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脉输液后拔针术护理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4-12-22
/ 1

静脉输液后拔针术护理

陈秀凤

陈秀凤

(广西玉林市第三人民医院广西玉林537001)

【摘要】静脉输液是治疗和抢救病人临床用药的主要给药途径。在护理工作中,提高拔针技巧,避免局部的出血、皮下瘀血、疼痛或投诉等不良反应,从而达到下一次输液时能够较好的选择血管、未造成血管损伤的目的。

【关键词】静脉输液拔针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2095-1752(2014)17-0307-02

静脉输液是治疗和抢救病人临床用药中快速有效的重要给药途径,是临床上应用最广泛的护理技术操作。拔针意味着当日患者静脉输液治疗的结束,但在工作中一些护理人员并不重视拔针这个操作,往往草草了事,给患者造成不必要的痛苦与麻烦,从而引起护理纠纷或投诉等不良反应,影响护患之间的相互关系,为了避免发生这些不良反应,同时保护血管为下一次静脉穿刺成功创造条件,现将拔针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1、拔针前的护理

首先做好心理护理,设法使病人身心放松,分散其注意力,当病人过分紧张时血管易痉挛,拔针时易产生疼痛。主动告知患者做好拔针准备,并指导其拔针后按压方法及时间,如有不适或出血等不良反应要及时告知值班护士处理,与病人多沟通交流,解除思想顾虑,轻松配合拔针。

2、拔针时的护理

2.1最佳拔针时间是在输液瓶内液体滴液,输液管中残液面下降,速度明显减慢或停止时。在为小儿输液或滴注贵重药物时,输液完当输液管中残液面停止下降时,可让病人取平卧,抬高液体瓶,使输液管中的液体全部进入病人体内再拔针,这样既可保证给药剂量的准确,又可避免贵重药物冲管的麻烦。但需注意,加压输液时不宜此时拔针,以免造成空气进入静脉,形成空气栓塞。有报道,输液即将完毕时,嘱病人抬高输液侧前臂水平约45°,时间1-3分钟,肢体抬高后没有施压的针梗处于漂浮状态,拔针时将针头对血管内壁的损伤降至最低点,液体输完后拔针不仅明显减少出血,而且可减轻疼痛[1]。有资料表明,静脉输液时用翻转针柄穿刺固定法,使药物的流向发生改变,避免对体表敏感神经未梢的刺激,减轻疼痛,有效率达96.7%[2]。

2.2拔针时,先将输液器调节器关闭,提高输液器使液面与穿刺点垂直,防止输液器弯曲,引起回血。并彻底清理固定针头的胶布或输液贴,揭胶布或输液贴时,宜与针柄小旗放置方向一致(针柄小旗一般在右侧),从左侧向右侧方向缓慢揭开,以防针头移位或拔针时拔掉皮肤表皮而引起疼痛和出血,增加病人痛苦。

2.3拔针时右手拇指与食指捏住针柄,防止针头转动并同皮肤保持10~15°角,左手持无菌棉签轻按针头上方,快速拔出,在针头拔出后方可将棉签压紧,注意针头未拔出前不可用棉签紧压针头以防针头受压后贴住血管下壁,产生刺激性疼痛或刺破血管,引起血肿。

3、拔针后护理

在临床输液拔针后,如按压方法不当会导致穿刺部位出血,影响下次进针质量,增加病人痛苦[3]。由于进针的角度以及针梗走行方向的不同,针尖刺入血管壁的位置要比皮肤上肉眼所见针眼高出0.2~1.5cm,血管壁破损是针眼处出血的主要原因,为了止血,这一部位与皮肤表面针眼一样需要得到有效的按压,所以要将棉签放在与血管走行方向一致的位置上按压,以免造成深部组织隐性出血,形成血肿。临床上许多病人及家属爱用棉签或手指对穿刺部位进行按揉,经过穿刺的血管及皮下组织的毛细血管非常娇弱,对外界的强烈揉按承受不了,会使破损加重,出血增多,按压时间不少于3~5min,拔针后局部不要用力揉,多按一会儿,以防针眼出血.

随着护理水平和患者需求不断提高,不仅要求护士要“一针见血”而且还要达到无痛性拔针。因此,在临床护理工作中,认真做好拔针前、拔针时和拔针后的护理,掌握合理、科学、无痛、无淤血的拔针方法、不断提高拔针技巧,减少拔针后发生的各种纠纷或投诉等不良反应,为患者提供人性化良好就医环境。

参考文献

[1]李雅珍,柏玉萍,王丽娟,等.肢体抬高对浅静脉输液拔针影响的临床研究[j].实用护理杂志,2003,19(8):41.

[2]范作升,孙丽荣,薛宗勇,等.纠正静脉补钾疼痛的临床研究[j].实用护理杂志,2001,17(12):1.

[3]陈兴秀,陈永新.静脉输液及抽血标本时按压穿刺点探讨[j].齐鲁护理杂志,2002,2(8):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