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农业动物疫病应急反应体系问题及对策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09-09-19
/ 2

湖北省农业动物疫病应急反应体系问题及对策研究

黄勇陶建平

黄勇,陶建平(华中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湖北武汉430070)

作者简介:黄勇,华中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基金项目:湖北软科学“湖北农业动物疫病公共风险与应急管理体系建设研究”(2007AA401B21)

摘要:从近几年湖北省在应对各种突发的农业动物疫病的情况看,湖北省在对农业动物疫病的防控过程中,仍然存在反应滞后、防控工作基础薄弱等问题,基于此本项研究具体提出以下几点建议来加强湖北农业动物疫病公共风险应急管理体系建设:①要积极推进兽医管理体制改革,理顺湖北省的兽医管理体制;②推行健康养殖,转变畜牧业生产方式;③加强基础免疫工作,确保重大动物疫病免疫密度和免疫质量;④借鉴先进畜牧业国家经验,完善赔偿制度,保障动物疫情应急处理;⑤依法制疫;⑥加强疫病监控,科学安排扑灭计划。

关键词:动物疫病;问题;对策

湖北省地处长江以南和以北地区,既是农业大省,也是畜禽养殖大省。近几年来,随着湖北省畜牧业的不断发展与壮大,农村畜禽养殖户日益增多,畜禽饲养的密度大大增加,加之国际国内贸易的繁荣和我国畜禽及其产品流通的加快,使外省的动物疫情近几年也开始在湖北省传播,由于这些农业动物疫病传播速度非常惊人,导致湖北省近十年以来每年都有一定数量的畜禽病死或被扑杀,使众多养殖户损失惨重,给湖北省的经济社会发展带来非常大的不利影响,以湖北省的农业动物疫病的防控为研究对象,针对其存在的问题,提出完善湖北省农业动物疫病防控体系构建的政策建议,对于今后湖北省预防和控制未来可能突发的农业动物疫病,保持湖北省的经济社会稳定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1湖北省农业动物疫病应急反应体系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

从近几年湖北省在应对各种突发的农业动物疫病的情况上看,湖北省在对农业动物疫病的防控过程中,存在反应滞后、防控工作基础薄弱、应急反应机制运转不顺畅、技术支持能力不足、监测体系建设起步较晚等问题,具体而言,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①湖北省基层动物疫病防疫工作基础底子薄。湖北省基层动物疫病防疫工作基础底子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基层动物防疫机构不健全、体制不顺、设施落后,一些地方借政府机构改革撤并基层防疫机构和裁减防疫技术人员。如湖北省在推进乡镇机构改革时,在2004年就进行了农技服务的市场化改革,但改革之后的湖北省基层技术人员大大减少,致使农技服务受到了较大的影响,防疫工作明显削弱。二是基层防疫队伍人员文化素质较低,大专以上文化程度很少,并缺少培训学习、提升疫病防控水平的机会。三是湖北省的约30%的县级畜牧兽医机构因为缺少必要的预防、诊断、检疫和监测手段,所以不能开展正常的农业动物疫情应急反应,不能有效开展工作。可以说,湖北省的基层动物疫病的防治、监管及应急反应还存在一定程度上的隐患。

②湖北省动物疫情应急反应机制运转不畅。湖北省动物疫情应急反应机制运转不畅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目前湖北省动物疫情测报技术和手段落后,信息采集点少,从而导致全湖北省的农业动物疫情报告统计周期长,数据统计缺乏时效性,不能及时反映动物疫情动态,难以进行早期预警;二是隔离、扑杀、无害化处理的快速处理设施设备明显缺乏,难以满足大规模动物疫情处理的需要;三是湖北省的动物防疫统一指挥调度、疫病诊断等应急反应机制不够完善,整个疫区还没有完全建立动物扑杀评估和补偿机制,不能快速集中人力、物力和财力采取相应的应急处置措施、迅速而有效地控制和扑灭疫情;四是缺乏各部门和地区间的信息交换和组织协调机制,动物防疫和畜产品安全管理职能分散在多个政府部门,政出多门、协调困难,致使对动物疫情的防控不能落实;五是尚未建立动物疫病防疫物资储备制度,不能满足应对重大、突发动物疫情的需要。

③动物疫情应急处理没有相关技术力量的支持。当前我国国家级和省级动物疫病诊断实验室安全级别普遍较低,不能开展重大动物疫病的病原分离、监测等工作。各级畜牧兽医站、兽医卫生监督所附属实验室除了疫病诊断、动物产品检疫外,还进行诊断液的开发、疫苗的研制生产,但缺乏实验室设备和必要的二、三类疫病临床诊断试剂,使一些兽用生物制品生产企业的生产条件还不能达到GMP标准。

④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体系建设刚刚起步。现代动物疫病学发现有一大部分动物疫病源是由陆地野生动物,季节性迁徙的候鸟传播的。而湖北省地处亚热带,位于典型的季风区内,全省除了高山地区外,大部分地区为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光能充足,热量丰富,无霜期长,降水充沛,雨热同季,不仅大量野生动物迁徙到此,而且还是候鸟季节南北迁徙重要通道,野生动物疫源疫病传播的几率甚高。但是湖北省对陆生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的监测才刚刚起步,亟待加强,主要表现在监测站点布设有限、野外监测站点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以及野生动物疫源监测水平较低,因此,湖北省进行及时、有效的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的预警仍然还需相当长的时间。

