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氨酶检验与B超在脂肪肝诊断中的应用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3-12-22
/ 2

转氨酶检验与B超在脂肪肝诊断中的应用分析

李小林

李小林(深圳沙河医院518053)

【中图分类号】R575.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3)23-0252-02

【摘要】目的探讨肝功检验与B超在脂肪肝诊断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10年2月到2012年12月我院收治的脂肪肝病人共100例作为观察组,同期选择在我院体检的健康人100例作为对照组,两组都进行肝功检验与B超检测。结果观察组的ALT与AST值明显少于对照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的影像诊断特点为回声不均匀(可高、可低),卫星结节,门脉期及实质期病灶增强消退,动脉期病灶弥漫性迅速增强。结论肝功检验与B超在脂肪肝诊断中的应用价值大,可有效判断发病状况与预后,在临床上可结合使用。

【关键词】肝功指标B超脂肪肝诊断

脂肪肝是由于各种原因引起过量脂肪在肝细胞内持久积聚,代谢平衡失调所致的疾病[1]。脂肪肝包括酒精性肝病和非酒精性脂肪肝两大类,当前脂肪肝的患病率居高不下,已成为一个严重危害人类身体健康的常见隐患[2]。调查显示,对健康人群普查的报道中脂肪肝发生率为3%左右,男性高于女性,对肥胖儿童和成人的的发病率比较高[3]。脂肪肝的诊断方法主要为实验室检测肝功检验。而随着影像医学的发展,B超技术的应用越来越广泛[4]。本文为此具体探讨了肝功检验与B超在脂肪肝诊断中的应用情况,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选择2010年2月到2012年12月我院收治的脂肪肝病人共100例作为观察组,所有患者都符合脂肪肝诊断诊断标准;排除胆囊炎、胆结石与胰腺疾病;患者知情同意。其中男58例,女42例,年龄22-60岁,平均41.07±11.27岁;病程1-15年,平均8.82±1.52年;有饮酒史者24例,肥胖者38例。同期选择在我院体检的健康人100例作为对照组。观察组与对照组的年龄、性别、生活习惯等资料对比均衡性一致(P>0.05)。

1.2肝功检验

两组入选者清晨空腹采取肘静脉血5ml,当日用Bayerl65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测定两组的肝功指标,包括后血清转氨酶-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和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采用速率法,采用严格的质量控制保证。

1.3B超诊断

选择采用美国的sequoia512B超诊断仪,探头频率为3.5MHz,常规检查全肝,重点观察病灶特征,记录其形状、大小、边界、位置、后方回声有无增强及其结构特征。

1.4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19.0软件统计分析,肝功指标对比采用t检验,P<0.05被认为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肝功指标对比

经过观察,观察组的ALT与AST值明显少于对照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见表1。

表1两组肝功指标对比(-x±s,U/L)

2.2B超影像对比

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的影像诊断特点如下:回声不均匀(可高、可低),卫星结节,门脉期及实质期病灶增强消退,动脉期病灶弥漫性迅速增强。两组的脂肪肝B超图像如图1-2所示。

图1:正常肝影像图图2:脂肪肝影像图

3讨论

根据我国脂肪肝的流行病学调查数据显示,全国发病率约为20%,由于地域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同,经济发达地区的脂肪肝患病率高达25%,个别地方达到30%[5]。脂肪肝对人体的危害不仅仅在于肝硬化和肝癌,还将破坏人体的心脑血管[6]。

在诊断中,用无创性诊断方法评价肝纤维化十分必要和迫切,建立肝非创伤性诊断需要筛选并验证有价值的检测指标,这些指标包括肝功生化和影像学评估。转氨酶是催化氨基酸与酮酸之间氨基转移的一类酶,主要作用是催化氨基酸与酮酸之间氨基转移,转氨酶中的ALT主要存在于细胞浆中,AST主要存在于细胞浆的线粒体中。由于ALT、AST主要存在于肝细胞中,当其明显升高时常提示有肝损伤。本文观察组的ALT与AST值明显少于对照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在影像学诊断上,B超对于肝脏局灶性病变的存在诊断敏感性强。有研究对11例非均匀性脂肪肝的研究显示B超的正确诊断率为89.1%。同时当前随着新型其他成像技术的发展,超声造影已应用于肝脏局灶性病变的诊断与鉴别诊断[7]。本文观察组的影像诊断特点表现为回声不均匀(可高、可低),卫星结节,门脉期及实质期病灶增强消退,动脉期病灶弥漫性迅速增强。

总之,肝功检验与B超在脂肪肝诊断中的应用价值大,可有效判断发病状况与预后,在临床上可结合使用。

参考文献

[1]PentlandAP.Fractal-baseddescriptionofnaturalscenes.IEEETrans[J].PatternAnalysisandMachineIntelligence,2009,6(6):661-674.

[2]张爱民,常艳敏.脂肪肝患者血清胆碱酯酶、肝功能、血脂水平的观察[J].医学检验与临床,2006,17(1):64.

[3]曾民德.脂肪肝.肝病领域的新挑战[J].中华肝脏病杂志,2010,8(2):69-72.

[4]何江,王建英,汪伟伟,等.不同职业人群脂肪肝流行病学调查研究[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09,20(2):169-170.

[5]范建高,曾民德,李继强,等.脂肪肝的危险因素分析[J].中华预防医学杂志,2008,32(10):189-191.

[6]杨海云,罗葆明,段红艳,等.实时超声造影对局灶性肝细胞变性的初步研究[J].中国超声医学杂志,2012,21(11):872-874.

[7]吴凤林,李颖嘉,侯连兵,等.经静脉二次谐波造影鉴别脂肪肝中低回声病灶的研究[J].中国超声医学杂志,2009,18(4):292-2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