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中西医结合“微观对症用药”疗法的构思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3-12-22
/ 3

关于中西医结合“微观对症用药”疗法的构思

郑治敬

郑治敬(天津市宁河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301500)

【摘要】背景面对当今世界飞速发展的现代科技,中医学理应大胆吸纳现代医学发展的成果,积极采纳、吸收、借鉴现代医学的疾病诊断方式,走中医辨证、辨病与西医诊断大融合、共发展的道路。近几十年来,诸多名医探讨研究,受西医科学的影响和助推,相继提出了“辨症论治”、“辨病论治”、“微观辨证”和“病证结合”的新理论。多年来笔者在临床实践中,也是依据西医多种微观指标,选用据有现代药理作用的中草药组成方剂,临床疗效满意,形成了“微观对症用药”的新创意。构思中西医结合经过无数年探讨研究,无论是“辨病论治”、“微观辨证论治”和现代“病证结合”,都没有脱离中医张仲景“辨证论治”这个根本大法。“辨证论治”也有它不完备的地方。比如它的理论体系非常深奥,很难掌握。一旦辨证论治稍有偏差,其辩证论治组出的方剂,治病就无效。那么无效可以反证为其中草药现代药理学作用没有对症。从治病的角度,中药、西药或是其他药,都是治病的药。我们把中草药现代药理学搞清楚了,中草药不就变成近似于西药,再按现代药理学作用应用于临床疾病治疗,应该是可行的。结论“微观对症用药”新思维。就是对患者的临床症状、体征、各种辅助科室检查和实验室阳性结果,以及包括病机病理所有指标,精选具有现代药理作用最有效的中草药组成方剂。虽然用的是中草药,但改善的不再是中医的“证”,而是治疗的西医“病”。所以“微观对症用药”可以在任何系统疾病治疗中运用。由于不用中医辨证,可使更多的中西医结合大夫,西医大夫,都能够掌握“微观对症用药”新方法,运用中草药治疗疾病,扩大了中西医结合的医师的视野,推动了中西医结合事业的发展。使中西医结合治疗疾病这种优势得到更广泛的普及。

【关键词】微观对症用药中西医结合辨证论治

【中图分类号】R2-03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1752(2013)22-0059-03

在临床实践中有些疾病西医的疗效不佳,特别是病因、病机、病理不清的病症。而运用中国传统医学(中医)中药治疗却收到意想不到的治疗效果。多年来参考辨证论治组成方剂,结合西医临床化验检查和诊断,探索中西医结合“微观对症用药”的新方法,在一些常见疾病治疗中,收到较好临床治疗效果。

一、微观对症用药的理论基础

中医辨证论治是张仲景创立于约公元180~219年,是中医治疗学的基本理论,指导中医诊治疾病两千年不衰[1]。中医知识创新的必要性。人类认识不断深化,经验不断积累,知识创新就在不断进行,从而推动科技进步,社会发展和人类认识水平的提升。作为一门学科,离开了创新就意味着淘汰。因此中医必须遵循科学发展的规律,不断地知识创新。近几十年来,经过诸多名医的传承发展,以及西医学的影响和助推,相继衍生出“辨症论治”、“辨病论治”、“微观辨证”和“病证结合”的新思维、新观点和新理论。从中医学发展史看,中医学的发展无时不刻吸纳着当时最先进的科学理论,如太极八卦学说、阴阳五行学说、天干地支学说等,并通过尸体解剖创立了脏象学说。中医的河间学派、易水学派、伤寒学派、温病学派等学派纷呈,无一不是中医知识创新的产物。面对当今世界日新月异、现代科技飞速发展,中医学亦在吸纳现代医学发展的成果,借鉴现代医学的疾病诊断方式,丰富着中医辨证、辨病[2]。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任应秋提出了“病证结合”的临床诊疗和研究模式,这是中西医两种医学体系结合的具体体现[3]。发展至今的现代“病证结合”治疗观已经成型了西医诊病,中医辨证,辨证论治与专病专方专药论治结合模式[4]。基于“病证结合”,进行中药的有效筛选和作用机制研究,中药(单味、单体、复方)以多靶点、多途径为特点,广泛应用于临床各种疾病的治疗并显示出肯定的疗效。根据医方中青蒿能截疟的记载,进行筛选研究提取出抗疟的有效成分青蒿素及青蒿琥酯,依该物质构成的复方实现了有效治疗耐药恶性疟疾。此外,中药砒霜(As2O3)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性白血病等均是“病证结合”思路开发新药以及老药新用的典范。

