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教学中如何渗透情感教育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2-09-19
/ 1

历史教学中如何渗透情感教育

◆陈洪涛

◆陈洪涛山东省平度市开发区高级中学266700

古今中外,历史一向被视为情感教育的重要手段。杜威认为历史是“永恒的建设性的道德遗产”,“历史教学将发挥最自然的伦理价值”。”我国著名的教育学家陶行知先生也说过:“真的教育是心心相映的活动,唯独从心里发出来的,才能打到心的深处。”从陶先生的话中,我们不难领会,离开了情感,一切教育都无从谈起。那么,怎样才能在历史教学过程中收到良好的育人效果呢?

众所周知,历史蕴涵着丰富的内容,非常有趣,但是在我们的学生眼里历史课是一门非常枯燥乏味的的课程。唐代大诗人白居易曾言:“感人心者,莫先于情”。

在历史教学中我非常重视情感教育,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贴近生活,贴近学生心理

情感教育不能空谈,要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他们感兴趣的事情出发,联系生活讲历史,把历史问题生活化,运用热点问题造成兴奋点,从而引起学生的关注和感情共鸣。在讲抗日战争时,引导学生回忆日军在中国犯下的滔天罪行,重讲南京大屠杀,数十万中国人惨死在日军的手上,让学生再次感受日军的残酷血腥以及他们发动战争给中国人带来的巨大民族灾难,意识到中国人民只有团结一致,奋起如抵抗才能摆脱“亡国灭种”的危机。这样既可以避免空喊“爱国主义”的口号,又不会远离学生生活。

二、创设历史情境,重现历史,让学生身临其境

在传统历史的教学中,学生总是站在历史发展的旁观者角度,那么即使再悲壮再雄美的历史,也无法激起人内心的波澜。所以我们可以通过创设历史情境,让学生最大限度的走入历史人物的内心,以至“观史如身在其中”。要实现这一点,可以通过短小精悍的视频资料、震撼人心的革命歌曲、情景假设法、角色扮演等方式。例如,在讲到抗战历史时,插入一个有关抗日英雄杨靖宇的故事,让学生感受抗战的艰难和中国人的顽强。在讲故事时用第一人称,配上一些悲壮凄美的音乐,并让学生边听边闭上眼睛进行想象“自己就是在冰天雪地的东北坚持抗日的杨靖宇”。用生动的语言去渲染东北的寒冷,中国军队缺枪短粮的作战环境,杨靖宇几天几夜没有吃过一粒粮食,没有合过眼,但日本鬼子还在激烈的进攻。最后转换为第三人称,讲述杨靖宇最后的结局,虽然不幸牺牲,但鼓励了中国人,甚至还被日本人视为英雄。创设历史情景,让历史与学生生活接轨

三、渗透爱国主义观念,树立正确的国家意识

中国近代史是今天民族主义思潮的重要源泉。所以在中国近代史教学中要特别警惕狂热的爱国主义情绪。既要肯定义和团运动、五四运动等反帝爱国斗争的正义性,也要揭示它们手段的不正当性。一般来说,一件事情正当与否,除了目的正当以外,它的手段也必须是正当的。以目的的正当性来证明手段的正当性是极其错误的。有学者认为,民主国家的民族主义不易走向极端,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民族主义情绪的表达受到了法治的限制。当然,法治的前提是“良法”,合乎“良法”应该是民族主义情绪表达的合理形式。

四、进行直观教学

历史是真实的,也是过去的,如何把过去的东西再现,让学生从历史环境中去感悟历史,升华情感,不仅需要教师的教授,同时也离不开一些直观教学,如图片、表格、视频、书籍,有条件的话还可以参观历史博物馆和革命根据地。我在教学实践中,经常使用直观教学。如在讲述秦始皇建立中央集权制度时,我向学生展示了秦始皇陵的视频和一尊秦始皇陵陶俑,便于使学生进入当时的历史环境中。

总之,情感教育是一项伟大的工程,是一个深刻的主题。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既符合历史学科特点,也符合学生心理特点,同时也体现了新一轮课程改革的目标。作为一名历史教师,我们要善于将历史榜样的行为规范和学生现实生活中的行为规范有机地联系起来,指导他们在处理个人与国家、集体、父母、同学、亲友的关系以及在自己的学习过程中学会处事做人。要从大处着眼,小处入手,培养教育学生以史为鉴,明辨是非,习善成性,使学生树立自尊、自信、自强的民族精神,为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实现全面振兴而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