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务人员工作中意外锐器伤的预防和处理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3-12-22
/ 1

医务人员工作中意外锐器伤的预防和处理

陈海娅

陈海娅(浙江省永康市中医院浙江永康321300)

【摘要】临床医务人员发生医疗锐器伤后,极易感染如乙型肝炎、丙型肝炎、艾滋病等血液传播疾病。加强对医务人员的职业防护教育,规范操作流程,实施标准预防,降低锐器伤的发生率尤显重要。通过采取有效的防护措施,降低锐器伤发生率,减少传染性疾病感染几率,可以更好地保证医护人员执业安全。

【关键词】锐器伤预防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1752(2013)22-0363-01

锐器伤是指医务人员在医疗护理过程中被针头,手术刀片等锐利器械刺伤或割伤而造成皮肤破损出血的意外伤害[1]。医疗技术发展到今天,各种有创检查和治疗逐日增加,医生和护士已成为锐器伤害的高危人群。医务人员日常工作时常常在不知不觉中接触到各种传染性疾病,新的传染性疾病如非典型肺炎、手足口病、甲型H1N1流感等更是层出不穷,医疗锐器伤成为医务人员感染经血液传播疾病的重要途径[2]。做好职业防护,对医务人员的身心健康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加强职业防护的宣传教育与临床医务人员的自我保护意识非常重要。

一、锐器伤的原因

1.1医疗操作不当医务人员在注射、抽血前后,缝合伤口和整理器具过程中,由于不良习惯和不规范操作如双手回套针帽、分离针头、废弃物任意处理等造成的锐器伤。

1.2工作环境不良医务人员日常工作强度大,事务繁多,部分病人不配合治疗,医疗环境布局不合理及光线不充足也导致锐器伤发生率增加。

1.3防护意识淡薄部分医务人员在工作中存在侥幸心理,认为感染的可能性不大,在医疗操作过程中经验不足,大意粗心,更易发生意外锐器伤。

二、锐器伤的预防

2.1开展职业防护培训,并要求人人参加学习以加强医务人员自身防护意识,规范操作,形成防护习惯。为更好地自我保护,医务人员应做到①禁止将使用后的一次性针头重新套上针头帽,若必须套回则必须单手操作;②将使用后的锐器及针头放入耐刺、防渗漏的利器盒中;③禁止手持锐器随意走动;④禁止用手直接接触使用后的针头、刀片等锐器;⑤传递刀片,针等锐器时使用传递容器,切勿随手传递;⑥在诊疗、护理过程中,有可能接触病人血液,体液者必须戴手套,并在操作完毕,脱去手套后立即洗手,消毒;有可能发生血液、体液大面积飞溅者,应当戴口罩、防护眼镜和穿戴具有防渗透性能的隔离衣;⑦进行侵袭性诊疗,护理操作时,要保证充足的光线,防止被针头、缝合针、刀片等锐器刺伤或者划伤;⑧丢弃的损伤性废物无论是否使用均按损伤性废物处理。

2.2定期进行职业操作考核,检查防护是否到位,低年资的医护人员由于其工作时间较短,操作不够熟练,不能严格遵守操作规范,自我防护意识不强,并且相对于年资较高的医务人员,其进行的医疗护理操作、接触锐器的机会较多,锐器伤发生率较高,应重点考核检查。严格执行各项操作规程,积极防范各种潜在的危险因素侵袭

2.3医院应提供乳胶手套、锐器盒、安全留置针、正压输液针头、负压标本采血器、安全针头注射器等安全防护用具,并规范锐器废物处理的管理,建立相关监督、管理机制。

三、锐器伤的处理

3.1局部应急处理立即用肥皂液和流动水清洗伤口,生理盐水冲洗黏膜;在伤口旁由近心端向远心端避开伤口局部挤压出损伤处的血液,并用肥皂水和流动水冲洗;冲洗完毕后用消毒液,如用75%酒精或者0.5%碘伏消毒,并包扎伤口。黏膜应当反复用生理盐水冲洗干净。

3.2按时跟踪监测意外锐器伤后应及时向科室领导上报、登记被刺伤的时间、器具,明确病原,并采取预防措施如接种疫苗,注射抗体,预防性用药等,按时采血追踪检测病原,仔细观察是否出现症状以便及时开展治疗。

四、讨论

锐器伤是导致医务人员感染血源性传播疾病的重要因素,其中尤以乙肝、丙肝、艾滋病危害最大,一旦感染,往往给医务人员及其家庭带来极大不良后果。因而增强防范意识,规范医疗操作,加强医疗防护,合理医疗管理对预防医务人员意外锐器伤具有重要意义。临床上应加大医疗锐器安全使用管理力度,使医护人员重视锐器伤的危害性,自觉坚持规范操作标准防护以减少意外锐器伤。

参考文献

[1]刘燕玲,刘星辉.英国锐器伤害医护人员的现状与对策[J].国外医学护理学分册,2004,23(4):150-153.

[2]毛秀英,吴欣娟,于荔梅,等.部分临床护士发生针刺伤情况的调查[J].中华护理杂志,2003,38(6):422-4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