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生态化实现障碍及其克服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2-04-14
/ 2

体育生态化实现障碍及其克服

王忠宝

王忠宝辽宁省金融职业学院110122

摘要;本文论述了实现体育生态化的障碍及障碍产生的根源,并指出克服障碍的办法,寻求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自身和谐发展的途径,进而解决我国当前体育事业发展中的主要矛盾。

关键词:体育生态化障碍根源

《体育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指出:“十二五”时期我国体育事业发展面临的主要矛盾和问题。“十二五”期间,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体育需求和社会体育资源相对不足之间的矛盾,仍然是我国体育事业发展中的主要矛盾。所以,必须迎难而上,高度重视、努力解决阻碍和制约体育事业发展的矛盾和问题。

一、实现体育生态化的障碍

1.体育的目标方向迷失。“十二五”时期体育事业发展的指导思想、总体目标和基本原则与目前体育教育采取的适应体育的量化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矛盾。但是,改革旧模式和建立新模式是有难度的,尤其是在现代教育机制普遍实行的量化考核模式下,改变“量化”是相当困难的,几乎不具备可操作性,如何解决这一矛盾,还需要体育教育界的深入探索。

2.城市运动环境的难以改善。目前我国的大中城市一方面存在着较严重的空气污染,另一方面可供居民运动使用的绿化地、体育场馆又十分有限,居民在污染严重的街道上、小区里进行户外运动,与健康运动的标准间的差异可想而知。但是,由于工业发展阶段的限制、城市土地资源的紧张等因素的限制,城市运动环境的改善并不是短时间内可以完成的,这将是生态体育发展过程中有待完成的一个较长期、较艰难的任务。

3.农村生态体育发展缓慢。目前生态体育发展的着眼点都是城市。农村居民长期从事体力劳动,似乎是不需要体育的,农村的生态危机似乎也不像城市那样严重。但是,农村居民是真的不需要体育,还是他们需要的是一种与城市居民不同的,旨在放松身体、释放疲劳、愉悦精神的休闲型、舒缓型的“体育”?而且随着时代的发展,农村生态危机是否也不得不引起重视了?着眼点在农村的生态体育研究似乎也有必要提上日程了。

4.体育的技术异化。现代发展主义是现代工业文明的扩大再生产模式和利益最大化原则衍生的,而重大体育竞技活动(如奥运会)在这样的历史文化语境中产生,其精神理念和组织方式当然长期契合着这样的价值理念,奥运会从前的口号“更高、更快、更强”便是高度概括的现代发展主义宏大叙事,重大体育竞技的精神如何从根本上实现“绿色”转变,还是一个有待探究的课题。

5.学校的应试教育冲击体育教育。学校体育的危机则不仅在于与周围环境之间的失衡,也在于学校体育自身结构要素的失序。“目前我国学校体育内部出现的体育公平问题、体育资源问题(重课内轻课外、重竞技轻群体)、体育课堂教学生态恶化、体育无“人”现象、体育教学中技术与人文的冲突、体育教学规模与质量的矛盾等种种问题,很大程度上是源于没有尊重学校体育本身的自然规律,使学校体育系统的生态失衡。”

二、体育生态化障碍的根源

1.体育生态化理念薄弱甚至缺乏。目前,在全世界范围内,体育生态化理念薄弱甚至缺失。倡导生态体育价值理念,培育生态化体育意识迫在眉睫。这种意识是一种社会意识,反映并解决体育中人与自然、人与人及人的身心之间关系的诸观念、理论和情感的总和。其中,最基本的途径是教育,萨马兰奇曾经说过:“体育如果不同政府的教育和健康政策相结合,就不能发展。”

2.生态体育的技术设施不完备。在生态体育基础设施方面,体育场馆的建设、体育器材和辅助设施的使用,要秉持节能、环保的原则,采用高新技术合成的更加节能、环保的材料;体育设施还要求与人口的素质和数量相匹配适应;在运动员训练方面,运用适当的辅助工具、健康合理的营养供应来保障运动员的安全、改善运动员的健康素质,并使用科学的评估来衡量训练对运动员身心健康状况的影响,以促进运动员其身心和谐。

