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境论”的认知语言学阐释——以《黑暗的心》为例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9-10-20
/ 4

“化境论”的认知语言学阐释——以《黑暗的心》为例

王海蒙

(桂林电子科技大学,广西桂林541004)

摘要:本文分为四章试从《黑暗的心》这一作品的翻译赏析窥探化境论"化"、"讹"、"媒"、"诱"4个构成要素方面,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采用对语言成分分析的方法对"化境论"进行明确的阐释和细化,从而探究原文与译文间是否形成差异,是否达到“化”的境界,从而也为翻译赏析提供一种全新的方法。

关键词:钱钟书;“化境论”;"化";"讹";"媒";"诱"

1引言

自夏代黄河流域的先民同贝加尔湖和米努辛斯克地区的居民开始交往,在不同语言的碰撞中我国翻译目前共经历5个翻译高潮时期:从东汉到宋的佛经翻译,明末清初的科技翻译,清末民初的西学翻译,五四之后的文学与社会科学翻译,建国以后的翻译。在这5个时期中翻译大家不断涌现,他们为我们引进了优秀的外国作品,拓宽了国人的眼界。但如今翻译市场鱼目混杂,那如何能从翻译市场挑选出优质的翻译作品呢?这也就涉及到了翻译的标准这个问题。

2什么是化境?

"化境"这个表达最早出自佛经,摆脱俗世烦扰而达到和谐圆融即是“化境”的意思,与"物我相融、自然浑化"一句更是有着不谋而合之妙。仔细探究"化境论"中的"化"字,许钧其将其细化为"三化":深化、等化、浅化(许钧1996:44-47);江帆将"化"分解为熔解原文、提炼精华、重铸译文3个层次,进一步阐释"化境"的基本内涵,力图将其具体化、系统化(江帆2001:45-48)。其实不论是通过许钧其的"三化"细分还是江帆"化"的分解步骤,究其根本是展示的达到化的不同的方法。从而来达到把作品从一国文字转变成另一国文字,既能不因语言习惯的差异而露出生硬牵强的痕迹,又能完全保存原作的风味的完美境界。

"诱""媒""讹""化"为"化境论"的4个构成要素。钱钟书先生在《林纾的翻译》中写道:"《说文解字》卷六口部第二十六字:‘化’,译也。从‘口’‘化’声。率鸟者系生鸟以来之,名‘化’,读若‘言为’。"南唐以来,"小学"家都申说"译"就是"传四夷及鸟兽之语",好比"鸟媒"对"禽鸟"的"诱","译""诱""媒""讹""化"。至此,"诱""媒""讹""化"便为"化境论"的4个构成要素。要理解什么是"化境"无疑得从这四个构成要素着手。其中"媒"即是译者应当充当的角色是作品与译文接受者的媒介,成为二者之间的桥梁,让作品与译文接受者面对面进行交流。"诱"即是指译文应当引导读者进行阅读,尽力排除读者再阅读中的障碍;"讹"就是一国文字和另一国文字无法做到完美等同,译者对原文的理解以及其本身的译文风格跟原文的内容和形式之间也不能够做到完美等同的关系,而且大多数译者无法将自己的体会充分表达出来。因此,译文总有失真和走样的地方,在意义或口吻上违背或不尽贴合原文;"化"则具有三种意思:一是:文字的转化,即是将外国语言文字转化为本国语言文字,二化是:文字的归化,即把作品从一国文字转变成另一国文字,既能不因语言习惯的差异而露出生硬牵强的痕迹,又能完全保存原作的风味。三化即是"化境",通过不同的语言转换,将原作品的形神韵传达给译入语接受者。

3认知语言视角下的语义成分分析

3.1"化境论"的困境

钱钟书先生一直把"化境"推崇为翻译中的最高标准,而近年来,不断有人提出质疑,认为"化境"是无法到达的高度。此外连钱钟书先生本人也没有对"化境论"提出过实质的例证。

3.2认知语言学的语义观

近年来,欧美的认知语言学研究向应用和实证研究两个方面深化和发展,而"化境论"也是强调原文翻译成译文后,译文接受者接受的程度。认知语言学认为,语言是人们根据自己在现实世界生活经历的基础上经由本身认知修饰而最终形成的,在研究方法上的基本特点是以语义概念为出发点观照其与形式的匹配,探索语言范畴与语言结构的概念基础。一个词语在为译文接受者所熟悉时,接受者脑海中浮现的人的经验熟知的语义,与人的主观意识密

