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脉用蔗糖铁与口服铁剂用于纠正缺铁性贫血的临床疗效对比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4-12-22
/ 2

静脉用蔗糖铁与口服铁剂用于纠正缺铁性贫血的临床疗效对比

宋军郭鹏翔(通讯作者)贺远黄筑筠王清

宋军郭鹏翔(通讯作者)贺远黄筑筠王清

(贵州省人民医院血液内科贵州贵阳550001)

【摘要】目的:评估不同补铁给药方式对于纠正缺铁性贫血的临床疗效对比。方法:收集我院4年间IDA患者117例如,分为口服补铁组及静脉补铁组,通过评估每周持续检测治疗后4周内血红蛋白变化趋势并评估不良反应等,对两者的疗效及安全性进行评估。结果:两组治疗相关不良反应发生率无明显差异。轻度贫血组患者不同给药途径后血红蛋白变化趋势无明显差异。中、重度贫血组静脉铁组血红蛋白恢复幅度、起效时间等均明显优于口服补铁组。结论:除了轻度贫血的患者,中、重度IDA贫血患者使用静脉铁治疗,将更为有效,且无明显副作用,值得推广。

【中图分类号】R96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1752(2014)17-0220-02

1.前言

作为合成血红蛋白的必需原料,当铁摄入、丢失、需求量增加时,往往会造成体内铁储备耗竭,从而引起缺铁性贫血(IDA)。临床上,超过90%的缺铁性贫血患者其缺铁的主因多为储存铁的减少或摄入不足[1]。所有IDA患者,在控制引起缺铁病因的同时,均需补铁治疗。然而,对于部分如原发病为胃肠道疾病、不能耐受口服铁剂时并发的副作用及不良反应的患者、选用静脉途径补铁有利于纠正此类患者的缺铁及促进血红蛋白恢复[2]。本研究通过收集我院4年间收治的IDA患者,通过随机分组并进行不同途径补铁(静脉、口服),通过评估对比两者血红蛋白恢复程度、副作用、耐受性等,对口服补铁及静脉补铁的临床疗效进行对比。

2.方法

2.1患者

收集我院2009-2013四年间IDA患者117例,所有患者的诊断均按IDA诊断标准进行。

2.2分组及检查指标

随机将IDA患者分为两组。其中A组(口服补铁组)74例,所有患者均口服硫酸亚铁进行补铁治疗(0.3g,口服tid),并叮嘱患者注意补铁时勿与咖啡、茶、牛奶等同事服用。B组43人,治疗方案按药物说明执行。分别于治疗前、治疗后7、14、21、28天监测血红蛋白含量、比率、并全程对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进行评估。

2.3统计学方法

采用非参数检验的K-relatedsamples及Chi-Squaretest法对临床资料、不良反应进行评估。如期望频数<5,则采用FisherExactTest进行检测。采用重复测量的方差分析对血红蛋白量在不同时间点、不同分组的变化趋势进行评估。如分组、时间因素存在交互效应,则应在控制另一因素的基础上,对时间、分组效应的单独效应采用One-WayANOVA法进行评估。组间多重比较视方差齐性而采用LSD法或Games-Howell法进行评估。P<0.05视作具有统计学差异。所用软件为SPSS13.0。

3.结果

3.1临床资料分析。

两组患者中位年龄分别为38,34岁。性别、原发病所占比率均无统计学差异。A、B两组性别、原发病、贫血程度因素比较P均大于0.05,提示两组具有可比性。

3.2不良反应评估

A组副作用主要恶心,呕吐,上腹疼痛,便秘等。74例患者中,约3人(3/74,4.05%)出现上述不良反应,不良反应率为4.05%。B组2例患者出现常见不良反应,其中腹泻1例,恶心呕吐1例,发生率为4.65%。1例患者出现风疹,发生率为2.33%,总不良反应率为6.98%。FisherExactTest检测表明:两者无统计学差异,P>0.05。

3.3血红蛋白结果

3.3.1轻度贫血患者血红蛋白结果

时间、分组因素对轻度贫血患者血红蛋白量的影响无显著性。两者的交互效应P=0.856。时间、分组主效应均>0.05。

3.3.2中重度贫血患者血红蛋白结果

时间、分组因素对中、重度贫血患者血红蛋白计数的影响具有显著性。中、重度贫血患者时间、分组因素交互效应均<0.01。固定分组因素可知:中度贫血患者,A、B组血红蛋白升高趋势均出现于治疗后14天,其后,随观察时间延长而进行性增加(HGBday14vsday21vsday28,P均<.05)。固定时间因素可知:治疗前及治疗后7、14天,A、B组血红蛋白无统计学差异。但治疗后21、28天,B组血红蛋白明显高于A组,两者有统计学差异。

