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后角膜瓣皱褶原因和策略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4-12-22
/ 1

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后角膜瓣皱褶原因和策略

刘莉

刘莉(内蒙古医科大学鄂尔多斯学院鄂尔多斯市卫生学校017000)

【摘要】在当今的医学领域,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是一种应用非常广泛的手术方法,十分适合于中度或者重度的近视患者,能够很好地改善患者的视力。但在该手术方法的应用过程中,却存在着术后角膜瓣皱褶的隐患。本文对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的实施方法以及进展进行了深入了解,并分析了在术后出现角膜瓣皱褶现象的原因,提出了防止与处理术后角膜瓣皱褶的有效措施,让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的应用水平得到提高。

【关键词】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角膜瓣皱褶原因分析策略讨论

【中图分类号】R7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4)20-0169-02

而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的出现时间较早[1],随着近年来近视人数的增加,这种手术方法逐渐得到了非常广泛的应用。但这种手术在实施之后患者却有可能会发生角膜瓣皱褶的并发症,从而造成了患者的视力恢复不佳,甚至有致盲的隐患[2]。因此,想要让患者在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作用下更好地恢复视力,对术后角膜瓣皱褶的处理非常重要。

1术后角膜瓣皱褶的原因

1.1手术中角膜瓣下的液体影响

在进行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时,需要对角膜瓣下的液体进行清除处理,从而让角膜瓣能够更好地贴合。但如果角膜瓣下的液体在手术过程中未注意排出,就会使角膜瓣的贴合不佳,而患者在手术后如果眨眼或眼球转动过于用力,以及受到外力的刺激,角膜瓣就会出现皱褶的情况。

1.2所使用角膜瓣厚度的影响

在手术中所使用的角膜瓣的厚度会对其皱褶的发生产生一定的影响,使用的角膜瓣越薄,发生皱褶的几率就越大[3]。之所以会出现这种现象,是因为较薄的角膜瓣,在植入患者眼部之后的初期阶段会存在着较为显著的异物感,在患者眨眼或揉弄的影响下,就出现了角膜瓣皱褶的情况。

1.3手术量所产生的影响

当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的手术工作量太大的时候,极为容易在手术过程中出现角膜瓣贴合不准确,对患者的角膜瓣复位质量并不是非常良好的现象,并且在这种情况下,手术的收尾工作也较为粗糙,可能并不会发现角膜瓣在贴合过程中出现的瑕疵,而出现皱褶。

1.4术后意外情况的影响

如果患者在手术后没有注意保护眼睛,在意外情况下眼部发生了碰撞或者外物的打击,角膜瓣就很容易出现皱褶变形的情况。这种现象在通常情况下较为少见,但只要受到外力的作用,患者除了角膜瓣会出现皱褶现象之外,眼部的其他组织还会出现不同程度的损伤,从而让患者的眼部受损十分严重,甚至有让患者的视力比手术前更低的可能性。

2术后角膜瓣皱褶的应对措施

2.1预防处理

首先,需要再手术前就进行预防宣传,向患者介绍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并让患者了解到手术之后可能会出现的不适症状,使患者更加放心,避免出现因焦虑而揉弄眼部的情况。其次,在手术进行中,要注意彻底排除掉角膜瓣下的液体,让角膜瓣的贴合质量更高。如果手术的工作量过大,最好在手术前就制定好完善的手术计划,依照计划进行,确保每一步手术的操作质量,让患者的角膜瓣能够完全复位,保证手术全过程的完美实施。最后,在手术之后,要着重对患者进行健康指导,让患者保持良好的用眼习惯,尽量不要用力眨眼或者转动眼球,更不要用手揉弄双眼,避免眼部受到刺激[4]。

2.2手术处理

对于已经发生了角膜瓣皱褶的患者,可以在手术室中,通过手术的方法让患者的角膜瓣恢复正常。首先,患者接受手术的眼睛进行常规消毒,并进行表面麻醉。其次,在显微镜支持下,用无齿显微镊将发生皱褶的角膜瓣掀开,在用格林液冲洗角膜瓣以及基床后,再将角膜瓣贴合复位。最后,在角膜瓣的周边采用专用棉签轻压消皱,让患者眨眼未发现角膜瓣皱着现象后即可[5]。一般只要患者未发生严重的眼部炎症,在经过手术处理措施之后,患者视力能够恢复到准分子激光角膜磨镶术治疗后的水平,恢复率在大多数情况下可以达到100%,或者接近100%的水平。

参考文献

[1]张暹梅,辛延峰,冯海元等.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治疗近视二年疗效分析[J].中国实用眼科杂志,2013,31(9):1145-1147.

[2]高莉,张振华.双面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治疗高度近视眼术后高阶像差分析[J].中国实用眼科杂志,2012,30(4):458-461.

[3]蔡洁,邹文进,蒋林志等.准分子激光治疗高度近视术后5年疗效观察[J].中国实用眼科杂志,2013,31(2):143-146.

[4]张庆生,张绍忠,王林等.准分子激光角膜屈光术后角膜瓣移位皱褶的处理[J].临床眼科杂志,2012,20(4):310-312.

[5]俎训山.激光角膜原位磨镶术后外伤致角膜瓣皱褶的处理[J].中华眼外伤职业眼病杂志,2011,33(7):493-4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