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困地区高中数学教学生活化探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09-10-20
/ 2

贫困地区高中数学教学生活化探究

李德军(巧家县第一中学,云南巧家654600)

关键词:贫困地区;数学教学;生活化

注重数学知识与实际的联系是基本教学理念之一,特别是贫困地区,教育落后,尤其对数学认知水平差,因此,在内容上强调联系生活和学生实际,在方法上强调探索和实践活动,实现课程生活化和实用化,能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是自然的也是必然的,进而激发学生对数学的亲切感。在高中数学课堂中如何开展生活化教学,促进学生书本知识向实践能力的转化。《新课程标准》在“总体目标”中指出: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要使学生能够“初步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去解决日常生活和其他学科学习中的问题”.也就是说学生要能够运用数学的方法观察现实世界,分析研究各种具体现象,并加以整理组织,以发现规律,达到能把实际问题实现“数学化”的目标.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本文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一些体会和做法:

一、让课本中的背景材料发挥它应有的作用

人教版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必修)《数学》(以下简称“教材”)在每一章的开始都给出了本章内容的背景材料.但有些老师会认为本章内容还没有学习,章前的实际问题还没法解决而忽略这些难得的素材,直接进行教学.最后至多把背景材料当作一道应用题来解决,这种处理方法包含着许多应试的成分,使背景材料失去了应有的价值.正确的方法是学习本章内容之前让学生认真阅读背景材料,带着疑问学习本章内容,使学习有了目标和意义,不再仅仅是为了考试而学习.让学生在逐步深入的学习过程中寻找问题的答案,最终用所学的知识解决这一问题.背景材料的使用应贯穿本章学习的始终.

二、公式、例题、习题可以被改造成实际问题

“学以致用”,是学习的目的,也是巩固所学知识的重要手段。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我们教师往往比较重视学生解题技巧的训练,而忽视了学情分析,远离了学生的生活,远离了学生的实践,当学生面对联系生活的题目时会显得束手无策,学生的实际运用能力并没有与之成正比,学生的创新意识没有得到培养,创新能力也没有得到提高。事实上教学的过程是一个“还原生活”的过程。我们的教学活动内容应扎根于现实生活,让学生将学到的知识运用到生活中解决实际问题,从而将所学的知识转化为能力。在进行几何平均数和算术平均数大小关系的教学时,我设设计了一个实际问题:一台坏天平,两臂长不等,其余均精确.某人用这台天平称物体的质量,将物体放在左右两盘内各称一次,取两次称量结果之和的一半作为物体的质量.问他得到的是物体的真实质量吗?为什么?

又如教材习题6.2第3题:已知a,b都是正数,求证:当且仅当a=b时等号成立.使用作差或作商很容易证明.但对于其中的调和平均数和算术平均数的比较大小的部分,可以设置这样的情境:两位汽车司机两次共同到同一家加油站加油,张先生每次都加a升油,李先生每次都加价值b元钱的油.两次油价不同,问两位先生加油的平均价格哪个较低?为什么?这两个问题所包含的数学模型正是所要证明的两个不等式,但是实际问题比起单纯的证明题更加生动有趣.学生更容易接受.

三,数学概念生活化

有些数学概念,理解起来往往比较抽象。我们知道数学是一门自然科学,是对自然现象及规律的高度浓缩。因此很多数学概念就是建立在一些自然规律的基础之上。在生活中都能找到它的模型。

例如:我在给高一同学将映射的象和原象时,首先给出课本中抽象的概念映射、象、原象。于是就引导学生在生活中找一个与之类似的模型。很多同学都能说出一个。但都不够形象准确地表达这三个概念。于是我教大家观察教室外的一棵树,当太阳光照射它时就形成映射,进一部的探讨发现,树叶就是原象,影子就是象。大树的多片叶子可能只对着一个影子,而一片叶子却不可能有多个影子。这正是诠释了映射的核心所在。

四.作业布置生活化

如果说课堂教学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阵地,那么学生的作业应该是学生学习的“助推器”,是学生成长的生长点。因此,把作业建立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的基础上,设计一些与学生生活有关的作业,引导学生动手、动脑、自主探究数学问题,从而使所学的知识得到拓展与延伸,同时体会到数学的应用价值,真切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如学了分段函数的相关概念和性质后,我留了这样的作业:夏天,大家都喜欢吃西瓜,而西瓜的价格往往与西瓜的重量相关。某人到一个水果店去买西瓜,价格表上写的是:6斤以下,每斤0.4元;6斤以上9斤以下,每斤0.5元;9斤以上,每斤0.6元。此人挑了一个西瓜,称重后店主说5元1角,1角就不要了,给5元吧。可这位聪明的顾客马上说,你不仅没少要,反而多收了我的钱。当顾客讲出理由,店主只好承认了错误,照实收了钱。同学们,你知道顾客是怎样晓得店主坑人的吗?请说出理由?

