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票地区基层气象为农服务社会化发展调研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7-12-22
/ 2

北票地区基层气象为农服务社会化发展调研

慕万峰冯雪菲王梦琳周晓东

朝阳市气象局辽宁朝阳122000

摘要:本文针对北票地区基层气象部门为农服务社会化发展工作实际,分析气象服务社会化内容,政府支持力度等,探讨工作实践及实践过程中存在的难点,提出了应对难点问题应如何去解决的相关工作措施。

关键词:气象为农服务;工作实践;服务社会化

引言

北票市位于辽宁省西部,属于低山丘陵区,属于中温带亚湿润区大陆性季风气候。年降水量452.0mm,平均气温为9.1℃。北票市气象灾害种类多,发生频率高,气象灾害占全市自然灾害的90%以上,其中干旱是影响北票市最主要气象灾害。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尤其是农村产业结构调整,设施农业、特色农业的大规模发展,农民对特色农业气象服务、气象灾害监测、预报、预警等服务信息的需求度越来越高。因此,基层气象为农服务社会化发展既是趋势,也是激发气象为农服务活力的有益探索,有助于基层气象为农服务长足发展。

1基层气象部门服务社会化

1.1气象为农服务产品

通过与农业技术推广站等有技术保障的涉农企事业单位合作,对购买主体提供的气象为农服务产品进行深加工,更具备针对性和实用性,符合地方实际和百姓迫切需求。

1.2防雷检测

将防雷安全工作纳入政府安全生产管理体系,成为领导干部安全生产责任制考核指标之一,巩固气象部门防雷社会管理者的形象和地位。同时,积极培育和扶持气象局所属的防雷检测所等企业发展壮大,通过举办培训班和考核形式,对社会防雷企业从业人员规范化管理,使社会防雷企业成为防雷减灾的重要组成。

1.3气象装备社会化保障

随着气象业务现代化快速发展,传统人工获取气象信息方式逐步被各类气象技术装备取代,但是也存在着重前期建设,轻后期维护保障的情况,可以采取向生产厂家购买售后服务、或者依托社会服务公司等多种方式开展常态化的社会化保障。

1.4人工影响天气

探索以“政府购买气象服务”方式,解决基层气象服务和防灾减灾经费投入和人员不足问题,将增加人影作业聘用人员经费列入每年财政预算。目前我市人工增雨工作人员由各作业点乡镇气象信息服务站人员兼职,高炮作业人员由烟叶公司人员组成,已经摆脱由气象职工兼职的局面,减轻了气象部门人员压力,同时由于防雹作业关乎其切身利益,大大提高了工作积极性和效益性。

2政府有关部门是否启动政府购买公共服务工作

近年来,“两个体系”建设得到了北票市政府大力支持,2011-2013年市政府累计投入资金389万元(其中2011年119万元,2012年130万元,2013年140万元),用于气象事业的发展,2012年拨付“两个体系”建设经费60万元。2013年,在财力极端紧张的经济背景下,北票市政府累计投入各类气象经费140万元,含突发事件预警平台建设经费60万元,增雨经费20万元,区域自动气象站维护经费15万元,“两个体系”建设维持经费10万元,气象信息服务站建设5万元。此外,又额外增加气象事业费和津补贴共30万元用于气象为农服务工作。2014年截至目前,市政府已拨付“三农”经费45万元。

市政府领导高度重视气象为农服务工作。在政府领导的支持下,气象为农服务工作领导小组在2013年5月成立,各种长效机制依次建立,前后出台的“两个体系”相关文件有:《北票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加强农业气象服务体系和农村气象灾害防御体系建设的通知》、《关于北票市气象为农服务建设专项资金的承诺函》、《北票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成立北票市气象为农服务工作领导小组的通知》、《关于将气象服务和灾害防御工作列入岗位目标考核的通知》等文件并作出重要批示。按照北票市编委的批复情况,设置北票市人工影响天气办公室,编制为3人。

