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养治疗在胆源性胰腺炎治疗中的应用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3-12-22
/ 2

营养治疗在胆源性胰腺炎治疗中的应用

刘亚娟

刘亚娟(云南省农垦第二职工医院678400)

【中图分类号】R57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3)23-0113-02

【摘要】目的观察分阶营养治疗在胆源性胰腺炎治疗中的疗效和必要性。方法回顾分析2007年01月至2011年.12月在我院住院治疗的100例胆源性胰腺炎患者,按是否分阶营养治疗将其随机分为2组,即非营养组48例,营养组52例,观察患者痊愈时间和预后情况。结果通过比较,两组的总有效率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两组治疗效果存在显著差异,在胆源性胰腺炎的治疗中,分阶营养治疗,能有效的促进病人康复,缩短病人的住院治疗时间,改善预后。

【关键词】分阶营养治疗胆源性胰腺炎疗效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饮食结构和环境的改变,胆道结石的发病率也逐年上升,随之而来的就是胆源性胰腺炎的高发病率。胆源性胰腺炎多为水肿型,有一般胰腺炎的特征,但是又有其特殊性。由于胆囊炎症刺激及胆总管微结石的持续存在,胰腺炎很难在短期内治愈。此时必要的营养治疗便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笔者通过回顾性研究总结了本院近5年(2007.01至2011.12)100例胆源性胰腺炎的治疗情况,并根据是否分阶营养治疗随机将其分为两组,旨在比较两组的住院日和预后情况,从而阐述营养治疗在胆源性胰腺炎治疗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搜集2007年1月至2011年12月在我院住院治疗的100例胆源性胰腺炎患者,100例患者均按2002年世界胃肠病大会颁布的胰腺炎诊治指南诊断为轻症胰腺炎,即Ranson评分<3,APACHEII评分<8。其中男性69例,女性31例,年龄19-60岁,平均年龄48岁。按是否分阶营养治疗随机分为两组即营养治疗组和非营养治疗组。营养组52例,其中男性35例,女性17例;非营养组48例其中男性34例,女性14例。

1.2治疗方法:两组均行抗生素、利胆、抑制胃酸分泌、抑制胰腺分泌(生长抑素持续静脉泵入)及对症治疗(如止痛)。区别是:营养治疗组采用分阶营养治疗方法,即液体复苏、液体治疗期:入院第一个24小时内均给入4000ml以上液体,液体类型的选择主要以晶体液为主,三天后适当增加胶体液量。满一周复查血尿淀粉酶,如淀粉酶高及患者腹部胰腺区仍有压痛者则进入营养治疗期即TPN。非营养治疗组:第一个24小时内补液量均在4000ml以下,且一周后血尿淀粉酶及体征未恢复者亦未行正规TPN。

1.3观察方法:临床疗效评价:显效:治疗时间小于10d就痊愈,有效:治疗时间11—15d才痊愈的,预后不良:治疗时间大于15d或出现并发症或死亡。显效+有效=总有效。

2.结果

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比较

组别例数显效(例)有效(例)预后不良(例)总有效(%)

非营养组481253135.42

营养组523117492.3

两组患者总有效率经统计学处理,P<0.05,非营养组与营养组疗效存在显著差异。

营养治疗组平均住院日11.1天,转归:除5例于淀粉酶恢复后直接行胆囊手术治愈外,其余47例均治愈出院并在出院后4—6周内行胆囊切除术,非营养治疗组平均住院日20.8天,转归:假性囊肿形成5例,后期出现胰性脑病死亡2例,3例住院期间胰腺炎反复,46例治愈出院,41例于出院后4—6周内行胆囊切除术。

3.讨论

翻阅近几年的学术研究发现,对重症胰腺炎(SAP)的营养治疗研究比较多,而对轻症胰腺炎(AP)特别是合并胆囊结石的胆源性胰腺炎报道的比较少,原因有二:(1)AP病程短,多不需营养支持即恢复。(2)认为病情轻重视不够,或完全无需营养治疗。但笔者通过近几年的经验总结,及本院近5年胆源性胰腺炎的回顾性对比分析,认为对于胆源性胰腺炎病人也应实施分阶营养治疗即:液体复苏、液体治疗、营养治疗。①在急性胰腺炎的初期病人处于应激状态,往往合并有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紊乱,易产生水钠潴留,并发代酸,而且体内亢进的分解代谢并不能为外源性营养支持所改变,因此在发病48—72小时内主要是维持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补充血容量,降低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的活力,即液体复苏。根据文献报道[1]和本院的回顾性总结在住院第一个24小时内输入4000ml以上液体,按照复苏的原则,静脉输注液体首先是补充丢失的细胞外液,故液体成分以晶体为主,这与复苏达标后为维持血容量的液体治疗是不同的。②复苏达标后,即应转入后续液体治疗阶段。积极地液体治疗与非积极治疗比较,器官衰竭(OF)的发生率显著降低(7.1%vs22.6%;P<0.03)[2]。而且,此阶段不仅要保持血容量,还需要纠正先前液体复苏时产生的体液过剩。为此,在此阶段需要控制输液量,纠正早期复苏中产生的体液过剩,但这也是治疗的难点。因为在AP早期体液过剩和循环血容量难以维持可同时存在。本营养组一方面通过提高胶体溶液输注比例,促进过剩的组织间液回吸收,让回吸收的组织间液作为补充血容量的重要组成部分,另一方面通过输注部分高糖溶液起到利尿、减轻钠水潴留的作用。这样同时满足了有效循环血量的维持和纠正体液过剩的需求。三、临床上约90%胆源性胰腺炎病人为轻症胰腺炎,这类病人一般通过抗炎、抑酸、抑制胰腺分泌、镇痛及静脉补充液体治疗即液体复苏、液体治疗后,多于7天内恢复饮食,因此不需要营养治疗。但实际上,由于胆源性胰腺炎的病人胆囊炎症都比较重,炎症刺激的持续存在,加之肠麻痹的存在使胰腺炎很难在短期(7天)内恢复,血尿淀粉酶均高于正常,而EN会导致胰外分泌增加,加重病情或使病情反复,有报道鼻空肠管(NJ)管饲总体优于TPN,但受NJ的放置技术及放置位置(treitz韧带以远)的影响,很难在临床广泛推广。通过对本院病人的对比观察,笔者认为7天以后淀粉酶仍高的病人,TPN是必要的。一方面经过一周的病情发展,患者的机体储备已消耗殆尽,TPN可以补充基本营养需求,增强机体的抵抗力缩短病程,改善愈后。本营养组平均住院日较非营养组明显缩短,均治愈出院,而非营养组5例转为慢性胰腺炎,2例后期合并胰性脑病死亡,3例治疗中胰腺炎反复。

当然,急性胰腺炎在治疗上仍然是一种临床挑战,也是争议的领域,没有统一的模式,特别在三甲以下基层医院,治疗方式更是参差不齐,本文旨在探讨分阶营养治疗方式在胆源性胰腺炎治疗中的临床应用效果及重要性。

参考文献

[1]张圣道.重症急性胰腺炎当前应关注的问题.临床肝胆病杂志[J].2010.26(5):449-450.

[2]杨力,译.急性胰腺炎的近期研究进展.临床肝胆病杂志[J].2010.26(5):4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