作业的布置应让学生从书本中跳出来,从题海中跳出来,走向社会,走向生活,作业生活化可以让学生体会到数学的实用性和趣味性,形成教师乐于教、学生乐于学的和谐、融洽的教学氛围,拓展了学生的思维,提高了学生的科学素养。

高中数学教学应回归“生活化”,使学生体验数学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作用,数学与日常生活及其他学科的联系,促进学生逐步形成和发展数学应用意识,提高实践能力,拓展学生的应用视野,大大提高学生学习数学兴趣。

五、引导学生发现身边的数学

教学中随时随地和学生一起关注身边的数学,感受数学就在我们的身边.在进行立体几何的教学中,教室的空间就是一个绝好的教具,在学习线线关系、线面关系、面面关系时,每次都是学生先找出两个元素平行、垂直、相交的例子以及他们的夹角.在研究平面几何的定理在立体几何中是否还成立时,遇到了这样一个问题:定理“平面内如果一个角的两条边分别和另一个角的两条边相互垂直,那么这两个角相等或互补.”改成“如果一个二面角的两个半平面分别和另外一个二面角的两个半平面垂直,则这两个二面角相等或互补.”是否成立?在黑板上画图解释这一问题效果很差,但是同学们发现教室的门与墙壁构成的二面角和地板与教室间的隔墙构成的二面角恰能构成符合题意的两个二面角,由于门可以开合而保持这种垂直关系,也就是其中一个二面角可以是任意角,因此第二个命题是错误的.借助身边的数学弥补了常规媒体的不足也启发同学们去主动发现和研究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为了培养同学们学习数学的兴趣,我在班内开辟了一个小小的论坛,没几天我就发现大部分同学对生活中的数学有着浓厚的兴趣.一位同学提出了一个有关折纸的问题摆下擂台,其他同学争相打擂.学校召开运动会,我趁机组织同学们讨论推铅球怎样用力才能推得更远,为什么出手时以45°角斜上抛最好;长跑时为什么沿着弯道的切线抢道路程才最短…….研究身边的数学简单易行却能发现深奥的数学原理,这大大激发了同学们学习数学的兴趣.

六、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的“神奇”

数学方法的严谨和巧妙离开了人们的生活经验是难以被人们感受到的,因此我们需要给抽象的数据和公式赋予实际的意义才能让学生体会数学的神奇和数学的美.在学习等概率事件时,课前故意信心十足的猜测班内至少有两个同学生日相同.通过计算得出人数大于60人的班级至少有两人生日相同的概率几乎是1的时候同学们感到数学的确很神奇.学习等比数列之前给出国际象棋发明人要求国王奖赏麦粒的故事,同学们并不能感受到所需的麦粒的总数究竟有多大,如果估算出这些麦粒的质量,让同学们通过计算得出把这些麦粒装进麻袋排成一队将绕地球好几圈的结论,他们才会为这个数字的庞大而吃惊.

数学是高度抽象的学科,但是数学源于现实世界的生产生活,因此数学的高度形式化背后蕴含着丰富的实际背景.面对课本上抽象的符号、公式,学生容易产生心理疲劳,如果老师处理不当还会造成学生“怕数学”、甚至“烦数学”,数学学习成了沉重而无奈的负担.因此我们在教学的时候不妨给枯燥的数学公式套上一身生动有趣的生活化的外衣.这样既能让数学显得更加丰富、饱满、实用,还能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长期坚持下来对于培养学生“用数学”、“做数学”的意识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都大有裨益.

参考文献

[1]傅道春〈〈新课程中教师行为的变化〉〉

[2]丁向阳〈〈成功学读本〉〉

作者信息:

李德军通信地址:云南省巧家县第一中学

邮政编码:654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