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单纯性小肠梗阻的放射诊断路径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8-12-22
/ 2

分析单纯性小肠梗阻的放射诊断路径

姚倩

(无锡市锡山人民医院鹅湖分院;江苏无锡214100)

【摘要】目的:分析单纯性小肠梗阻的放射诊断途径。方法:以2017年1月至2018年7月本院收治的53例单纯性小肠梗阻患者视为调查对象,对其放射诊断路径予以分析,明确放射诊断中单纯小肠梗阻的发病原因、发病位置以及性质特点等。结果:腹部X线诊断方式下,临床诊断确诊率为96.23%。患者多存在血压降低、皮肤弹性较差等临床症状。腹部X线诊断下,肠腔气柱渐高征,立卧位下肠曲形态发生转变,小肠呈现出半月形、短拱形以及倒U型状态。部分患者单纯性小肠梗阻病例能够看到多处粘连,且处于大网膜、腹壁以及小肠之间,粘连位置没有形成其他梗阻点。结论:单纯性小肠梗阻放射诊断与临床诊断的融合,有助于提升临床诊断确诊率,明确患者的病灶位置、性质特点等,对患者进一步的临床治疗能够提供有效依据。

【关键词】单纯性小肠梗阻;放射诊断;临床诊断

[中图分类号]R2[文献标号]A[文章编号]2095-7165(2018)16-0299-01

肠梗阻指的是肠管内容物难以有效通过,进而出现阻塞的症状。单纯性小肠梗阻具有发病较急,病情变化速度较快等特征[1]。单纯性小肠梗阻的发病率较高,且患者易于出现肠管功能变化的问题。发病后患者全身性生理功能紊乱,对其生命健康也会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2]。早期确诊、对症治疗,有助于避免患者症状的持续发展,对患者的预后效果也能够产生重要影响。文章以2017年1月至2018年7月本院收治的53例单纯性小肠梗阻患者视为调查对象,对其放射诊断路径予以分析,根据临床诊断的结果进行讨论,阐述内容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以2017年1月至2018年7月本院收治的53例单纯性小肠梗阻患者视为调查对象,所有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经过医学伦理学委员会批准通过。患者均确诊为单纯性小肠梗阻,腹部阵发性强烈绞痛且存在呕吐症状的患者为15例,腹胀的患者为8例,排便、排气停止的患者为30例。患者腹部具有肠蠕动,听诊检查期间可见肠蠕动增强。患者中男女各占比例为33:20,年龄范围在33-70岁之间,均数值为(37.02±2.31)岁。

1.2方法

观察患者的临床症状,如果存在肛门排气停止、呕吐或者是腹胀等临床症状,则需要排查患者是否为单纯性肠梗阻。如果患者呕吐次数较多,则需要判断是否存在高位梗阻的问题。这一类患者通常病情危急,需要快速实施放射诊断。小肠梗阻患者多会存在不同程度的腹胀症状,需要细致予以观察。如果患者出现完全性梗阻,则其排气、排便便会停止。

为所有患者实施X线片的检查,主要应用腹部立卧位片,结合不同病因所诱发的单纯性小肠梗阻患者临床特点、X线征象等进行分析。

1.3观察指标

根据患者的X线片检查结果,对患者的梗阻位置、性质及大小等进行评估与诊断。

2结果

腹部X线诊断方式下,确诊51例,漏诊2例,临床诊断确诊率为96.23%。患者多存在血压降低、皮肤弹性较差等临床症状。腹部X线诊断下,肠腔气柱渐高征,立卧位下肠曲形态发生转变,小肠呈现出半月形、短拱形以及倒U型状态。部分患者单纯性小肠梗阻病例能够看到多处粘连,且处于大网膜、腹壁以及小肠之间,粘连位置没有形成其他梗阻点。

3讨论

腹部立卧位下,能够观察到患者存在肠腔气柱高征。立位片结果提示患者梗阻点以上存在液体平面小肠曲表现,肠内具有较低的气柱,呈现出半月形、短拱形的状态[3]。在远梗阻点小肠曲内存在少量的积液,呈现出U形气柱。立卧位肠曲形态改变:小肠曲呈现出半月形、短拱形、倒U形的状态。

针对于多处粘连型而言,存在单纯性小肠梗阻症状的患者,其发病位置多在大网膜、腹壁、小肠之间。多处粘连型单纯性小肠梗阻患者,X线平片检查中具有显著特点。检查期间针对于无肠腔气柱渐高征患者而言,因为其多处存在粘连,故而肠腔通气受到较大影响。而针对于无气小肠区,则其可以基于患者的放射诊断结果进行判断。

在放射诊断单纯性小肠梗阻期间,需要对小肠曲积液、积气范围及积气的具体位置予以确定[4]。通常情况下小肠中上段、上段交界位置构成梗阻肠管,且分布在左上中腹部位置。梗阻肠管处于小肠中下与中段交界位置的情况下,多在中上部范围内。梗阻肠管处于小肠回盲部、下段梗塞肠管位置,且处于全腹部与盆腔位置。临床诊断期间,需要结合患者的积液位置、积气部分小肠皱襞形态予以判断,明确患者的梗阻部分。在小肠扩张之后,则可以通过肠腔气体对小肠内部黏膜皱襞情况予以判断。一般情况下,相较于回肠而言,空肠腔相对较宽,且存在显著性、密集型的黏膜皱襞。

数据调查研究结果显示,腹部X线诊断方式下,临床诊断确诊率为96.23%。随着患者病情的发展,患者多存在血压降低、皮肤弹性较差等临床症状。在腹部X线诊断下,肠腔气柱渐高征,立卧位下肠曲形态发生转变,且患者的小肠呈现出半月形、短拱形以及倒U型状态。在放射诊断的方式下,部分患者单纯性小肠梗阻病例能够看到多处粘连,且处于大网膜、腹壁以及小肠之间,粘连位置没有形成其他梗阻点。在实际的临床诊断中,需要结合患者的临床症状、放射学检查结果等予以综合评估。

综合上述内容,单纯性小肠梗阻放射诊断与临床诊断的融合,有助于提升临床诊断确诊率,明确患者的病灶位置、性质特点等,对患者进一步的临床治疗能够提供有效依据,建议在单纯性小肠梗阻患者临床诊断中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韦海和.脊柱外伤患者的CT及MRI影像表现及诊断价值比较[J].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2017,1(17):32-33.

[2]郑亮.MRI与CT两种影像学检查方法应用于脊柱外伤诊断的临床价值对比分析[J].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2017,1(15):12-13.

[3]高连华,李德春,雷慧宁.比较CT与MRI两种影像学检查方法在脊柱外伤诊断的临床价值[J].中国医学装备,2014,11(12):142-144.

[4]李彦.单纯性小肠梗阻放射诊断路径分析[J].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2018,2(17):73-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