联系,它根植于语言的使用者和接受者的百科知识体系之中。而我们不妨以语义概念为出发点,分析原文与译文之间语义的差别。

3.3语义成分分析下的"诱""媒""讹""化"

20世纪50年代,随着结构主义在语言研究中的出现,人们仿照对语音学中对语音结构进行细分的方法将语义特征细分为义素。众所周知,音素通常被作为语音系统的最小单位,而义素是最小的语义单位。从语义概念为出发点,进一步来说即是从义素概念为出发点。从义素概念去研究原文与译文用词的不同可以有以下两点好处:第一,义素作为语义系统的最小单位,可以深入到词义的微观结构,了解词义的构成,并将词义描写形式化,有助于从微观层面分析词义的不同,以及原文与译文的不同,完成对语言信息的处理;第二,词义的类聚得以形式化描写,清楚地揭示出词汇的系统性。如同义类聚、反义类聚的研究,把它们的共性的属特征和区别的种差特征,用成分分析描写出来,能准确鲜明地显示其对立、统一的关系。

"诱""媒""讹""化"四个构成要素可以通过对比原文与译文之间的差异,分析语义关系(语义重叠,语义包孕等等)从而生动具体展现"化境论"的完美境界。我们以汉语中的"汤"和soup为例,"汤"在百度百科中的释义为:一般是指日常生活中喝的汤,古时指热水。其基本解释如下:1.热水,例"媵人持汤沃灌"——《送东阳马生序》;2.煮东西的汁液;3.烹调后汁特别多的副食;4.汤药。对该词进行成分分析可以表示为:

汤=[+液体][+水][+高温]

[+液体][+水][+经过食物在其中烹调的]

[+液体][+水][+经过食物在其中烹调的][+经烹调的食物仍在其中的]

[+液体][+水][+有中药在其中煎熬过的]

在我们的认知里,"soup"一词似乎与汉语的"汤"意思是等同的,而通过对这两个词语的分析之后,会发现这两个词语也存在语义差距。下面是对"soup"一词的成分分析:

soup=[+LIQUID][+COOKED][+CONTAININGSMALLPIECESOFMEAT,FISHOR,VEGETABLES]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汤的语义成分大于soup的语义成分,因此二者是语义包孕关系,我们便不能用soup来翻译汉语的"汤",否则就很有可能会造成语义缺失的局面,更有可能会为外国读者传达错误的信息,进而造成"讹"的局面。若再加上另外一个英语词"decoction",汉语"汤"的含义才算完整。通过对"decoction"进行语义成分分析如下:

decoction=[+LIQUID][+BOILINGSOMETHINGFORALONGTIME][+USEDASMEDICINE]

汤表示用食物在其中烹调的一种液体,而因此soup=soup+decoction

4用语义分析法赏析《黑暗的心》译本中的"诱""媒""讹""化"

《黑暗的心》被认为是英国文学史上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现代主义小说。故事讲述的是船长马洛奉命途径刚果河流,前往蛮荒的非洲腹地拯救欧洲文明的化身—他的白人同胞科兹。然后在历经重重险阻后见到的科兹,已经因自身的欲望贪婪的驱使下,成为了杀人如麻、掠夺成性的恶魔。下面我们以康纳德的《黑暗的心》为例,来阐释四大构成要素"诱""媒""讹""化"的含义。

4.1"诱"的含义

清代文字训诂学家段玉裁所著《说文解字注》中说道:"率鸟者系生鸟以来之名曰囮,率,捕鸟毕也。将欲毕之,必先诱致之。故"诱"就是引导读者进行阅读。此外,在杨晓琼的《"讹"之为"诱","化"之为"媒"——重读<林纾的翻译>》中举出林译哈葛德小说《三千年艳尸记》里面的一段话解释"诱"的另外一层含义,例如:

ST:Forhispart,thetorturedbrute,roaringinagony,clawedandbitmadlyathisenemy’sscalyhead,andfixinghisgreathindclawsinthesofterskinofthecrocodile’sthroat,rippeditopenasonewouldripaglove.Then,ofasudden,theendcame.Thelion’sheadfellforwardonthereptile’sback,andwithanawfulgroanhedied,andthecrocodile,afterstandingforaminutemotionless,slowlyrolledovertohisside,hisjawsstillfixedacrossthecarcaseofthelion,which,aswefound,hehadbittenalmostinhalves.Thisdueltothedeathwasawonderfulandashockingsight,andonethatIsupposefewmenhaveseen.Andthusitended.

