,冲出脓液。操作中,护理人员需准确判断穿刺位置,并控制上颌窦穿刺针方向、力度,以保证穿刺效果。但如果护理人员对操作不熟练,穿刺过前,可发生自面颊穿入情况,增加了面部皮下气肿甚至感染风险;如穿刺过后,可能损伤血管,引发出血等严重情况,如穿刺方向及力度掌握不好,还可发生穿破眼眶底进入眶内风险;在应用生理盐水冲洗时,如不慎将空气注入,则可能增加空气栓塞风险,一旦发作可立即死亡。

外耳道冲洗的常规操作流程为手持注射器,向外耳道后上壁缓慢推注温水,彻底冲出耳道深处细碎、软化的耵聍等异物。护理人员的操作要点是温水不能正面冲击鼓膜,且温水流速应控制得当。如护理人员冲洗用力过猛,可能发生鼓膜损伤等情况。

鼻腔负压置换是耳鼻喉科常用护理操作,通过负压作用,可将药物送入至鼻窦局部,进行反复冲洗、吸引鼻窦内分泌物等护理操作。鼻腔负压置换的操作要点是及时调整吸引器压力,且其压力应在24kPa以内,每次吸引时间控制在5-6s,以免负压刺激导致鼻腔出血。

3.1.2医嘱执行过程中存在的潜在风险

护理工作中,护理人员需按照医嘱实施护理操作,护理人员无权修改医嘱,此外不按医嘱执行护理操作也属于护理违规行为。但对于耳鼻喉专科护理工作而言,护理人员在进行护理操作时,出现医嘱有误或不明确情况时,应及时提出异议,在明确或更正医嘱后方可操作,但如果护理人员未发现医嘱中存在的问题,便可能增加潜在风险[1]。如:医嘱开具采用冲洗外耳道方式治疗中耳炎患者,护理人员遵医嘱执行护理操作,便可能增加中耳、内耳感染风险。在行鼻腔鼻窦负压吸引操作前,需明确患者有无高血压、颈椎病等治疗禁忌症,如护理人员未询问患者便盲目执行操作,则可能增加潜在风险。

3.1.3患者自身因素导致的潜在风险

患者个体化情况的差异,可能导致护理操作中存在潜在风险。如上颌窦穿刺过程中,常见患者出现短暂性晕厥这一并发症,患者临床表现包括头晕目眩、面色苍白、四肢乏力、血压下降等症状,分析引起患者晕厥的原因,可能与患者自身精神紧张、心理压力过大、对麻醉药物敏感性差或患者处于疲劳、饥饿、应激状态等因素相关[2]。纯音听阈测定可测试患者的骨导听阈及气导听阈,通过检测记录的曲线变化,可以明确患者的耳聋程度、耳聋类型以及具体病变部位。常规检测过程中不存在医疗风险,但由于患者文化程度、理解能力、反应能力等方面的不同,可能造成检查结果也有所偏差,从而可影响临床诊疗计划制定。此外患者因年龄较小等因素配合不佳,也可能增加潜在风险。

3.2耳鼻喉专科护理技术操作安全防范措施

3.2.1熟练护理操作流程、正确执行医嘱

护理人员在工作中,需熟练掌握科室内各项护理技术操作规程,以确保护理操作的规范性,在护理患者这一特殊群体时,需以患者为护理中心,尽量满足患者诉求,秉承救死扶伤的责任感及使命感,护理操作保证认真负责的态度。在执行医嘱前,对其合理性进行判断,有疑问时及时反馈给医生,确认医嘱无误或更正医嘱后,再执行医嘱护理。

3.2.2关注患者感受,保证护理记录规范、详细

在执行护理操作过程中,护理人员应注意询问患者感受,在患者出现不适感受时,护理人员需加以重视,停止操作上报医师并遵医嘱处理。护理记录应保证字迹清晰、规范、详细、全面,尤其是上颌窦穿刺冲洗等操作过程较为复杂的护理操作,需详细记录并注意完善操作细节。

3.2.3加强专科护理知识培训

定期组织科室内护理人员培训耳鼻喉常用护理操作理论知识及技能知识,讲解不同护理操作适应症、禁忌症、可能出现的并发症等,为护理人员示范操作流程,讲解操作注意事项,讲解耳鼻喉特殊解剖学特点,不同疾病特点,心理因素对操作影响等。为各项护理操作制定完善的护理操作规范,并鼓励护理人员多学习耳鼻喉护理知识,扩展知识面,使护理人员具备扎实理论知识及护理操作技术,避免护理风险的发生[3]。

3.2.4强化法律意识,加强与患者的沟通

需培养并不断强化护理人员的法律意识,以起到防患于未然的目的。讲解典型的医疗纠纷实例,使护理人员将理论知识与实际情况相结合,从而不断提高护理人员的法律意识。加强护患沟通是构建和谐护患关系的重要方法,因此护理人员还需加强与患者的沟通,及时解决患者提出问题,关注患者感受,从而达到减少护患纠纷,营造安全医疗环境的目的。

通过系统化、规范化的护理训练和培训,护理人员较在一定期限内掌握了耳鼻喉科专科护理的各项训练内容,护理人员在护理过程中的护理水平逐步提高,有效地减少或避免了疾病并发症的发生,有利于保证患者的安全,患者对护理人员的满意程度逐步上升,从而为新技术、新业务在专科护理中的应用和顺利开张奠定了基础。对于医院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起到了积极作用,是一种较为科学、实际的训练方法,值得临床借鉴和推广。

参考文献:

[1]王淑红,彭悦,于海霞.耳鼻喉科术后患者疼痛的护理方法探讨[J].中国护理杂志,2017,2(4):23.

[2]杨敏.耳鼻喉科住院患儿心理因素及护理探讨[J].中国实用医药,2017,17(4):224.

[3]钟玲,石敏,薛希均,等.五步训练法在耳鼻喉科技术操作训练中的应用[J].中华护理杂志,2017,11(37):8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