侧卧位顶腰桥后心脏骤停复苏成功1例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4-12-22
/ 1

侧卧位顶腰桥后心脏骤停复苏成功1例

欧瑞成

欧瑞成

(中国海洋石油南海西部医院麻醉科524057)

【中图分类号】R5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1752(2014)13-0168-01

1临床资料

患者,男性,68岁,身高165cm,体重86kg。拟诊右侧输尿管中上段结石,在硬膜外麻醉下行输尿管切开取石术。术前检查:Bp:145/92mmHg,R:16次/min,T:36.2℃,P:68次/min,SPO2:98%。血常规、血脂六项、血凝五项、胸部透视均在正常范围。心电图:非特异性T波改变。术前评估ASAⅡ级,肥胖体质。麻醉前,常规开通静脉通道监测:无创血压(右上肢)、脉搏、脉率血氧饱和度、心电图、呼吸。均在正常范围。取左侧卧位,于T9/10间隙行硬膜外腔穿刺、置管成功后。改平卧体位,注射含0.6%罗派卡因、0.6%利多卡因混合液3ml。8分钟后检测麻醉平面:T6—T10痛觉减退。确定无全脊髓麻醉征象,再测量各项生命体征正常后,在病人的配合下摆放左侧卧位,顶起腰桥8cm。手术医生认为腰部伸展不够,当再摇高腰桥5cm时(共13cm)。患者自诉胸闷、头涨。测得Bp192/96mmHg,P:55/min,R:28/min,呼吸程抽吸样。面部潮红,球结膜充血。1分钟后,血压测不到,呼之不应,心电图显示心率急剧下降至心脏骤停,呼吸随之停止。立即去除腰桥,改平卧体位,行胸外心脏按压,用麻醉机面罩人工呼吸,静注肾上腺素1mg,阿托品0.5mg。2分钟后心跳、呼吸恢复,心率100次/min,呼吸程叹气样,12次/min。心电显示窦性心律。停止心脏按压,继续面罩吸氧,静脉用20%甘露醇125ml,地塞米松10mg。20分钟后患者清醒,生命体征正常,心电图显示正常,复查硬膜外麻醉平面,依然是T6—T10痛觉减退。经改行气管插管静脉全麻、平卧位下顺利完成手术。术后恢复好,无后遗症。

2讨论

2.1原因分析:

据国内的文献统计报道[1]:硬膜外麻醉引起心脏骤停占所有麻醉相关心脏骤停的34%,发生率为8/10000左右。而主要的原因是手术操作所致的迷走神经反射亢进和麻醉、体位变化所致的血压急剧下降。显然该例的原因与上不符。本例最可能的原因是:(1)肥胖至胸腹腔的脂肪筋膜增厚变实,对胸、腹部的大血管限制、压迫[2]。(2)高龄、肥胖,心血管的储备功能低下。(3)侧卧位和较高的腰桥加重腹主动脉的压迫,甚至主动脉弓扭曲,使动脉血管床明显变小,血压急剧升高,心脏的后负荷剧增,心肌收缩乏力,进而左心衰竭、心脏骤停[3]。才有心跳停止前的血压剧升、球结膜充血和面色潮红等表现。

2.2教训与体会:

通过该例的抢救,总结教训与体会如下:(1)患者的体位对于手术操作固然重要,但也不能按手术者的诉求超常规摆放,要充分考虑患者的承受能力、对生理的影响和在麻醉下的患者安全。有时甚至需要在“满足”与“安全”之间合理取舍。(2)肾部手术的腰桥不能任意升高。一般成人以8cm为宜,最高不超过10cm。以免过高的腰桥对腹腔血管的压迫,干扰循环。目前普遍应用的“侧剪位”代替腰桥,可减轻对腹腔大血管的压迫。(3)摆放特殊体位后,要及时征询清醒病人的感受,合理调整;对于全麻病人要及时监测各项生命体征的变化。发现异常,及时处理。(4)对于麻醉相关的心脏骤停,复苏成功的关键是:严密观察,及时发现和尽早复苏。尽最大限度缩短器官停止灌注时间,避免重要器官的不可逆性损伤,增加复苏的成功率,提高复苏的质量。

参考文献

[1]张燕春.椎管内麻醉期间心脏骤停的原因及防治[J]中国实用医药2012年6月第7卷,第17期:72—73.

[2]张野,顾尔伟,张健主编.麻醉风险与并发症[M]第一版,合肥: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8.9:460—461.

[3]庄心良,曾因明,陈伯銮主编.现代麻醉学[M].第三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