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土景观营造手法探究——从设计到施工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7-12-22
/ 3

乡土景观营造手法探究——从设计到施工

王清兆

北京北林地景园林规划设计院有限责任公司北京100083

摘要:如今,多数人都感到城市化和工业化是文明发展的必然。但对于人和城市而言,地域景观多样性与生物多样性同等重要;保护、营造与之适宜的景观就如同我们保留了地域固有的个性一样,应该引以为自豪,并成为城市化进程的制约因素。笔者以实北京市怀柔区村镇等景观设计项目和诸多农业产业园区建设项目为案例,探讨了乡土景观的含义,论述了解读乡土景观对现代乡村景观建设的意义,并如何反哺于城市景观设计。

关键词:乡土景观;农村建设;景观多样性;地域性

目前,我国倡导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现代城市农业走廊建设”等项目,使乡村建设城市化的现象日益严重,盲目跟风地规划和建设的做法已严重威胁了乡村的乡土景观与地方文化。近几年来,笔者接触到一些北京乡村环境景观规划设计的项目。通过现场调研、听取村镇领导意见、参与设计实践、跟踪施工进程等过程,笔者发现当下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在乡村自然环境空间和乡土文化保持方面出现严重问题。有的开发建设以吸引城市消费者为目的,盲目地效仿都市景观,修建广场、标志性建筑、大面积露天停车场等,没有综合性地考虑当地的地势、山形、植被、物产等自然资源特征,亦有少数由于政府官员的政绩意识严重,管理人员业务水平有限,村民文化水平不高、审美意识薄弱等原因,导致村镇景观建设缺乏合理性、科学性和观赏性。

以怀柔区琉璃庙镇溪水湾、白河湾两大治理工程为例,该工程是建设沟域经济带,打造农业公园品牌,发展乡村旅游为目的“双沟双带”环境景观建设项目。内容包括环境整治建设、河道治理、产业建设、基础设施建设、搬迁工程等五个方面。该项目的完成有助于改善河流的水体环境,坚持生态优先。但部分重要节点景观还是出现了上述的问题。如:三字经主题广场、采摘园的标识大门,这些搬到其他区镇或是城市中也并无什么区别。再如;以阳光沙滩浴场为噱头的主题公园,它与所处的区域环境和生态环境是格格不入的。开发建设一味地以吸引旅游目的而忽略了地域景观的核心价值所在,因此,从宏观角度审视乡村景观建设、探讨乡土景观营造不容忽视。

笔者并未对现行的乡村建设效果予以否定,仅是通过实践中所发现问题的,引发出本文对乡土景观营造的探讨。目的在于借由理论的梳理,能对今后的设计工作有所启迪。同时,乡土景观概念不只局限于乡村景观建设,同样应用于城市景观设计。

“乡土”是一个很寻常的主题,但学界对其正式的研究却只有几十年的历史。西方国家有关乡土景观的研究起步于20世纪四五十年代,它是建筑学和考古学携手并进发展的产物(Taylor,1992)。很多研究都隶属于文化景观的范畴。我国学者对乡土景观的关注是20世纪80年代才开始的,到90年代研究队伍逐渐壮大。北京大学景观规划设计中心从1997年开始了乡土景观的研究,当时集中在云南和西藏等地。

1.1对乡土景观概念的界定

乡土,“Vernacular”一词来源于拉丁语“verna”,意思是在领地的某一房子中出生的奴隶(Jackson.1984)。后来由于多种学科的需要其意思不断外延。关于“Vernacular”,国内的翻译有两种意见,一种是直接翻译成“乡土”,居主流地位;另一种则翻译成“方言”,取其长期自发形成之意(邹德侬等,2002),这里取前一种翻译。与之相适应,在国内外的各种研究中,乡土景观的概念也产生多种相关但又有所区别的理解。

“乡村景观”是将乡土景观(RuralLandscape)与城市景观相对立理解的,有学者认为乡土环境必须具备三个要点,“第一,它是农村,是稳定的农业或牧业地区;第二,它在封建家长制社会中;第三,它处于手工农业时代”(陈志华,1999)。

另外一种理解不排除新技术的影响,认为农民对新技术的运用也属于乡土的范畴。这样,乡村的一切景观都称得上是乡土景观,包括茅草房和红砖瓦房及小洋房、祠堂和现代的老年活动中心、也包括土路和柏油马路。这种理解和新乡土同出一辙,只不过将范围界定在农村的领域内。

本文对乡土景观定义为:内在者出于生活的需要而自发创造形成的一种文化景观,这种生活需要包括文化和精神的需求。因此,它不仅应该包括人、建筑、各种构筑物、器具等,还应包括形成这一切的自然背景。乡土景观是包含城镇、聚落、民居、寺庙等在内的土地和土地上的物体构成的综合体,是包括自然和历史文化在内的整体系统。乡土景观又可以说是根据土地的自然条件、生产和生活成为一体的“农业生产景观”和“人们生活景观”的复合景观。

1.2乡土景观的构成要素和特征

农村生态系统、农业用地、农业聚居地沉积着当地的历史和传统,有着丰富的生物多样性和特有的乡土生境。乡土特色是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留下的痕迹,它的形成是人类与当地自然协调共生的结果,体现了天人合一、顺应自然、因地制宜的生态内涵。

1.2.1构成要素

乡土景观的构成要素包括:①村落:民房、聚落等;②农田:耕田、菜地、村头集会地、畦埂、篱笆等;③道路:农用道路、田间小路等;④河流水系:自然河流、水渠、池塘等;⑤树林:近郊山林、杂木林等;⑥其他:祠堂、石佛、石碑、石墙、洗衣场所、水井、水车、木桥、小木屋、晾晒稻子的架台等生活风景。