TT:狮犹奇吼,力扑鱼首,首坚如铁,然狮之后,爪已及鳄鱼之颈,如人之脱手套,力拔而出之。少顷,狮首俯鳄鱼之身作异声,而鳄鱼亦侧其齿,尚陷入狮股,狮腹为鳄所咬亦几裂。如是战斗,为余生平所未睹者。

通过对比ST和TT,我们可以看到,ST画线部分在译文中都没有译出来。而恰恰是这些漏译会引导读者对原文产生疑惑:鳄鱼之颈被狮子给抓住,怎么又会像人之脱手套?鳄鱼的牙齿怎么会在战争中同时咬住狮股和狮身呢?在这场战争中,输者是谁而赢者又是谁?在感到迷茫困惑的时候,读者忍不住会想从原文中去探寻求证事实真相。因此,"诱"甚至可以是是引发人们对译文反复品味和思考文中所提及的景象的意思。这样的例子我们在《黑暗的心》中可以看到:

ST:Forhispart,thetorturedbrute,roaringinagony,clawedandbitmadlyathisenemy’sscalyhead,andfixinghisgreathindclawsinthesofterskinofthecrocodile’sthroat,rippeditopenasonewouldripaglove.Then,ofasudden,theendcame.Thelion’sheadfellforwardonthereptile’sback,andwithanawfulgroanhedied,andthecrocodile,afterstandingforaminutemotionless,slowlyrolledovertohisside,hisjawsstillfixedacrossthecarcaseofthelion,which,aswefound,hehadbittenalmostinhalves.Thisdueltothedeathwasawonderfulandashockingsight,andonethatIsupposefewmenhaveseen.Andthusitended.

TT:夜幕徐徐降临,安宁静谧,晚霞烂漫。水面泛起粼粼波光,柔静细碎,天空了无纤尘,温和辽阔,澄净生光。埃塞克斯沼泽地上那片薄雾,像流彩溢辉的轻纱,从内陆高地的树林垂下,柔柔地笼罩住低处的河岸,清透的褶皱隐隐飘拂。

在这段对话中,将exquisitebrilliance译成了晚霞烂漫,而晚霞的中文解释就是指傍晚日落前后的天边出现的五彩缤纷的彩霞。晚霞的形成都是由于空气对光线的散射作用。当太阳光射入大气层后,遇到大气分子和悬浮在大气中的微粒,就会发生散射。

晚霞=[+光][+中心天体][+散射]

而在词性上对应译文的英文则是brilliance,而brilliance的词义分析则是

Brilliance=[+quality][+good]

由此可以看出来brilliance和晚霞是处于完全不对等的状态,而这里把thebrillianceofthesky具体译成晚霞烂漫,描述出了在这一天将尽的时候晚霞布满天空的样子,让译入语接受者更加容易切身去想象当时的美是怎样的一种美,从而诱发译入语接受者的想象,也就是"诱"的作用。

4.2"媒"的含义

HeartofDarkness这个书名一般译作《黑暗的心》。在百度百科里面"心"的解释为:本意是心脏。古人认为心是思维的器官,因此把思想、情感都以"心"来表示。而后又将思维器官扩展词义为心思、想法、意志力、情感、性情等,又引申为思虑、谋划。心脏在人体的中央位置,故"心"又有中央、中心、中间部位等义。对该词进行成分分析可以表示为:

心=[+脊椎动物][+器官][+血液][+动力]

=[+意识形态][+人类][+思维活动]

=[+具象][+处所][+居中]

在英语中,"heart"一词看上去似乎与汉语的"心"同义。下面是对"heart"一词的成分分析:

heart=[+ORGAN][+PUMPINGTHEBLOODAROUND][+CHEST]

=[+ACTIVITIESOFHUMAN][+HUMAN]

