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ICU综合征的护理体会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3-12-22
/ 1

浅谈ICU综合征的护理体会

张爽

张爽(辽宁省营口市中心医院ICU病房辽宁营口115002)

【中图分类号】R47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5085(2013)18-0297-01

【摘要】ICU病房做急危重症患者的治疗基地,提供了最先进的技术设备和治疗手段,与之相伴的是紧张环境相关的患者精神应激,对ICU病房莫名的恐惧,是一种心理上的消极影响。本文通过对ICU综合征的产生原因,护理办法等进行解析,希望能对研究ICU综合征起到点滴作用。

【关键词】ICU综合征沟通监护观察

一、ICU综合征产生的原因

1、感官紊乱:主要改变是视、听觉紊乱,病室嘈杂,患者终日看到的是医护人员忙碌的身影,紧密罗列的大、中、小型监护设备,此起彼伏的报警信号,昼夜不灭的灯光,这些紧张的气氛造成了患者心理超负荷,加之病痛的折磨,易发生精神崩溃。

2、睡眠剥夺:睡眠被剥夺在ICU综合症中起一定的作用。试验证明,睡眠被剥夺2—5天,会出现焦虑、多疑、定向力障碍、谵妄等精神症状[2]。

3、肢体被约束,限制活动:入住ICU患者,大多带有多种导管。为了防止导管和引流管被意外拔出,患者通常取被迫卧位,双手乃至双脚被约束,如患者对此缺乏足够理解或或护士告知不利,患者会产生抵触心理,消极应对,无安全感。

5、药物因素:在ICU中使用药物常可产生明显的精神毒性作用,如麻醉药(丙泊酚)、镇痛药(芬太尼、哌替啶、吗啡)、广谱抗菌药物联合用药,另外茶碱类、皮质类固醇类、硝普钠也可引起精神症状[3]。

二、预防措施

1、术前或转入ICU前,通过访视,对将要转入ICU的患者进行宣教,将ICU的内部环境、规章制度、入住ICU的必要性、目的及意义对患者做一个全面的讲解,取得理解。这样,可以减轻患者对术后所要经历的一切恐惧心理,减轻其心理负担,也可以掌握患者的第一手信息,做好预判。还有一个优势就是让患者认识相关的护理人员,消除入住后的陌生感,得到一定的情感慰藉。

2、入住ICU后的预防措施:营造轻松的治疗护理氛围,健立良好的医患护患关系。护士应用简单易懂的语言向患者讲解相关疾病知识,使患者认识到入住ICU是对自己有帮助,有益处的,并不是自己命在旦夕。对疾病有了正确认识,心理压力自然减轻。

三、护理方法

1、严密观察病情

早期积极探察可能引起精神障碍的各种因素,尽可能发现先兆,力求早期治疗,早期护理干预。每天的治疗和处置期间关注患者的心理及生理变化,对药物反应的观察须仔细耐心。一旦发生不良反应,要及时、恰当的救治。

2、做好基础护理

ICU属无陪护隔离病房,患者的一切护理措施均由护理人员施行。在具体工作中,要注意保护病人的隐私,给予足够的尊重,可以减轻患者的不安和焦虑,让病人感到自己被尊重,被重视。根据具体情况,灵活应用约束措施,并且要想办法让患者理解“约束”一种是保护措施,避免让患者产生被漠视,被侵犯的感觉。

3、改善监护环境

医护人员要熟练掌握各种仪器设备的使用知识与正确操作流程,避免不必要的噪声及报警。工作人员在交谈时,不要喧哗,避免在病人面前谈及病人的病情。处理报警信息时,反应迅速但不要慌张。在实施抢救时,要尽量用隔帘、屏风等遮挡其他病人。一是避免纷扰的抢救场面给病人带来干扰,二是有病患死亡,对于清醒患者来说也是一种精神打击,加重恐惧。

4、加强与患者的沟通

1)良好的沟通是一门艺术:通过与患者的沟通、交流,赢得患者的信任与尊重。

2)鼓励家属参与心理护理:家属探视是缓解患者焦虑的有效措施,增加患者信心,减轻孤独恐惧感,取得情感支持。患者家属的安慰是护理人员所不能替代的。

5、增加患者舒适度

1)及时有效的镇痛:目前ICU治疗中,镇痛镇静治疗已经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安全有效的处理患者因各种原因产生的疼痛,可以增加治疗的顺应性。疼痛得到了控制,焦虑与痛苦都会大幅减轻。

2)合理约束:合理放置约束带,适当的衬垫,应用人力或机械按摩,减少病人的不适与烦躁。但对于精神状态明显异常的患者禁用约束治疗,酌情使用药物更有效。

3)保障睡眠:尽量维持患者正常的生物钟,避免紊乱,减少休息时间段的处置操作,保障患者每夜至少2—3小时的睡眠时间。如操作不可避免,那么动作要敏捷、轻柔,重要的是提前唤醒与告知,防止患者受到惊吓。

四、小结

ICU综合征的发生在重症监护治疗中呈上升趋势。解决此问题并不是朝夕的事情,需要医护、病人、家属的共同努力。对我们医护人员来说,只有怀着一颗真诚的心,才能更好地为ICU患者服务,减轻他∕她们的痛苦,任重而道远,希望我们这些ICU工作者能以百分百的精力去投入这项工作中。

参考文献

[1]王志红,周兰珠.危重症护理学.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3.165-179.

[2]罗红.术后ICU患者精神障碍相关因素的分析.中国现状医学杂志2003.13(15):30-31.

[3]俞森洋.危重症监护学.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1996.662-6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