3.生态体育的内容不规范。在生态体育项目和规则设置方面,体育的生态化包括呼吁取消那种竞争过于野蛮、激烈、混乱的高风险项目,取消对人的身心健康有严重危害的项目,并探索如何能使赛事规则的设定最大限度地超越量化模式与奖牌竞争模式,更加突出个人与个人、个人与团队、团队与团队间的合作与和谐。

4.生态体育环境不能满足需要。自然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条件,是人类一切生产、生活的场所,其优劣直接影响到体育运动的质量。自然环境作为体育生态化实践的永恒载体,决定了开展体育运动的基础条件。体育自然环境应包括大气环境、噪声环境、生物环境和水环境等。社会环境可以包含人文环境、政治环境和经济环境三方面,是影响社区居民参与体育活动的最重要因素。价值环境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形成的各种道德观念、价值观、文化思想、体制等,它对体育生态化理念的形成有着重要影响。

5.高科技体育应用的异化。高科技使体育走上了技术化的道路,在体育领域产生了“生态危机”。在一个普遍呼唤生态整体性、和谐性、平衡性,寻求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自身和谐的时代里,体育生态化是十分必要的。

6.生态体育实现的体制和机制不健全。世界各国的体育体制和机制各不相同,都是受不同程度的各国经济发展影响的。因为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我国体育的运行机制是“举国体制”,2008北京奥运会后,我国调整现行的体制,体育这一上层建筑由“举国体制”向市场机制转变。伴随着政治、经济、社会的发展,体制和机制也是在不断更新。

三、体育生态化障碍的克服

1.加大宣传力度,培育体育生态理念。无论是整个人类还是自然生态系统,都有一种根本的需要,即可持续发展的需要。体育生态化是人类自身持续性发展的手段之一。因此生态化体育应通过宣传教育,使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深入人心,并且化为自觉行动,使人们在和谐发展问题上产生强烈的参与意识。相关机构、专家、社团等需利用各种媒介对公众进行生态体育的宣传。

2.加强体育设施建设,改善运动环境。第一,在学校、单位、小区、公园等各处多建体育场馆、健身房和便民运动设施,并使其多样化以适应不同群体的“星丛化”需要。第二,部分体育场馆向公众开放,小区多设免费运动设施,以满足无法支付健身费用的低收入群体的需求。第三,改善城市环境,多进行绿化,建公园,小区加大绿化面积,减少居民在户外运动中吸入空气污染物的程度。

3.体育教育以生态化理念为指导。目前的体育教育模式很大程度上是以适应竞技体育的要求为重心的,如计时、计程、量化成绩等。但体育的根本在于提高学生的身体和心理素质,促进其自然的身心和谐,这才是生态体育的内在要求。体育教育的课程设置、教学方式、考核方式等应以提高素质、充实机体生命力为出发点。

4.发挥社区和社团的作用。基层社区和民间社团在组织公众参与体育活动方面是最灵活的、可操作性最强的。社区、社团通常可以充当体育机构、专家、教育机构与普通民众之间的中介,既能有效地对人们的体育活动进行宣传、管理和专业指导,减少其盲目性,调动其积极性,又能对公众的需求作出快速而灵活的反应。

5.加强对生态体育的理论研究,明确生态体育的性质。当前的生态体育研究已经取得了初步的成果。一是基础理论研究,二是社会实践研究。综合关于生态体育的相关研究,我们会发现两个问题。一是在基础理论研究方面,对生态体育的“生态”内涵缺少更深入的认识,一定程度也缺少文化精神层面的把握。二是在实践研究方面,缺少全面的、综合的研究。所以在这两方面要同时加强,坚持两手抓。

终上所述,我们只有了解和掌握了实现体育生态化的障碍及障碍产生的根源,进而指出克服障碍的办法,才能从根本上寻求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自身和谐发展的途径,才能真正确保体育的生态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