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中学生情感的激发孙炳利张增荣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2-05-15
/ 1

语文教学中学生情感的激发孙炳利张增荣

孙炳利张增荣

孙炳利张增荣山东省诸城市舜王街道解留初中262200

古今中外的教育家历来都十分重视教学中情感的心理作用。作为一门人文应用学科,语文学科应是语言工具训练和人文教育的综合。而无论从工具性还是从人文性角度考虑,语文教学中都离不开情感教育。语文学科的性质决定了语文教学必须重视情感因素,语文教学只有激发学生的情感,学生才容易进入到课文情境中去。多年的语文教学实践使我深深地体会到,要激发学生的情感就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一、开门见山,先入为主

语文课教学之初,教师可用模型、标本、图片、幻灯、录音、录像等形式创设一种生动感人的教学情境,使学生为之所动、为之所感,产生共鸣,激励他们快速进入课文的情感世界之中。

如教学朱自清的《春》,教师可先放一段有关春天风光的录像带,花坞春晓、桃红李白等春景激起了学生对春天的喜爱之情。或放一曲《春天在哪里》的录音,创造意境,使学生在美妙的乐曲声中自然进入对课文的学习。

二、巧设悬念,激发情感

古人云:疑者,思之始,学之端也。切中学生的疑惑之点设置悬念,能激活学生积极思维和主动探索的欲望,还在于激起学生探究知识、解决问题的求知欲,为学生体验学习的成功创造机会,可保证学生相对长久的浓厚的学习兴趣。如在古典章回小说里,往往在情节向前推进时,中途打一个结,让它暂时挂起,让学生产生一个期待的心境。用“且听下回分解悬念”来吸引读者往下看,这是启发式教学的一个很重要的手段。

如《背影》一课中,作者朱自清在开篇写道:我与父亲不见四年有余,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讲到此处,教师适时启发:为什么不能忘记的是父亲的背影呢?这就给学生造成了一个悬念。跟着提问:一般作品描绘人物部位最多的是什么?学生讨论明确:人最富于表情的部位应该是面部,应着力于面部神情音容笑貌的描绘,这是文学作品惯有的手法。而《背影》这课书,为什么抓住人物的背影不惜笔墨作具体细致的刻画呢?教师引导学生在讨论中逐步领悟到这里描写的背影是进入窘境颓唐父亲的背影,它刻下了父亲饱经忧患、半生潦倒的一个印记。父亲在家境惨淡、奔走谋职之时,还不辞劳苦、不怕麻烦送儿子上北京,还艰难地爬过铁路为儿子买桔子。这背影表现出父亲对儿子真挚的爱,是父子依依惜别中给儿子烙下的一个深刻、不可磨灭的印象。如果还是囿于描绘人物的精神、音容笑貌,就不能像描写背影那样更想往下看,品味字里行间所渗透的情感,学生的求知欲在悬念中被激发出来了

三、创设疑问,启迪思维

教师在导入新课时,可针对所讲内容,提出一个或几个问题让学生思考,从而使学生的思维更加集中,积极地期待着问题的解决。这样导入新课,能较好地吸引学生的注意,使学生产生一种强烈的求知感,增强讲课的吸引力。

如教学《驿路梨花》时,可设计这样的提问:标题一语双关如何理解?文中两次误会、三设悬念、四写梨花分别是从哪些语句体现出来的?

四、故事吸引,情境感染

中学生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盛,他们爱听爱看有趣的故事。教师可以抓住青少年这一特点,针对教学内容,从与课题有关的趣闻轶事出发导入新课,激发学生对所学新课产生浓厚的兴趣。同时,讲授新课前,花极短的时间,用绘声绘色的语言讲述一则引人入胜的故事,显得亲切自然,缩短了师生间的心理距离,可以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进入学习。

如教学《阿长与〈山海经〉》时,可先联系《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给学生讲讲长妈妈所讲的美女蛇的故事,再讲讲阿长本人的故事,这样,使学生在特定的氛围中受到感染,自然而然地进入了作品的意境。

五、环环相扣,引人入胜

语文教学可通过“入画——入情——入理”这样的环节,环环相扣,引人入胜。入画,即以画导入,让学生进入画面情境之中;入情,即由入画将学生导入课文情境之中;入理,即让学生由情明理,认识到课文所蕴含的道理。

如元代著名散曲家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是一首写景抒怀的小令,它描写了秋天悲凉的景色,抒发了出门在外的游子孤寂苦闷的心情。由于诗句短,易理解,简单点拨之后,教学生朗读背诵并不难。但这是一幅绝妙的深秋晚景图,前三句并列着九个偏正关系短语——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这些有形可感的事物,就好像早就摆好了等着我们去画,通过画面向我们展示天涯沦落人的凄苦愁楚之情,以此表达得淋漓尽致。正所谓:景中有情,情中有景,情因景而显,景因情而生。

六、触类旁通,举一反三

把相似的东西联系起来,是唤起学生情感的好办法。如教学《济南的冬天》,可让学生回忆故乡冬天的景色;教学《春》时,可让学生回忆过去与好友踏春时的所见所闻所感和当时的惬意心情。这样,学生就能触类旁通,深刻地体会课文的情感。

教学中,教师可抓住文中的重点加以点拨,这样,就能使学生一下子领悟到文中所包含的情感。如教学《卖炭翁》时,教师可就“心忧炭贱愿天寒”的“愿”字,剖析卖炭老人复杂的情感世界,激起学生对卖炭老人的同情和对官僚的憎恶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