沈自尹[5]院士等曾于1986年先后提出“微观辨证”概念,指出“所谓微观辨证,即是在临床上收集辨证素材的过程中引进现代科学,特别是现代医学的先进技术。”运用现代医学影像学检查、内镜检查、实验室检查、组织病理检查甚至基因检查等先进技术。“微观辨证是用在‘无证可辨’(有病而无证),证候不明显(有若干症状而未构成证),证候复杂以致辨证困难的情况。”亦用于某些疾病的发展过程中有微观的变化而未能形之于外象的所谓的隐性证”。“微观辨证”再次激发学术界的热议,明显促使中西医结合工作深入发展。

二、“微观对症用药”的构思

多年的临床实践,基于上述理论和思维,依据西医多种微观指标,直接选用具有明确的现代药理作用的中草药随意组成方剂,在多种病症中应用,收获了满意的临床疗效,形成了“微观对症用药”的创意。

当代中医药界及中西医结合界普遍应用的是西医辨病与中医辨证论治相结合的现代“病证结合”模式,这是中西医结合的重要成果,更是中医现代临床实际的需求[6]。中西医结合经过不断研究发展,无论是“辨病论治”、“微观辨证论治”,还是现代“病证结合”模式,并未脱离张仲景的“辨证论治”。

“辨证论治”成为中医诊治疾病完整理论体系已经两千多年。但是也有不尽人意之处。中医“辨证论治”理论体系深奥,以现代科学方法衡量有欠严谨瑕疵,可重复性较差,很难掌握。一旦辨证论治有偏差,其辩证论治组出的方剂亦无理想疗效,因为组方中药物的现代药理学作用未能对症于该病人的“微观指标”(病因、病理、临床症状、各种检查、化验等异常指标)。中药、西药都是治疗疾病的药物,其有效成份都是有机化学、无机化学以及构成的生物成份,应该对症治疗、对病用药。因此对于中草药必须要了解现代药理学作用,将其现代药理作用视为西药,在临床上对症、对病用药组方使用。

中草药在还没有“辨证论治”体系之前,我们的祖先就是根据病人痛苦表现、异常症状寻找野草、野菜、各种动植物等等来治病,每发现一味可以缓解痛苦症状的物质就记录下来,作为有效的一味中药记载下来,经过漫长的历史和无以计数的病人实践验证,就积累了达到现在大约上万种的中草药。中医起源过程,相似于现代西医对症用药方法,只是在寻找中草药治病过程简单粗放一些,只是为了缓解痛苦症状,并未完全了解痛苦症状的病因、病机和病理情况。现在科学技术发达,若逐渐对各种中草药进行现代药理学研究,揭示其现代药理学作用实为必要,按照现代药理学作用将中草药应用于西医诊断疾病的治疗,中药、西药就融合成一个理论体系——现代药理学,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中西医充分结合。

中医、西医两种医疗体系互不相容,乃至相互排斥,其实就是互相不了解。现在的西学中及中西医结合医师充当着中西医体系沟通的角色。只有明晰中草药的现代药理学作用,就会像西药一样被西医或中西医大夫广泛使用。一些中药研究已经开辟了发展的通道,垂盆草中总黄酮的发现,而且证实有明显的保肝降低转氨酶的现代药理作用[7],已被西医广泛应用于治疗肝炎或其他原因引起的转氨酶增高;元胡中确认的紫堇碱、原阿片碱等多种生物碱,有镇痛、镇静、催眠作用[8],其止痛效果可与杜冷丁相当,已被广泛用于妇科、内科、外科、口腔等各种疼痛;传统组方麻杏石甘汤的现代药理研究发现,具有抗炎、降温、抗菌、抗病毒、镇咳、祛痰等药理效应,临床广泛应用于治疗病毒性肺炎[9]。