2完善湖北省农业动物疫病应急管理体系建设的政策建议

面对诸如“SARS”等这类非典型危机对社会的冲击,湖北省应根据本省畜禽产业发展与公共卫生安全的要求,采取各种措施不断完善和努力构建适合湖北省的农业动物疫病应急管理体系,以降低疫情的经济社会风险、保障公共卫生安全。为此我们提出如下几点完善湖北省动物疫情应急反应体系的思路和实现路径。

①要积极改革兽医管理体制,理顺湖北省的兽医管理体制。湖北省的兽医管理体制究竟应采取何种形式或模式,尚需进一步探讨。但眼下湖北省急需借鉴和参考国外发达国家成熟的经验和做法,改革湖北的兽医管理体制,具体应做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一是使全省的动物防疫监督机构名称、性质和职能统一,二是建立并完善湖北省的官方兽医制度。三是整合湖北省的兽医资源。只有将湖北省内现有的科研、教学和各级防检疫工作机构等的人力和物力资源进行整合,形成一股巨大的合力,才能提高湖北省对农业动物疫病的防控能力。总之,整合是方向。

②推行健康养殖,转变畜牧业生产方式。在当前突发性的重大动物疫病防控的严峻形势下,湖北省将不得不改变传统的畜牧业散养模式,努力发展规模适度的现代畜牧业。具体而言主要应做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一是提高财政支持力度,努力提高养殖小区的动物疫病防控基础设施水平,不断提高养殖小区的动物卫生水平;二要加大对一些较大的养殖户的培训和扶持力度,提高其动物疫病防控能力,使其逐步成为动物疫病防控的主要力量;三要对散养农户实施休养制度,引导防疫技术水平落后的散养农户在诸如禽流感之类的重大动物疫病易发季节实施休养,与此同时,省市各级政府应该按照休养期间的收入不低于养殖期间收入标准给予一定的补贴。

③加强基础免疫工作,提高重大动物疫病的免疫质量。要实现对各种畜禽病的全方位控制的目标,主要应做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一是要充分发挥以华中农业大学、湖北省农科学院等省内重点农业科研院所的技术研发优势,不断支持其进行重大免疫技术方面的研究,特别要支持其有针对性的对动物疫苗进行开发和研究,以保证湖北省能提高各种动物疫苗的效果;二是提高对免疫工作的投入,特别是对基层动物检疫部门的人员和免疫支出投入;三是重点扶持或引入几家大规模的疫苗生产企业,提升疫苗的科技含量和生产能力;四是在基础免疫水平很高的地区,在加强疫区封锁的情况下,逐步探索在威胁区仅实施扑杀而不实施强制免疫的技术措施。

④借鉴国外的经验,完善相关赔偿制度,保障动物疫情应急处理。在动物疫情应急处理时,扑杀疫区动物是必不可少的措施,但这必然给养殖农户及相关企业造成重大损失。因此,为控制疫情在对发病动物进行扑杀时,政府必须借鉴发达国家的动物扑杀赔偿制度上的经验对农户和养殖企业进行一定的补偿,。近几年虽然湖北省对在疫区采取的动物扑杀行动也进行过补偿,但这种扑杀赔偿还具有临时性质,还没有形成制度,不是很规范,目前湖北省的重大动物疫病损失补偿工作刚刚起步,相关配套政策、措施以及运行机制还需要不断的完善。

⑤依据法律来防制农业动物疫情。依法制疫的原则和目标应是确保国家或地方动物疫病防制不出现人为性失败,保证重大动物疫病在最短的时间内被通报、扑灭或净化、根除,最大限度地保护养殖者的利益,确保所有畜禽产品符合有关卫生质量标准。要达到以上目标具体应做以下几方面的工作:1.建立健全湖北省的农业动物防疫法律法规体系,做到有法可依。2.依法制定重大动物疫病控制的中长期规划,使得湖北省的农业动物疫病防治工作有目标,在消灭和控制重点动物疫病时将更有计划。

⑥加强疫病监控,科学安排扑灭计划。各级地方政府在围绕湖北省的宏观控制计划和整体规划的基础上,应积极地制定区域控制和扑灭计划,具体而言可按以下几步来实施:一是要严格疫病监测制度。主要是为了使扑灭行动遵循严格的疫病流行学规律。二是严格推行疫情区域化管理和畜禽产品市场准入制度。在这方面,湖北省可以借鉴美国的经验,实行“无特定动物疫病地区”制度,严控疫病动物产品的流动,认真开展湖北省的“无规定疫病区”建设。这对于提高湖北省各种畜禽产品的安全度以及促进畜禽产品的出口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如欧盟曾经对山东熟肉制品出口的解禁就得益于山东省实施“无特定动物疫病地区”制度。三是国家、地方和养殖企业(包括家庭养殖户)三方在疫情防控上加强协同性,从而达到提高疫病监控和扑灭的有效性和及时性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包红梅.禽流感的诊断技术与防治措施[J].中国兽医科技,2003,33(4):75-79.

[2]陈福勇.防控禽流感[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4.

[3]黄伟忠.我国动物检疫管理怎么改?[J].中国牧业通讯,2003,17:5-26.

[4]高俊才.大力支持畜牧业发展[N].农民日报,2006-07-19.

[5]刘秀梵.兽医流行病学[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0.

[6]夏咸柱.加强动物疫病防治保障人类健康和畜牧业可持续发展[A].第二届中国畜牧科技论坛论文集[C].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