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治疗急性心肌梗塞60例疗效观察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6-11-21
/ 2

临床治疗急性心肌梗塞60例疗效观察

徐洁

(江苏省海安县曲塘中心卫生院江苏海安226661)

【摘要】目的:通过对急性心肌梗塞患者综合治疗、观察、总结、评价疗效,探讨临床价值。方法:对60例急性心肌梗塞患者采用综合治疗,连用10~14天为1个疗程,评价疗效。结果:显效率83.33%,好转率10.00%,总有效率93.33%。结论:临床采用多种方法即再灌注心肌治疗(溶栓疗法)、抗血小板聚集治疗、抗凝治疗、调脂治疗、ACEI或ARB、抗心肌缺血药物等综合治疗急性心肌梗塞,疗效满意,并且安全可靠。

【关键词】急性心肌梗塞;治疗;疗效

【中图分类号】R54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1752(2016)33-0091-02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生活节奏加快,各种竞争压力增大;生活水平的提高,高热量、高脂肪食物增多,导致高血压病、糖尿病、高脂血症的患病人数在增加,加之不良生活习惯:抽烟、熬夜等多种原因,心血管疾病发病率逐年增高。我院于2012-2015年以来,收治60例急性心肌梗塞患者,取得较好疗效,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对象

60例中男38例,女22例,年龄42~92岁,平均年龄(65±10)岁;均为本院心内科住院患者;发病1~12小时35例,12~24小时10例,24~48小时8例,48小时以上7例。既往有高血压病48例,糖尿病20例,高脂血症16例,有以上二种疾病者(即高血压病合并糖尿病,或高血压病合并高脂血症,或糖尿病合并高脂血症)24例,有三种疾病者(即既有高血压病,又有糖尿病、高脂血症)6例,三种疾病均无者12例;有抽烟者21例;有脑梗塞者21例;有心功能衰竭者18例;肥胖者32例。全部病例均按照8版《内科学》规范的诊断标准,即持续性心前区胸骨后压榨性闷痛,有濒死感;心肌酶谱中肌钙蛋白阳性,CK和CK-MB升高;心电图中ST段抬高或非ST段抬高型,即ST段明显压低。需要特别说明,急性心肌梗塞在极早期有可能心肌酶谱正常、心电图无ST段明显抬高或压低。若有典型压榨性胸痛,须10分钟监测心肌酶谱、心电图一次,一旦确诊急性心肌梗塞,立即作相应处理。

1.2治疗

1.2.1急性期治疗。(1)对于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若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相邻导联ST段抬高(胸导联≥0.2mv,肢导联≥0.1mv),发病24小时内,予尿激酶150~200万u,半小时内静滴结束。注意既往有发生过出血性脑卒中,6个月内发生过缺血性脑卒中或脑血管事件;中枢神经系统受损、颅内肿瘤或畸形;近期有活动性内脏出血;未排除主动脉夹层;入院时严重且未控制的高血压或慢性严重高血压病史;目前正在使用治疗剂量的抗凝药或已知有出血倾向;近期创伤史,包括头部外伤、创伤性心肺复苏或较长时间的心肺复苏;近期外科大手术;近期曾有在不能压迫部位的大血管行穿刺术等情况下禁忌行溶栓。根据心电图抬高的ST段2小时内回降>50%,胸痛2小时内基本消失,2小时内出现再灌注性心律失常,血清CK-MB酶峰值提前出现等间接判断血栓是否溶解。对于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塞,禁忌溶栓。(2)抗血小板聚集药物,在早期尽快使用,阿斯匹林0.3嚼服,每日一次,连续三天,硫酸氢氯吡格雷0.3,每日一次,连续三天,三天后改为阿斯匹林0.1,每晚一次,硫酸氢氯吡格雷75mg,每日一次。(3)抗凝治疗,给予低分子肝素钙4100u,皮下注射,每12小时一次,连续应用五天,注意监测凝血功能,以及皮肤是否有瘀斑,牙龈是否有出血。