重度贫血患者血红蛋白变化趋势类似于中度贫血组患者。固定分组因素可知:A、B组血红蛋白升高趋势均出现于治疗后7天,其后,随观察时间延长而进行性增加(HGBday7vsday14vsday21vsday28,P均<.05)。固定时间因素可知:治疗前、治疗后7天,A、B组血红蛋白无统计学差异。治疗后14、21、28天,B组血红蛋白明显高于A组。

图2:重度贫血患者血红蛋白在各时间点,各组的变化趋势。不同的条图模式代表不同的时间点,误差棒代表标准差。*代表与治疗前相比较。*:P<0.05;**P<0.01;#代表两两比较。#:P<0.05;##:P<0.01。

4.讨论

静脉补铁的高效性已得到公认[3]。然而,既往研究对于其临床疗效的评估未能对入组患者的临床特征进行详细分类。本研究结果表明:在严格控制年龄、性别、原发病、贫血严重程度的基础上,静脉补铁的临床疗效明显高于口服补铁,且两者在安全性上并无明显差异。

与既往研究结果不同的是:本研究结果着重分析了不同贫血程度的患者对于两种治疗药物的疗效比较。通过分组分类进行评估我们发现:轻度贫血组患者口服补铁及静脉补铁的疗效并无差异,该结果提示对于此类患者,使用静脉补铁并不能提高治疗疗效及促进血红蛋白的回复。然而,对于中、重度贫血的患者,尤其是重度贫血患者,血红蛋白计数的升高趋势在静脉补铁治疗后1周即使出现升高,其血红蛋白回复趋势出现时间早于口服补铁。此外,通过对相同时间点的两组患者血红蛋白计数比较,静脉补铁血红蛋白升高幅度明显高于口服补铁,提示静脉补铁在血红蛋白的恢复上,优于口服补铁。该结果与既往研究结果类似[4-6]。

口服补铁治疗受诸多因素限制,如原发病为胃肠道疾病时,原发病因素往往会限制铁的摄入,导致患者即使补铁后依然出现无效补铁。此外,部分患者依从性较差,不能认真执行医师交代的口服补铁注意事项,导致补铁效率低下。但临床上治疗IDA,大多数医生仍选择口服铁,其主要原因是口服补铁的相对“安全性”。诚然,静脉补铁的不良反应类型及严重程度均多余口服补铁(见病人及方法部分),然而,通过本研究比较:两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无明显差异,此结果与之前的研究结果类似[7]。

参考文献

[1]ArakiT,TakaaiM,MiyazakiA,etal.Clinicalefficacyoftwoformsofintravenousiron--saccharatedferricoxideandcideferron--forirondeficiencyanemia.Pharmazie.2012.67(12):1030-2.

[2]AdhikaryL,AcharyaS.EfficacyofIVironcomparedtooralironforincrementofhaemoglobinlevelinanemicchronickidneydiseasepatientsonerythropoietintherapy.JNMAJNepalMedAssoc.2011.51(183):133-6.

[3]StefanssonBV,HaraldssonB,NilssonU.Acuteoxidativestressfollowingintravenousironinjectioninpatientsonchronichemodialysis:acomparisonofiron-sucroseandiron-dextran.NephronClinPract.2011.118(3):c249-56.

[4]CancadoRD,MunozM.Intravenousirontherapy:howfarhavewecome.RevBrasHematolHemoter.2011.33(6):461-9.

[5]LittlewoodTJ.Intravenousororaliron?LID-10.1002/ajh.22249[doi].AmJHematol.2011.

[6]NaHS,ShinSY,HwangJY,JeonYT,KimCS,DoSH.Effectsofintravenousironcombinedwithlow-doserecombinanthumanerythropoietinontransfusionrequirementsiniron-deficientpatientsundergoingbilateraltotalkneereplacementarthroplasty.Transfusion.2011.51(1):118-24.

[7]MearinF,BalboaA,CastellsA,etal.[Irondeficiencyanemiaanduseofintravenousironindigestivedisease].GastroenterolHepatol.2010.33(8):605-13.