然而,借鉴青蒿素的发明,是从四万多种化合物和草药筛选出来,而中医典籍提供的众多药方没有派上用场。山西稷山骨髓炎医院杨永水教授,研制出系列方剂,治疗骨髓炎疗效已被广泛认可,但是未广泛推广。还有很多专病民间单方、验方没有得到充分应用,因为不是发生于很深的中医理论,没有已知中医理论的基础。现实形成“中医理论欠科学,而中药治病确实有效”。

中药确实能治病,还能治疗西医不能治或病因不明的病。而西医之病,其病因、病机、病理大多清楚。中草药能治疗的病,应是这些中草药具有的现代药理学作用所发挥的疗效,使其改善了病机、病理来缓解病症的。所以选用现在已知的具有现代药理作用的中草药去对症治疗疾病的捷径,暂时可以摆脱中医“辨证论治”复杂深奥而难掌握的理论,将中西医结合的目的落在实处。

基于上述思维,“微观对症用药”应用于临床,就是将患者的临床症状、体征、各种辅助科室检查和实验室检测结果,以及病机病理等,作为微观指标,做出综合分析,寻找和选用相对有效的具有现代药理作用的中草药组成方剂施以治疗。

三、“微观对症用药”的临床应用

以慢性胃炎组方为例。慢性胃炎的微观临床症状指标包括:临床表现的胃痛、胃胀、泛酸、返流、恶心等症状;胃镜检查发现的充血、水肿、糜烂、渗血等;胃电图表现出胃动过缓、胃动过速、胃动紊乱等;B超或放射显示胃排空障碍;病理出现慢性浅表性或萎缩性胃炎、肠化、异型增生等;还有HP阳性等等。

依据上述微观指标组成方剂:柴胡、郁金、元胡、白芍、厚朴、陈皮、半夏、木香、枳实、丹参、川芎、甘草等。元胡含有延胡索乙素,镇痛作用最强,现代药理研究认为,元胡能显著减轻痛阈,与杜冷丁类同。白芍、元胡等可改善胃黏膜微循环、增加血流量,使局部缺血缺氧得到改善,促进局部炎症吸收及萎缩腺体复生等[10];枳实对胃肠道平滑肌有一定兴奋作用,使胃肠运动收缩节律增强而有力,促进胃排空;研究发现丹参中丹芬酸类成分具有抗血小板聚集,抗血栓形成,改善微循环的作用,丹参有促进胃黏膜细胞增殖的作用[11]。所有慢性胃炎,都有不同程度的胃粘膜血管微血栓。而川芎有扩张小动脉,溶解血栓,通过扩张胃黏膜血管,改善胃黏膜血流[12];陈皮对胃肠道平滑肌有温和的刺激作用,能促进消化液的分泌,排除肠道积气,增加食欲。半夏具有其抗溃疡作用,其药理基础是减少胃液分泌、抑制胃蛋白酶活性、保护胃粘膜、促进胃粘膜的修复和能减轻胃液潴留抑制恶心、呕吐等[13、14]。陈皮、木香、厚朴对胃肠平滑肌具有双向调节作用。可促进胃排空,兴奋胃肠运动[15]。柴胡中柴胡皂苷抗抑郁作用可能与调节脑内单胺类神经递质及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含量有关;郁金含有姜黄素,通过抑制单胺氧化酶,增强单胺类递质利用率而发挥抗抑郁作用[16]。因为对难治性慢性胃炎尽量加用一些抗焦虑抑郁型药,有利于改善缓解慢性胃炎和躯体不适症状。伴有HP阳性,加黄连、黄芩、大黄,三者根除HP率较高;伴有泛酸、返流或返流性胃炎,加赭石、旋复花、乌贼。旋覆代赭汤可通过调节脑肠肽在血液及组织中的含量,增加血液及组织中胃动素含量达到促胃动力的作用[17],乌贼骨中所含碳酸钙,可中和胃酸,缓解呕酸及烧心症状已是常识。伴有失眠加酸枣仁、合欢皮。柴胡枣仁汤治疗失眠显效率高于阿普唑仑片近一倍[18]。

