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宫内膜透明细胞癌的影像学特点与病理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9-03-13
/ 2

子宫内膜透明细胞癌的影像学特点与病理分析

李伟涛

李伟涛

(山东省乳山市人民医院;山东威海264500)

摘要:目的探讨子宫内膜透明细胞癌(ECCC)的影像学及病理学特征。方法搜集我院具有刮宫前影像资料的10例单纯性ECCC患者,回顾分析其影像学及病理学特点。结果10例患者均为绝经后老年妇女,4例为局限型,其中2例呈单发息肉状,2例呈局部菜花状;6例为弥漫型,其中4例呈广泛菜花状,2例呈弥漫壁结节状;病灶均突向宫腔内生长。宫腔内可有不同程度积液或积血。2例CT平扫病灶等宫壁密度;MRI检查T1WI病灶与子宫肌层等信号,T2WI与子宫肌层(6例)等或略高信号(2例),动脉期3例病灶基底部明显强化、3例病灶均质中度强化,静脉期及延时期呈持续强化。对照影像学术前分期与术后病理分期,差异不存在统计学意义(2=2.000,P=0.368),但其一致性一般(K=0.697,P<0.001)。结论ECCC具有较特异的影像学表现,而术前影像学分期准确性有待于进一步提。

关键词:子宫内膜癌,透明细胞;磁共振成像;病理学

子宫内膜透明细胞癌(endometriosisclearcellcarcinoma,ECCC)属高级别非子宫内膜样腺癌(Ⅱ型癌),具有独特的生物学行为及病理学特点,发病率占子宫内膜癌5%~10%[1-3]。尽管对于子宫内膜癌来说CT及MRI的作用是术前分期判断,但需建立在对相关影像学表现熟悉的基础上,与常见内膜样癌比较,ECCC诊刮准确率相对较低,且分段诊刮为有创性检查,对于阴道或宫颈狭窄、较大肿瘤堵塞宫颈口的患者操作较为困难[4],而ECCC的影像学表现存在一定特征性,相关报道至今甚少[5]。本文回顾性分析经术后病理证实的10例子宫内膜透明细胞癌,结合文献对其临床、病理学特点及影像学表现进行了分析,以避免误诊误治,从而提高分期准确率。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本组10例患者,年龄52~82岁,中位年龄65岁。临床表现均已绝经后出现阴道出血,病程3天~半年不等就诊,无腹痛腹胀等其他症状。

1.2检查方法

CT检查应用SiemensSensation16及Philipsbril-liance16层螺旋CT机扫描,下腹盆腔常规平扫和增强,扫描范围自髂骨嵴水平至耻骨联合下缘。扫描条件:120kV,160~350mAs,扫描层厚1mm,重建层厚5mm,层间距5mm,螺距1.0。增强扫描用优维显(先灵拜耳,370mgI/ml)或碘海醇(北陆药业,350mgI/ml),经肘静脉注入,注射速率3.0ml/s,总量80~100ml。采用三期扫描,动脉期为注射对比剂后20~25s,静脉期65~70s,延迟期3~5min。

MRI检查应用Philips1.5TAchieva、GEDiscov-eryMRI7503.0T磁共振扫描,使用体部相控阵线圈,层厚4~5mm,层距0.5mm,矩阵(320~384)×(224~336)。扫描序列为:平扫包括横断面T1WI、T2WI、T2WI脂肪抑制、DWI,冠状面T2WI,矢状面T1WI、T2WI;扫描参数:T1WITR/TE=440~640ms/7~8ms;T2WITR/TE3060~3500ms/80~137ms;T2WI脂肪抑制序列TR/TE3270~4000ms/80~110ms,DWITR/TE2687ms/76ms。增强对比剂采用钆喷酸葡胺(多它灵,Guerbet),经高压注射器经肘静脉团注,注射速率2.0ml/s,总量0.1mmol/kg,扫描包括3D横断面T1WI,矢状面、冠状面T1WI脂肪抑制TR/TE=2.5~3.8ms/1.2~1.7ms。

