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地球奥秘,提升人文素养——浅谈地理教学中人文素养的培养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2-03-13
/ 2

探索地球奥秘,提升人文素养——浅谈地理教学中人文素养的培养

魏刚

魏刚(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乌鲁木齐市第九十中学,新疆乌鲁木齐830057)

中图分类号:G633.5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33-2738(2012)03-0000-01

摘要:作为一门既古老又年轻的科学,地理在现代科学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它在经济高速发展的中国对于帮助人们解决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问题中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地理教学要让我们的学生具有人文精神和爱国情怀,让学生在正确认识地理环境、形成地理技能的同时树立可持续发展的人文观念。

关键词:地理教学;环境意识;人文精神;爱国情怀

作为一门既古老又年轻的科学,地理在现代科学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地理教学的人文意义在经济高速发展的中国显得非常重要,因为环境问题已经成为了人们关注的热点问题,不断恶化的环境,已经对我国经济的持续发展和人民群众的安居乐业敲起了警钟,增强人们的环境保护意识已成为刻不容缓的大事。我们的地理教学不能够停留在单纯地向学生传授地理知识和培养学生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上,我们要通过地理教学帮助我们的学生树立人文精神和爱国情怀,让学生在正确认识地理环境、形成地理技能的同时树立可持续发展人文观念。

一、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

地理课程的教学应该是提供给学生与其生活和周围世界密切相关的地理知识。我们知道,人文精神是作为一种普遍的人类自我关怀精神,具体地表现为对人的价值、尊严和命运的追求和关切,是对人类遗留下来的各种精神文化遗产的高度珍视。地理教学中不能够只是停留在向学生传授书本上的地理知识和培养学生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上,我们要通过地理教学让我们的学生掌握正确认识外部世界、对现实生活有用的地理,从而真正体现地理科学的人文精神。

譬如,我们在“海洋资源”的教学中,就要结合中国关于南海诸岛问题的立场,要让学生充分理解保卫好南海诸岛的价值。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土的一部分神圣不可侵犯,南海诸岛仅其海域面积就达160万平方千米,占到我国管辖的海域面积的一半还多,从这一点来看其主权方面的重要意义就可想可知;而科学勘测表明,南海盆地已发现了大型储油、气的地质构造,其海域内丰富的石油、天然气、矿产品等具有广阔的资源开发价值;这里还有丰富的渔业资源,是中国的第二大渔区,其鱼类及其他生物具有重要的捕捞经济价值;同时,这里的岛屿长夏无冬,“山岛耸峙,百草丰茂”,海鸟种类繁多,随着我国经济实力的增强,南海诸岛的旅游价值也会逐步提升。因而,保卫南海诸岛中的每一个哪怕看似不起眼的小岛,其意义远不仅仅在于小岛本身,而是捍卫国家的领土主权、保卫国家财产。而对于我国周边与其他国家存在争议的岛屿和海域,我们要有超越的意识,将争议放置一边,采取共同开发共同受益的方式来处置这些问题则不失为现阶段处理争端的最好方式。

二、学习对家乡和祖国建设有用的地理

我们平常都在说“教书育人”,国家早在1991年就颁布了《中小学地理学科国情教育纲要》,其目的就是要加强中小学地理教学中育人功能的落实。对初中地理教学来说,我们要将德育教育融入到地理知识的教学过程中去,要将国情教育和爱国主义思想教育完成的好坏的情况,作为检查和评价地理教学工作成败的重要依据。要教给学生对家乡和祖国建设有用的地理,要让他们从小懂得热爱家乡、热爱祖国,从小就具有敬畏自然的人文精神。