1.2.2本文定义的乡土景观的特征

由以上要素构成的乡土景观具有以下特征:①大地般的宽广感与辽阔感;伸向远方的平远感和深远感;②稳重的安定感与宁静感;③地理上具有典型的地域性景观,具有可以成为地区象征的场所;④丰富的水系与植被,当地物种可以生息的生态环境;⑤丰富的四季变化,以植被和土地有主体的温和的景观;⑥顺应自然界地形过度关系的土地利用状况;⑦山脚或林缘坐落村庄,形成具有稳定感与安全感的居住环境;⑧按照人性化尺度营造的构筑物;⑨以当地建设材料为主的统一与协调的村落景观;⑩蕴藏着年代美的景观,具有历史文化遗产价值等。

2.乡村景观建设乡土化的意义

村景观建设乡土化的意义在于以下几个方面:从安全性的角度来看,乡土景观能够带来亲和感;乡土景观不但没有让自然环境产生大的变化,而且还使自然要素和土地条件得到灵活运用,在遵循人性化空间尺度的基础上形成具有实用性、耐久性和亲和感的景观。

从审美角度来看,乡土景观是一种养眼的风景;它是将水系、农作物和土地作为主体,在宁静中建造自然所特有的柔和美和年代美。

从生态性角度来看,乡土景观是一个比较稳定的、多样的生物可以生存生息的系统;它几乎都是由具有透水性的自然界面构成,水、大气等无机物质的循环得到确保,同时,生物和有机环境的循环性也得以维持。

从社会性角度来看,乡土景观具有地域性感受;那些基于自然土地利用基础上的房屋形状,以及房屋四周的植物篱笆墙和石头墙等,使得村落成为一个整体,强烈地感受到地域的独特性。对于这个地方的人来说,这种氛围越强烈,则越能有种这是自己家的踏实感。

从精神性角度来看,乡土景观使人产生安逸感;“故乡”是“自己出生的地方”、“曾经生活过的地方”、或者是“钟情的土地”等。对于在城市里生活习惯了的人来说,想吐景观是被作为“心灵的故乡”而浮现出来的。

无论如何,在乡村里,流淌着清澈的小河,栖息着很多的小动物,让人能够强烈地感受到洋溢着生命的丰富自然。另外,种植着稻谷和青菜的农田,和周围的自然环境相协调,呈现出一派祥和之景。所以,在进行作为安全、审美性、生态型、社会性、精神性等载体的乡村建设时,必须走乡土文化之路。根据乡村景观的内在特点和功能定位,在尊重传统文化和地方特色的基础上,运用景观生态规划的方法对乡村景观进行合理的规划与配置。这是保持农村乡土特色和促进农村可持续发展的途径之一。

3.乡村景观建设如何反哺城市景观设计

我国乡村建设城市化的现象,在很大程度上受到我国城市建设效仿西方国家的影响,有目共睹的是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城市建设的最大失误就是

各个城市失去了各自的特点。这种现象应当引起规划设计师的深思与反省。笔者在此讨论的方向并不是要把城市建设成为农村,而是表明在城市建设过行程中,必须重视类似于农村的生态环境建设和对传统文化的保护的观点。此两点也可以认为是乡土景观营造的核心思想。

城市景观建设过程中应当遵循的乡土景观营造的方面有:

1、生态环境建设

包括多孔隙地面(如近年来多处工程应用的生态透水石等)、多样的生态系统、丰富的生物多样性、环境的循环与自我恢复能力、人与自然、生物的共生等。

2、人性化空间尺度

遵循人性化空间尺度,营造宜人的、舒适的城市环境与生活空间。

3、当地材料使用

现代城市建设中,大量使用混凝土、沥青、瓷砖、铁、铝、钢筋、塑料等材料。这些材料最初的状态是非常美丽,以后则随着时间推移变得污渍不堪,很难产生年代美(时间的层积性),很难产生使人安心的美感。而取材当地的材料,如自然石料、砖瓦、木材等能够和周围的自然环境融为一体,营造出宁静的景观氛围。

4、地域性、文化性

不仅乡村要成为当地风土文化的载体,城市也要成为当地文化与历史文脉的产物与载体。在现代城市建设中,适当保留传统街区、使用当地景观元素符号、传承风土文脉等是非常重要的。

综上所述,目前我国的城市建设应该摆脱“乡村建设的小城镇化,小城镇建设的大城市化,大城市建设的欧美化”的现状。尤其在生态环境与乡土文化建设方面,应当走向“大城市建设的小城镇化,小城镇建设的乡村化,乡村建设的乡土化”。

4.结论

乡土景观,集中了保障人们生活的各种要素,给予人一种安定、安逸、宁静的心灵感受。这种乡土景观正是现代社会所追求的景观设计的最重要的特征所在。正因为如此,江南水乡周庄,皖南村落,山西王家大院、乔家大院,云南丽江古城、杭州西湖西进等保持着原汁原味、浓郁的当地文化特色,成为举世闻名的旅游胜地。一种理想的景观,无论是基于任何理论体系和方法的营造,最终都应走向人与自然、科技与文化、经济与生态、场所与精神的和谐共生。理解乡土景观如同掌握最现代的科学和技术一样,有助于乡村与城市景观的规划设计、营造更趋于理想。

笔者通过本篇论文的书写,通过对乡土景观概念的梳理,对乡土景观概念及其从设计到施工的理论应用有了进一步理解和掌握;相信对笔者今后的设计工作,从思路和方法上都会有所启迪。

参考文献:

[1]俞孔坚王志芳黄国平论乡土景观及其对现代景观设计的意义《华中建筑》2005(04):123-126

[2]俞孔坚警惕和防止“新农村”名义下的破坏性建设科学时报2006.3.29

[3]进士五十八著李树华译《乡土景观设计手法》中国林业出版社200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