1.2.2监护和一般治疗。(1)休息,早期以卧床休息为主。(2)吸氧,对于呼吸困难和血氧饱和度降低者,早期持续或间断吸氧。(3)β受体拮抗剂,常用美托洛尔6.25mg,每日一次,逐渐递增,使静息心率降至55~60次/分。注意Ⅳ级心功能、低心输出量状态、心源性休克、PR间期>0.24S、二度或三度房室传导阻滞、哮喘发作等禁用。(4)硝酸酯类药物,心绞痛发作时,可舌下含服硝酸甘油,每次0.5mg,必要时每间隔3~5分钟可以连用3次,若仍无效,可静脉应用硝酸甘油,以5~10ug/min开始,持续滴注,每5~10分钟增加10ug/min,直至症状缓解或出现明显副作用(头痛或低血压,收缩压低于90mmHg或相比用药前平均动脉压下降30mmHg),200ug/min为一般最大推荐剂量。建议静脉应用硝酸甘油,在症状消失12~24小时后改用口服制剂。如单硝酸异山梨酯40mg,每日二次。(5)调脂治疗,一般选用他汀类。如辛伐他汀20mg,每晚一次,或瑞舒伐他汀10mg,每日一次。(6)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如卡托普利6.25mg,每日二次,在24~48小时逐渐增加到目标剂量。如不能耐受ACEI,可考虑给予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如缬沙坦40mg,每日一次。(7)抗休克治疗,予右旋糖酐,葡萄糖液静脉滴注,多巴胺升压,硝酸甘油扩血管。(8)抗心律失常,发生室颤或持续多形性室速时,尽快采用非同步直流电除颤或同步直流电复律。一旦发现室性期前收缩或室速,立即用利多卡因50~100mg静脉注射,每5~10分钟重复1次,至期前收缩消失,或总量已达300mg,继以1~3mg/min的速度静脉滴注维持。如反复发作可用胺碘酮治疗。对缓慢性心律失常,可用阿托品。(9)因本院条件有限,不能进行PCI,而对于溶栓治疗后仍有明显胸痛,抬高的ST段无明显降低者,应尽快到有条件医院进行冠状动脉造影,如显示TIMIO-Ⅱ级血流,说明相关动脉未再通,宜立即施行补救性PCI。溶栓成功后有指征实施急诊血管造影,必要时进行梗死相关动脉血运重建治疗,可缓解重度残余狭窄导致的心肌缺血,降低再梗死的发生;溶栓成功后稳定的患者,实施血管造影的最佳时机是3~24小时。

2.标准与结果

2.1疗效评定标准

显效:心前区疼痛缓解,抬高的ST段在溶栓2小时内下降达50%;好转:心前区疼痛减轻,抬高的ST段在溶栓2小时内未下降达50%;无效:心前区疼痛无好转,甚至加重,出现休克、心功能不全、心律失常。

2.2治疗结果

显效50例,占83.33%,好转6例,占10.00%,无效4例,占6.67%。

3.讨论

通过以上观察,急性心肌梗塞的治疗在于早期明确诊断及对于ST段抬高型急性心肌梗塞尽早溶栓,非ST段抬高型,即ST段明显压低型亦即心内膜下心肌梗塞尽早抗凝及抗血小板聚集。各种治疗之间有协同作用。紧急溶栓,促使梗塞的冠状动脉再通,防止心肌缺血,坏死,最终阻止无法逆转的损害;抗血小板聚集药物中阿斯匹林通过抑制环氧化酶和血栓烷A2的合成从而抑制血小板聚集,为不可逆的抑制环氧合酶的合成;硫酸氢氯吡格雷通过选择性不可逆的血小板二磷酸腺苷(ADP)受体而阻断ADP依赖激活的血小板糖蛋白Ⅱb/Ⅲa复合物,有效减少ADP介导的血小板激活和聚集,与阿斯匹林联合应用可以提高血小板疗效;低分子肝素具有强烈的抗Xa因子及Ⅱa因子活性的作用,并且可以根据体重和肾功能调节剂量,皮下应用,不需要实验室监测;β受体拮抗剂,能抑制心脏β肾上腺素能受体,减慢心率,减弱心肌收缩力,降低血压,从而降低心肌耗氧量和改善缺血区的氧供需失衡,缩小心肌梗塞面积,减少复发性心肌缺血、再梗死、室颤及其他恶性心律失常,对降低急性期病死率有肯定的疗效;硝酸酯类药物为内皮依赖性血管扩张剂,降低心脏前负荷,并降低左心室舒张未压,能减少心肌需氧和改善心肌灌注,降低心肌耗氧量,改善左心室局部和整体功能。此外,硝酸酯类药物可扩张正常和粥样硬化的冠状动脉,缓解心肌缺血;他汀类调脂药物在急性期应用可促使内皮细胞释放一氧化氮,有类硝酸酯的作用,远期有抗炎症和稳定斑块的作用,能降低冠状动脉疾病的死亡和心肌梗塞发生率;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有助于改善恢复期心肌的重构,减少心肌梗塞的病死率和充血性心力衰竭的发生。

纵上所述,综合治疗急性心肌梗塞,疗效确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