家乡就是祖国的一个缩影,了解家乡、热爱家乡、为家乡的发展出谋划策、为家乡的环境保护尽心尽责就是爱国主义教育最有实效的内容。我们要以教材为教学活动的主要依据,努力挖掘教材中的环境教育内容,结合乡土教材的编写和运用,真正做到地理知识教学、环境知识教学和环境保护意识培养的有机统一,使地理课的德育教育作用落到实处。譬如,在讲地理教材《水资源》中我国水资源状况的时候,部分学生们会认为我们当地的水资源丰富,节约用水毫无必要,因为那些江河里的水,不用也是白白的流走了,为满足人们生产和生活的需要,想怎么用就怎么用。为此,我们可以组织学生对家乡的水资源状况进行调查,让他们到缺水的地方和水资源遭到污染的地方去参观和生活,将看到的、听到的、观测到的记录下来写成调查报告,通过切身的感受明白节约用水的重要性,从而增强学生节约用水和保护环境的自觉性,帮助学生从小树立起良好的道德素养和社会责任感。

三、学习有人文价值的地理

我们要让地理教学充分发挥其人文教育的价值,就要重视构建开放式地理课程,要充分重视校外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形成学校与社会、家庭密切联系,从而拓宽学生学习的空间,满足学生多种多样的学习需求,把握地理中的丰富的人文精神。

学习有人文价值的地理,这就要求我们在课堂教学中,从学生感兴趣的电影、歌曲、舞蹈、邮票、旅游、动物等多种文化角度进行切入,以充分激发、活跃学生的思维,使学生对自身以外的纷繁复杂的大千世界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而不是为应付考试而死记硬背有关的地理知识,要让学生结合地理学科特点,让学生掌握将看似繁杂、互不相关的地理事物与现象背后的人文内涵,还要将这种人文情怀变为自觉的行动。譬如,在《森林资源》一节的教学中,我们除了要让学生认识森林作为自然资源在工农业生产、人民生活、国家建设中的作用同时,更要让学生明白森林作为一种自然资源在环境保护中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而且要把这种意识化为自觉的行动,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植树、种草、养花等绿化家乡、美化校园的劳动实践活动,让自己和自己亲手种下的小树一起成长,从而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不断增强学生环保行为的自觉性。

地理教师自己首先要有人文情怀,要对学校所在地的人文地理景观有深入的了解和把握,还要结合学校的德育工作和自己的教学实际,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开展专题环保宣传和环保公益实践活动,组织学生走向社区和人文地理景点,宣传环境保护的知识,唤起当地社会公众对环境问题的重视。在“世界地球日”、“世界环境日”、“全球城市节水日”、“植树节”等世界组织或国家指定的节日开展有针对性的活动,既增长同学们的有关知识,又培养同学们的能力,更增强他们的从小关心自然、关爱我们的生存环境、关注人类的未来的人文情怀。

四、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

可以说教学过程既是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同时也是人才的培养过程。地理教学中关于人口、资源、环境以及区域差异、国土整治、全球变化、可持续发展等内容,不仅对学生现在的生活和学习有用,而且对他们的终身学习和长远发展有用。因此,地理教师要从学生的终身发展的角度,加强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培养自主学习、自主发展的能力。

地理教学是“授人以鱼”还是“授人以渔”?这就要求我们地理教师加强引导,从发展学生的思维出发,加强思维的模式、方法和思维的深刻性、广阔性、灵活性、创造性等方面的训练,促使学生学会学习。譬如,在进入区域地理的学习时,我们就可以结合教学的具体内容,教给学生学习区域地理的方法,让学生知道如何从地理位置、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区域特色以及该区域在可持续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机遇等方面来全面把握该区域的地理、旅游、经济、文化的知识。特别是要引导学生学会分析该区域地理的特殊性,把握影响该地区地理特征的各要素之间的联系。特别是要引导学生对自己所在的地方进行分析,将所学的地理知识活化为实际的能力,为今后的进一步学习打下扎实的基础。

应该说,作为国民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的地理教学,要在培养学生的地理能力和地理素养的同时,要充分发挥地理学科的人文科学的特点,强调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和提高,激发学生探索地理的奥秘,珍惜和爱护我们人类共同的家园——地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