=[+APLACE][+CENTRE]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汉语"心"和heart的语义几乎完全重合。在作品HeartofDarkness中的heart有两层含义:①指的是非洲腹地的意思。②人心。在两个词语义完全重合的背景下,用心来翻译heart,使得译文接受者更容易理解原文的含义,符合中文的语言风格和用语习惯。如此以来,即使是不懂英文的读者看到中文汉字"心"的时候内心产生的效果才会和国外读者看到"heart"的时候产生的效果一样,这也就是"媒"的作用。

4.3"讹"的含义

杨晓琼认为林纾在译哈葛德小说《三千年艳尸记》里面的这段话是为达到引导读者进行想象而故意采用的"讹"的手法。钱钟书先生对"讹"这样解释道,一国文字必然无法等同于另一国文字,译者对原文的理解水平以及译文风格跟作品的内容和形式之间也不会完全等同,因此,很明显"讹"是因为两种语言的不对等而造成的无法避免的情况,人为做成的并不能称之为"讹"。故我们并不能把林纾在译哈葛德小说《三千年艳尸记》采用的这种手法称之为"讹"。这种冲突的认知过程可以从认知语言学基于"图式与例示"(schema-instance)关系的语言知识表征模式来理解。Taylor指出,(储存在心理词汇中的)词的概念与(某使用事件中的)词的所指是图式与例示的关系(Taylor2002:72)。下图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具体语言单位间的图式-例示关系:

图一

图式描写组织的型式,本身不负责实际的语言表达,只起到范畴化的作用,提供一个表达被范畴化为一个型式的合格例示所需要的最小规定性特征。把[A]是A语言的表达,而[B]和[C]则是B语言翻译过来的译文。比如像我们说的"hit"这个单词,我们翻译过来可以是轻轻地打,也可以是妩媚地打当把抽象名词翻译成具象名词的时候,为了符合当时的语境,难免会做出增删的行为,而造成"讹"的局面。当做是就类似于我们上文所举出的关于brilliance和晚霞的翻译相似,为了把brilliance这个抽象名词翻译过来,我们把它具象成为晚霞的意思,从而也会造成"讹"的局面。

结语:

“化境论”形容的是译者通过自身对原作品的感知,用自己的文笔跨越两国之间语言与形式的差异去实现两国语言的完美对等。而本文通过对其"诱""媒""讹""化"四大构成要素的语义成分分析,为读者带来这四大构成要素的具体理解。从《黑暗的心》的文章具体出发,我们发现由于两国语言之间没有完美的对等现象,词义之间必然存在差异,这些差异或激发读者对原文的好奇心,或成为原文与译文之间对接的桥梁,帮助读者理解原文。此外,从认知语言学基于"图式与例示"(schema-instance)关系的语言知识表征模式我们也可以知道,当我们翻译抽象单位为具体单位的时候,为了表达清楚语义,化抽象为具体的时候,难免会对原文有所删减增添,这也就是"讹",在"讹"的基础上从而达到"诱""媒"的效果。而为了追求“化”的境界,表达清楚语义也是必然的第一步。而做出了增添删减也就无法实现“化”了。因此本文认为"诱""媒""讹""化"四大构成要素之间本身就存在矛盾关系。我们只能借用"诱""媒""讹"去不断追求“化”的境界。

参考文献

[1]束定芳.认知语言学在中国的引进与发展.外语教学与研究.2018

[2]刘丹欧,刘靖.“化境论”视域下《肖申克的救赎》字母翻译赏析.海外英语.2018

[3]薄振杰.“化境论”的认知阐释.外语学刊.2015

[4]张晓莉.语义成分分析法述评.高教学刊.2016

[5]杨晓琼.“讹”之为“诱”,“化”之为“媒”———重读《林纾的翻译》,安徽师范学院学报,2014

[6]颜红菊.认知视角下的语义成分分析法.湖南大学学报.2009

[7]王家年.文学隐喻的认知基础——以《黑暗的心》为例,时代文学.2008

[8]石毅.成分分析法与词义对比.中央民族大学学报.2002

[9]钱钟书.管锥编[M].北京:中华书局,1979.

[10]钱钟书.谈艺录[M].北京:中华书局.1984a.

[11]钱钟书.林纾的翻译[A].翻译论集[C].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b.

[12]钱钟书.翻译术开宗明义[A].翻译论集[C].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c.

作者简介:王海蒙(1995.07-),女,重庆人,硕士在读,单位:桂林电子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英语笔译专业,研究方向:英语笔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