通过慢性胃炎微观指标,很直观轻松的运用中草药治疗病症,很像西医临床常规的对症治疗,省去了中医辨证。也近似于将中草药西药化——即中草药现代药理学。该方剂临床使用20多年,疗效较好。曾对1998年1月~1999年12月治疗的28例重度萎缩性胃炎,进行了15年跟踪随访观察,临床疗效较好,且无癌变。据研究证实,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癌变率可达10%[19]。

这样的方剂并非完成依据中医辨证论治得来,其中不乏与中医理论偏离。但是中西医结合的最终目的是使其疗效高于单纯西医或中医。中药方剂的好与坏,应该以最终临床疗效好与坏为衡量标准。中西医结合要有所突破,要不断在实践中发展。

四、“微观对症用药”的前景

国内很多学者已经关注“微观辨证论治”、“病证结合”,而且取得了中西医结合的重大进展。而“微观对症用药”这一新思维、新创意,可以在某些微观指标上集中精力筛选具有现代药理学作用的最有效的中草药。它的优势就在于针对任何微观指标,精选最有现代药理学作用的中草药对症下药,随意组成方剂治疗病症。虽然用的是中草药,但改善的不再是中医的“证”,而是治疗的西医病症。所以“微观对症用药”可以在任何系统疾病治疗中运用。由于不用中医辨证,可使更多的中西医结合大夫,哪怕是西医大夫,也很容易掌握“微观对症用药”用中草药治疗疾病,开阔了中西医结合的医师的视野,推动了中西医结合事业的发展。由此我们可以加大力度对中草药和经典方剂进行现代药理学研究,使中西医结合治疗疾病这种优势得到更广泛的普及。

参考文献

[1]陈以平.提倡辨病论治力主微观辨证[J].中国中西医结合肾病杂志,2012,13(5):377-378.

[2]贾澜.辨证与辨病的关系探析[J].中医研究,2012,25(4):9-11.

[3]黄烨,殷惠军,陈可冀.病证结合的基础研究[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12,32(3):299-303.

[4]陈可冀,蒋跃绒,谢元华.病证结合治疗观的过去与现在[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11,31(4):437-443.

[5]陈雪功,张红梅,周雪梅.对“微观辨证”和“微观辨证论治体系”的思考[J].安徽中医学院学报,2010,29(2):1-3.

[6]陈可冀病证结合治疗观与临床实践[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11,31(8):1016-1017.

[7]潘金火,潘萍.垂盆草总黄酮的保肝降酶作用及其化学成分的鉴别研究[J],时珍国医国药,2010,21(8):1930-1934.

[8]杜茂波,刘淑芝,刘树扬等.元胡止痛软胶囊中延胡索提取工艺优选[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12,18(9):50-52.

[9]王文革徐华邓英贤等.麻杏石甘汤对腺病毒感染的匀耘蕴云细胞因子蛋白表达影响的实验研究[J],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2013,8(1):22-24.

[10]刘其松,吴耀南.活血化瘀法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进展[J].中医药通报,2012,11(1):63~65.

[11]王国中,陈志伟,潘洪明,等.丹参抗大鼠乙醇性胃黏膜损伤的作用及机制[J].中国中西医结合消化杂志,2002,10(6):340~341.

[12]马永英.川穹嗪、果胶铋、抗生素联合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临床体会[J].青海医药杂志,2011,41(9):78.

[13]王春燕.浅谈陈皮的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3,11(3):120-122.

[14]姚军强.半夏的药理作用及其临床配伍运用[J].中医研究,2013,26(2):3-5.

[15]王瑞萍.藿香、陈皮协同调节胃肠动力及其药用最佳比研究.天津医科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5.

[16]周王谊,李欣欣.抗抑郁单味中药研究进展[J].医学综述,2011,17(23):3624-3626.

[17]杨子谊,吴红彦.旋覆代赭汤临床应用研究概述[J].实用中医药杂志,2013,29(3):231-232.

[18]黄海英.中药汤剂治疗失眠研究进展[J].实用中医药杂志,2011,27(3):211-212.

[19]马洪喜,王海峰,田庄等.慢性萎缩性胃炎标本处理方法的改进[J].中华病理学杂志,2012,41(9):637-6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