3推进气象为农服务社会化发展工作实践

与农经、保险部门合作,探索实现气象、农经、保险资源共享,“三站”共建的乡镇服务体系,实现三方机构合署办公、人员同管、信息共享,进一步发挥气象在承保、查勘、定损、防灾防损中的重要作用。强化关键农时及重大农业气象灾害监测预警服务,加强应对恶劣天气的应急联动工作,积极开展针对保险行业的人工影响天气防灾减灾工作。农业气象灾害发生后,联合开展灾情调查,共同进行灾情分析和损失评估,由乡气象服务站站长(保险服务站站长)及时办理出险理赔和气象证明,并向保险公司申请定损,得到县保险公司认可后,第一时间将理赔款打入农民账户,做到气象防灾在前,保险理赔在后。

4推进基层气象为农服务工作的难点和解决办法

4.1难点

①农村防灾减灾能力较弱。多年来,受教育资源和长久以来形成的观念所限,农民的防灾减灾意识相当薄弱,防灾能力及设施非常欠缺,因此农村是气象灾害“重灾区”。

②气象信息覆盖面不足。经过几年努力,目前已实现了预警手机短信100%覆盖各级政府及各部门应急负责人和全体气象信息员。但气象信息特别是灾害性预警信息距离90%以上公众覆盖率差距还很大,尤其是农村存在严重信息不对称现象,很多农民获取气象信息的唯一渠道仍是电视机,气象信息传递渠道与农民需求存在很大差距。

③气象服务现代化水平和预报预测准确率和服务产品精细化水平亟待提高。突出反映在气象自动观测站密度仍然不能满足业务需求。气象观测是气象预报预测基础,探测数据配合数值化预报手段,才能对整个区域气象概况作出判断。目前区域气象站已实现乡镇覆盖率100%,但受其观测要素和范围限制,尤其是当前区域小范围的强对流灾害性天气频繁发生,给观测和预报带来很大难度。另外,受人员和水平限制,独立制作的服务产品种类较单一,内容也不够丰富。

4.2解决办法

①切实加强部门合作与联动,实现为农服务效益最大化。上半年,气象局积极与地方政府和水务局沟通,促成水务局将所有四要素观测站、单雨量站、河流水位计、大喇叭移交给气象局,政府将维护费划拨气象局账户,实现全市观测设备统一维护与管理,并将数据纳入气象局数据库。

②动态更新气象服务人员短信名单,不断扩充重点服务对象数据库。充分利用已有发布手段,除发布常规气象预警、预报服务外,不定时发布气象小常识,并与当地市直部门密切联系,发布温馨提示等社会化信息。

③利用“三农”专项推进基层气象为农服务社会化。2014年,北票继续以中央财政“三农”专项为抓手,抓好《现代农业气象发展专项规划》组织实施。完善气象为农服务“两个体系”长效机制。积极探索气象保障现代农业发展的新途径、新方式。多部门为农服务专家联盟已经开展工作,气象局先后与6家单位签署合作协议,在人才队伍、基础设施、产品制作和发布等多方面实现共建、共享、共用。订正使用省、市局下发的指导产品,将各类气象服务产品通过气象局官方网站“北票气象网”第一时间发布,并通过电子显示屏、网站、微博、一键式预警信息发布系统向农户发送各类信息。组织协调各乡镇气象协理员、信息员培训,并针对农民主动学习能力弱,模仿能力强的特点,对辣椒种植大户筛选,选出一部分示范户,通过专家联盟成员对其进行小规模、多次数的指导培训,以达到一传十,十传百效果。

气象为农服务“两个体系”建设,受到市领导的关注和肯定。市长谢卫东在气象局调研时指出:“事实证明,气象服务不但是防灾减灾的主力军,也是经济发展的助推器,更是社会稳定的保护伞。”朝阳市人大常委会主任王树轩也在《北票市人工增雨成效显著》的简报上做出批示,号召各地学习北票的做法和经验,推广北票“三站共建”的管理方式和服务模式。

第一作者简介:慕万峰(1981-),男,汉,本科学历,辽宁朝阳人,工程师,从事气象业务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