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广府三间两廊民居建筑的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8-06-16
/ 2

基于广府三间两廊民居建筑的研究

孔令柱

广东省博意建筑设计院有限公司528312

摘要:广府三间两廊民居建筑中,“三间”指的是排成一列的三间房屋,其中间为厅堂,两侧为居室。三间房屋前为天井。天井两侧的房屋即为“廊”。“两廊”一般用作厨房或门房。这种廊檐相间的布局,刻意营造虚实相结合的意境,不但较于闭塞自封的北地建筑更显开放,而且还拧开了一道实用的阀门,这种特有的民居建筑形式是岭南地区历史文化发展的象征。

关键词:广府地区;三间两廊;民居建筑

1.广府文化

“地域文化是受地理环境、历史文化影响、社会制度以及区域民族习惯、宗教信仰等多重因素形成的一种文化形态。”广府文化是地域文化的一种,是岭南文化的一个分支,在岭南文化中个性鲜明、影响最大。

岭南,广义上理解为五岭(大庾岭、骑田岭、越城岭、萌渚岭、都庞岭)之南,包括了福建南部,广东、海南、台湾、香港、澳门,广西东北部地区;岭南地区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其特点表现为热、闷、潮湿。广府地区指珠三角及广东西南部地区,广府民系的主要特征是以广府白话(粤语)为其主要的方言。

“广府文化首先是一种移民文化”,在经历了几次的大移民潮,中原移民与当地土著不断碰撞、融合之后,形成一种独特的地域文化,一种既保守又开放、务实重商,继承传统的同时吸收外来文化特征的、具有较好的兼容性、适应性和创新能力的文化。

2.广府三间两廊民居建筑概述

广府民居建筑单元以三间两廊为主,形成梳式布局的聚落格局。三间两廊是广府民系地区最具代表性的民居形式,为“三合天井式”,占地规模多为100余平方米,符合小型家庭使用的需要。正房三开间,明间为开敞堂屋,与正对的狭长天井连为一体,是公共生活区域。左右次间为卧室。正房两侧伸出的厢房简化为进深浅面积小的边廊,其功能为厨房或杂物房。三间两廊作为形成村落的民居建筑单元,以复制、并置的形式,纵横排列,形成梳式布局。梳式布局是广府村落的典型格局,广泛分布于地形较为平坦的珠三角地区。村落内祠宅分立,祠堂并列于前排,引领后排整齐分布的民居。

广府民居建筑单元突显宗族结构的“家庭”要素。明清广府家庭的主要结构并非累世而居的大家庭,而是主干型与核心型为主的小家庭。“三间两廊”民居建筑单元对应宗族结构中的小型家庭单元,有明确空间边界。在梳式布局体系下,各建筑单元之间无直接的链接依附关系,呈平行并列的空间关系,无明显等级差异,突显了“家庭”要素的独立性。广府民居及聚落呈现高度的均衡性和相似性,建筑形象整体统一。有限的土地资源经由宗族统一规划,得以均等共享,确保各个家庭都能享有条件基本相同的居住空间单元。

3.以某村庄为例实例探析广府三间两廊民居建筑

某村庄传统民居分两种类型,分别为典型传统民居及改型传统民居,改型传统民居是在典型传统民居基础上演变而来,两者平面布局均采用三间两廊形制。

3.1平面布局特征

三间两廊是指建筑面宽三个开间,东西两个入口门廊,如下图1所示。传统民居两个门廊分别位于建筑东西两侧,门廊有两大功能,既是入口门厅,同时也是厨房,并设有灶神神位。两个门廊的建筑形制,为两家人(兄弟或父子)提供了独立的出入口,互不干扰,体现了开平人“同屋不同门”的居住习惯。民居中间大开间为厅堂(起居室),设有土地神位及祖先牌位,天神位设于天井下,此布局方式体现了开平人的神灵观念——天神位设于天井,通风和采光良好,能更好地接受上天神明的庇佑。民居左右两个开间为卧室,若居住人数较多,则增设阁楼。通过对典型传统民居进行改型,出现了两层楼的民居形式后,人们便将祖先及天神神位设置二层。根据当地人的说法,此做法的主要原因,一是“确保厅堂祖龛能够看到天空”,二是为表对先人及神灵的敬意,其龛位须位于高处。因此,对于两层的传统民居,为了保证天井神龛和厅堂祖龛能够“看到天空”,便在二层平面的中轴线部位上做了局部挖空处理,形成二层“品”字型的布局造型。

3.2立面及造型特征

3.2.1典型传统民居

该村庄典型传统民居建筑以“禾厅”为代表。“禾厅”正立面采用对称构图,侧立面各有一耳房门,坡屋顶屋脊设有装饰,装饰的题材并非“仙人走兽”,而是采用程式化的“云纹”图案。

3.2.2改型传统民居

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归国华侨将西方建筑的形式融入到当地的传统民居中,其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分别为建筑装饰以及建筑层数。改型传统民居便采用了垂直向上的建造方式,将原来一层的传统民居升高至两层。此类民居正立面上依然采用对称的构图,侧立面各有一个耳房门,因首层天井采光的需要,二层往内凹进去一部分。另外,与早期民居相比,此类民居更注重屋檐线脚、重窗的细部和门面的装饰效果,引进了西方建筑的装饰元素,如涡卷形线脚、牛腿等。屋脊也设有装饰,与早期民居一致,为程式化的“云纹”图案。

3.3建筑结构特征及建造材料

3.3.1典型传统民居

主要采用无内柱的梁架结构,墙体承重,属于砖木结构体系,建造材料以青砖、陶瓦、坤甸木、柚木、杉木、红糖、黄土、白灰、沙为主。由于木材易受虫蚁蛀食、易腐朽、易霉化,因此传统民居的木构架屋顶难以长久保存。另外,由于村内民居大部分已经空置,没有进行修葺和维护,因此村内11座一类民居均出现不同程度的破损。

3.3.2改型传统民居

归国华侨从国外引进钢筋、混凝土、玻璃、瓷砖、涂料等新型材料及框架建造技术,并在后来部分民居的扩建和新建中加以应用。因此,村内便出现了早期的局部框架式民居,从而形成既有砖墙承重又有框架承重的钢筋混凝土与砖结构的混合结构形式,使得建筑更加的牢固、耐用。

结束语:综上所述,本文分析的三间两廊民居建筑在建筑空间布局上,传统民居传承了当地居民的传统的人居理念,采用了三间两廊的空间格局形式。在装饰细部上,传统民居装饰以木雕、石雕、灰塑、风情画为主,传递出中国固有的文化特色。传统民居是开平乡土生活的主要载体,对其平面布局、立面特征、建筑结构、建造材料展开研究,有利于加深对岭南侨乡传统建筑的理解及侨乡建筑与外来文化融合的理解。

参考文献

[1]曾令泰,郭焕宇,李岳川,等.广州从化地区传统民居建筑类型及其特征研究[J].南方建筑.2018(01).

[2]李剑清,缪剑峰.岭南“三间两廊”传统民居人文关怀设计探析[J].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2017(06).

[3]李海波.浅析广府民居三间两廊厅堂形制[J].建筑工程技术与设计.2016(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