2结果

2.1影像学表现

10例患者4例为局限型,其中2例呈单发息肉状,2例呈局部菜花状;6例为弥漫型,其中4例呈泛菜花状,2例呈弥漫壁结节状;病灶均突向宫腔内生长,7例病灶宫腔内游离缘边界清楚、3例病灶局部或部分病灶边界模糊;测量其中最大病灶的最大径20~85mm,中位数37mm。所有病灶均未见钙化、坏死。6例宫腔内有大量积液或积血,4例少量积液。1例宫壁厚度正常,9例肿瘤及积液致宫腔不同程度增大、子宫壁不同程度变薄;4例伴子宫肌瘤。本组患者行CT平扫+增强2例:2例平扫病灶密度均接近子宫壁(CT值分别为48、41HU);增强后动脉期中度强化(CT值分别为60、71HU);静脉期、延时期病灶均呈持续较均匀强化接近子宫壁肌层(静脉期分别为68、64HU,延时期分别为70、65HU)。

本组患者行MRI平扫2例,行MRI平扫+增强6例:T1WI序列病灶均等信号于子宫壁,T2WI序列病灶对比子宫肌层等信号6例、略高信号2例;其中2例子宫腔内伴有T1WI、T2WI混杂的出血信号,导致平扫病灶轮廓辨识不清。8例病灶DWI均呈高信号。6例增强扫描:3例动脉期病灶基底部呈不均匀明显强化,3例呈动脉期较均质中度强化;5例静脉期呈持续中度均质强化,延迟期低于子宫壁肌层强化程度。

2.2肿瘤手术病理及分期

10例患者均行:全子宫、附件切除+盆腔淋巴结切除及检测、腹主动脉旁淋巴结检测+生理盐水腹腔冲洗瘤细胞检测。巨检:肿瘤呈息肉样、菜花样或乳头状,色灰白,质硬脆或略软、易碎。镜下:肿瘤呈片状、腺管状或乳头状排列,实性结构大多数由胞质透亮的透明细胞组成,细胞核大而不规则,核仁明显,部分区域细胞质呈嗜酸性,局部区域肿瘤细胞可见典型的鞋钉样改变。

3讨论

原发女性生殖器透明细胞癌多发生于卵巢、宫腔,少见于宫颈、阴道,是一种来源于副中肾管的特殊腺癌组织。本组病理所见与文献描述相符,形态上以富于糖原、胞浆透明的细胞和嗜酸性细胞、靴钉样细胞构成实性片状、管状、管囊状或乳头状结构为特点。与富有糖原的子宫内膜样癌不同,ECCC的异型性非常明显,形态上与卵巢的透明细胞癌相同。有文献报道ECCC的生物学特点与子宫内膜样癌、子宫内膜浆液性癌均存在不同,以致ECCC的归类于II型癌还值得进一步商榷。ECCC与常见子宫内膜癌的影像学表现存在一定的差异,笔者观察本组10例诊刮前单纯ECCC影像学资料,具以下特征:

(1)子宫情况:本组均为老年性绝经后子宫,部分肿瘤堵塞宫颈可使宫腔内出现大量积液(60%),当宫腔积液较多或肿块较大时致宫腔明显增大、宫壁明显变薄;

(2)肿瘤分布、形态及边界:本组弥漫型(60%)多于局限型,弥漫型表现为多发较大外生性肿块或多发附壁结节,与卵巢透明细胞癌囊实性肿块内的实性部分表现类似;局限型ECCC病灶形态多呈息肉或菜花样突入宫腔,多无明显内膜增厚。强化后肿瘤游离缘多见边缘清晰。

结语:

综上所述,ECCC常见于绝经后老年妇女,呈菜花样或息肉样突向宫腔生长,肿瘤密度及信号接近宫壁肌层,病灶增强持续均质中度强化或动脉期病灶基底部明显强化,宫腔内易出现较多积液,其影像学分期准确性有待于进一步提高

参考文献:

[1]刘静,韩献成,郭文君,董玮.NapsinA在子宫内膜透明细胞癌中的表达及其意义[J].临床医学,2016,36(11):10-12+127.

[2]陈燕坪,卢建平,陈宝珍,张红,陈刚.原发性腹膜透明细胞癌1例并文献复习[J].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2016,32(08):917-920.

[3]赵静,谢冰松,郭端英,边亚芹,吕世一.子宫内膜异位症与特定类型卵巢癌风险的相关性[J].中华实用诊断与治疗杂志,2016,30(07):693-6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